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中国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国际传播分会筹备会在北外召开。

更新时间:2022-12-14 09:33:18作者:自考头条

2022年10月29日,中国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国际传播分会筹备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 这次会议聚焦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建设等重要议题,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传播学科体系的重要会议。

中国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国际传播分会筹备会在北外召开。

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内从事国际传播教育、研究、实践的大学、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发起设立国际传播分会。 国际传播分会的宗旨是构建中外国际传播教育、研究与实践交流平台,创新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的国际传播理论,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学术界和业界合作平台, 组织促进国际传播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联合攻关,为我国国际传播和软实力建设发挥智库作用。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永利,教育部社科研处副处长魏志奇,高级编辑、新华社原副总经理严文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CGTN主任范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中国外文局现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新华社音像部副主任、国传平台副总导演孟娜、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总编辑曾庆亮等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国17所高校的领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和众多中央级主流媒体的业界同行参加了此次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致欢迎辞,副校长孙有中主持会议。

杨丹校长衷心感谢与会者,并致欢迎辞: 《勠力同心 踔厉奋发: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传播学科体系》。 杨丹指出,中国国际传播学科建设要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服务,我们分享了三点看法:立足中国、观照时代、扎根中国、服务中国。 寻找准聚焦点,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学,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扎好着眼点,着眼海内外融合、放眼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说,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学科建设面临着我国自主的学科体系没有形成、没有得到独立的学科地位、思想与知识缺乏融合、国际传播学界、行业与政府部门不协同等诸多挑战。 基于此,杨丹强调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的使命和任务以及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的北外担当。 作为国际传播分会的发起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外语优势,挖掘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领域学科资源,以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全球语言文化促进国际传播,在全球平台上开展国际传播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永利在发言中充分肯定北京外国语大学率先发力,联合政界、学术界、业界多方资源,肩负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的使命。 王永利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一遇的大变局,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协会的会员单位,多年来一直引领着全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肩负着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的历史责任。 他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组建国际传播分会寄予厚望,表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全力支持分会发展,继续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

高级编辑、新华社原副总经理严文斌认为,研讨会召开是必要而及时的,由北外牵头成立国际传播分会意义重大,实至名归。 他指出,国际高端人才培养“语言是基础,文化是基础,传播是技术”,要着力改变海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行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委会成员、CGTN主任范昀表示,我国国际传播要实现“弯道超车”,语言是重要基础,人才是传播核心,各国际传播行为主体之间必须合作。 他说,希望通过与北外的密切合作,总台正在探索新的方法,更好地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获得更大的传播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支持成立国际传播分会。 他说,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必须面向实践、学科、专业,为社会提供可转换的解决方案。

中国外文局现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语境下,国际传播的内涵应从原来具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上升到基于文明、交流、相互欣赏等视角的新维度。 国际传播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的任务,关键是汇聚各方实力和资源,稳扎稳打。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传播和战略发展,外语类大学需要重视三个关键词。 即立于天地、知彼、融通中外。 面对差异化的供应短缺问题,必须脚踏实地,牢牢掌握地区国家不同的知识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认为,北外开始设立国际传播分会恰逢其时,体现了应有的担当。 北方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传媒大学和北外去年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优势互补。 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兄弟院校和行业务实合作,开启国际传播事业新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分享了关于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以系统重构和结构重构,即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既要重新理解课程、学分、专业、价值培养、知识培训和能力提升等问题,又要站在哲学层面全新知识体系的高度

新华社音像部副主任、国传平台副总导演孟娜认为,国际传播分会的建设恰逢其时。 她领导时政报道讲述中国故事、从中国立场、中国视角讲述世界故事、对优秀国际传播人才的期待等,分享了国家通讯社作为中国故事主讲人的经验和做法。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主编曾庆亮表示,媒体机构作为“需求侧”,与高校作为“供给侧”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即在学科建设中实现外语、新闻乃至更多学科的融合。 在平台实践中,通过传媒与高校的合作,改变国际舆论格局,以影响“z一代”在国际传播语言、阵地、项目、平台等方面面临困境,营造相对开放的国际传播环境。

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副校长主持。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原所长尹韵公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张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部长隋岩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钟智锦教授等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发言,交流对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分享国际传播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教授代表发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员工作部主任李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北京与会代表认为,建设中国国际传播分会是时代需要,必须体现北外历史责任,代表学科发展方向,顺应政府、学术界和业界期待,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之努力。

为您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经验分享

择校:选择中传一是因为中传地处北京,经济发达,资源多,我也非常热爱北京。二是中传汉硕分为两个方向,方向一:汉语国际教育,隶属汉教中心,方向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隶属人文学院。三是中传实习和交流机会非常多,孔院质量比较好。中传近年分数线:20

2022-12-14 09:29

中专生升大专全日制有几个方法,中专读了三年怎么考大专

中专毕业应该如何上全日制大专 最近有一些同学找到了湘湘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拿全日制大专文凭的攻略,快来看看吧!全日制大专招生对象:1.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往)届中职毕业生:2.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历(初中毕业满四年)及以,上

2022-12-14 09:29

中专毕业生还有机会上全日制大专和本科吗?

在知乎上,很多朋友问我,林老师,我今年刚中专毕业,我想读个全日制大专或者本科,可以吗?其实是可以的,为什么有同学想读全日制大专和本科呢?其实我们很清楚,全日制在全社会的认可度是最高的,全日制意味着"读大学",业余的意味着花钱买证,“没用”!

2022-12-14 09:28

中专毕业不能立足社会?中专受歧视,这三种方法都能拿到全日制大专。

初中毕业没考上普通高中怎么办?那时候大多数学生年龄小直接就业不合适,但对未来规划又不清晰,于是很多学生在家人亲戚的建议选择就读中职(中专、中技和职高),期望学到一技之长将来立足社会。目前整个社会对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巨大,所以学习一门技术不

2022-12-14 09:28

职高出来是中专还是大专,成人中专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考大专

有些学员只有中专学历,可能读了一个3+3,3+2等学习形式,但是最后出来的毕业证是非全日制毕业证,这个一定要理清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毕业证差距很大。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解一下,应该如何提升学历。一、全日制学历在提升全日制大专之前,我们首先要了

2022-12-14 09:27

专业生可以上全日制大学吗?在职业高考上做文章。你听说过吗?

有很多人认为中职生毕业后只能就业,在社会上混,或者进工厂打工,这正是对职教高考的相关知识依然了解不足,从而形成的一种偏见。其实,中职生也能读大学,而且还是全日制统招学制的大学,而且考试难度相对普通高考简单很多。老师通过多年的升学经历来告诉你

2022-12-14 09: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