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高考改革始于1000年前。

更新时间:2022-12-16 04:01:00作者:自考头条

南风窗官方微信公众号:南风窗高考,再改革,“3(1) 2”。 改变考试科目组合,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拔自由度,已经是改革的常规格式,并不意外。 每次进行类似的改革,都很难让直接相关的人兴奋。 因为学生担心新事物,父母对孩子的适应感到不安,老师为教育的调整而头疼。 当然,这不能让持激进改革立场的一些旁观者兴奋。 技术上的变化离他们的要求还很远,自2007年人大代表提出“取消高考”以来,这一呼声一直持续。 但是,这样的改革是由高考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对高考改革的过高期望是不现实的,如果过于激进的话,是思维的简单表现。 但是,人们仍然关注高考改革。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高考实际上被寄予了太多无法支撑的希望。 中国家庭几乎把所有的人生问题都投射到高考制度上。 比如子孙后代的未来、家庭的荣耀、社会竞争、现实焦虑、经济社会地位的上升与巩固……贴得越多,高考制度的调整空间越有限,通常其本质就越凸显。

从高考本质上讲,高考制度是一种开放公平的机制,这种机制实现了制度性社会纵向流动。 以高考制度为树,开放、公平是其根系,社会流动是其主干,选拔人才、反映阶层利益诉求是其枝节。

2007年6月7日,在湖南省娄底市五中高考考场外,考试第一天的考生们即将离开考场。

高考改革始于1000年前。

一棵树的生长根系不会动摇,主干缓慢生长,只有枝节可以适当修剪。 因此,根系稳健、根基稳定、枝节微调是高考制度动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纵向流动除了高考制度以外,还有其他途径,但“制度性”的只有这个,没有分店。 人们还可以通过务农、赚钱、做生意、买彩票、征地拆迁来谋求阶层地位的上升,但这些都不是规则的制度通道。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严格传统的社会,年轻人之所以寻求通过农业、打工、做生意等方式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般是因为制度走不通的——因为贫困、生病中断了学业,或者在高考竞争中失败而无法进入大学。 正因为读书几乎成为每个社会个体优先的命运考验,高考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必然成为它的灵魂。 简单来说,开放性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参加高考的权利,公平性是指参加高考的公民不受制度歧视。 开放、公平支撑着高考制度的延续,社会流动证明其有效性,反映人才选拔和阶层利益诉求彰显其活力。 所以,高考制度的根系和根基部分,不受时代的影响。 这一点可以说与科举制度相同。

科举出现在隋朝。 在此之前,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先秦“世卿世禄”制、秦国“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这些制度的问题都在于不能实现开放和公平,到隋朝,看门贵族泛滥,独揽大权,绝对统治地方政治,有时甚至蔑视天子,绑架朝政。 忍无可忍的隋文帝,把政治资源向民间开放,以考试的公平形式作为分配方式,获得了打击世袭贵族的潜力,直接导致了贵族的消亡。 科举的创立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但它不自觉地开辟了开放公平的社会流动路径。

《徐显卿宦迹图》

在其存在的1400多年间,科举也不断改革。 唐朝出现了新贵族,皇室利用科举对抗,最终成为夷平贵族。 王安石为了使科举能够真正发挥选贤任能的作用,创立了学校制度。 元朝统治者文明程度低,中断科举40年左右,后期在社会呼声高涨的明朝立国初期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明太祖开始认真考虑地区名额平衡问题。 由于清代考试内容僵化,戊戌维新时期实行“八股废绝”改革,1905年风雨交加时期完全废除科举,王朝也随之死亡。 科举制度的历代变迁轨迹,其演变部分也基本集中在反映人才选拔和阶层利益诉求上,开放、公平的灵魂和社会流动的基本功能从未改变,从未受到质疑,后期被西方国家借鉴运用。 科举形成的文官制度,事实上是世界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基础,所以《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把科举考试制度称为“古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977年高考现场,考生们正在紧张地答题,一位监察老师正在巡回考试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组织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标志着我国高考制度的建立。 就像科举领先世界一样,这也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早的统招考试。 “统一”的意思,还是开放和公平。 开放面向全国适龄民众,公平体现在问题的同一性上,为考生就近参加考试创造条件,尽量实现机会和成本的均等化。 无论怎么改革,高考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以前的高考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开放性和公平性存在盲区,比如一些“出身不好”的人可能被政审拒之门外。 1977年恢复高考后,漏洞被迅速填补。 此后的高考制度,运行上没有根本问题,不断进行的高考改革,是枝节问题的修剪,主要反映人才选拔和阶层利益诉求。 一是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结构,需要每个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而且知识本身也在迅速更新,考试内容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1984年特殊专业(艺术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模式,从1999年高校扩招改革、“3 x”科目改革、英语听说能力改革,到今年“312”改革,部分地区高职高专单独招生考试

其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塑造新阶层的利益诉求,其中部分体现在高考上,为改革提供动力。 支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往往被认为是选拔人才应注意的内容。 考生额外的技能通常被视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所以像“特长生加分政策”这样的改革是正当而必要的。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政策实际上体现了阶层利益的诉求。 之所以具有体育技能、艺术修养等特长,往往是因为城市中产阶层以上家庭的子女,农村家庭没有能力、没有动机,无法提出“特长生加分”之类的诉求。

高考纪录片《中国门》电视剧

其三,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条件差距,为体现“二次公平”必须进行的改革。 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形式上也是公平的,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会成为事实上的不公平。 举个极端的例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北京、上海、天津的孩子,由于受教育条件天壤之别,面临同样的考题,结果真的不公平。 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到制度上弱势地区所需的加分(或减分)录取 ),另一方面要实行录取的区域分配。 如上所述,这是从明太祖时代就发现的问题。 这一领域的改革是对高考公平性本质要求的后天补充。 尽量使地区定额看起来公平的方法是分省命题——根据地区成绩的不可比较性,有效地淡化知识能力的暂时性差异。 其四,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体现人才差异化评价标准,纳入高考改革视野。 这项改革的代表性政策是自主招生。 2001年考试、2003年扩招后,相当一部分高校拥有5%的自主招生个名额。 自主:与招生在性质上相似的是1984年开始实施的保送生制度。

2011年12月31日,济南外国语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接受保送生考试申请

除了这四个主要改革方向外,高考改革还真的有一些细节枝节内容。 例如,1999年开始的网络录取改革,2003年考试时间从7月到6月,它们是无害的,但仍然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 一些不成功的所谓改革是纯粹的辛苦。 例如,2002年在广西举办的本科专科高考因试题时间被完全分开,本科考试结束后再参加专科考试。 人们不会放弃任何机会,相当于有些学生一年参加两次高考。 这项改革受到“劳动者伤害财产”的谴责,第二年重新调整,2005年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公正如何实现,但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高考引导的社会教育生态是构建未来社会格局的无形之手。 由于这一机制的基础是开放和公平,高考事实上聚集了当今中国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公正观。 其他维持社会公正的机制有时只是间接的权利。 比如说,诉讼,如果你一辈子不参与诉讼,诉讼公正和你只是名义上的关系,而且就像商业合同一样,如果你一辈子当自耕农,这个合同的公正也会以你的形式成为参与者。 但是每个人都有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大多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普遍与高考相关。

恢复高考后,“出身”不再构成资格限制,高考是绝对开放的,剩下的就是“公正如何实现”的问题。 真正重要的改革,正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发生。时间不停,高考改革也不停。 改革本身蕴含在高考制度中,甚至可以说是制度的重要内容。 不同时代不同的客观主观改革诉求,必须用相应的“时间”来应对,应对手段本身可能会导致新的不公平,必须继续调整。 理由都是共通的。 以下,只以一个例子详细说明。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提出的,这个建议从本意上说与高考没有必然联系。 90年代,它迅速成为高考的对立面,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攻击高考制度的有力工具。 实际上,一些人主张的“素质教育”和国家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愿景素质教育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个时代有两个特征。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二是发展是硬道理,扩大内需已成为迫切要求。 所以,“素质教育”就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用它为自己的下一代争取更多的机会。 道理很简单,只有他们才能买钢琴,支付舞蹈训练的学费。 市场看到了其中的经济潜力,进一步扩大了其诉求,成为教育产业化的鼓噪。

受时代特性的影响,概念被取代后的“素质教育”,要求形成教育的唯一合理逻辑,与高考制度相适应。 因此,世纪之交,保送生、高考加分、研究性学习、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等改革政策层出不穷,或在原有基础上加强。 素质教育没有错。 它强调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个性兴趣发展、多方面能力培养、身体和心理健康,希望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但仔细想想,大部分内容都是无法客观评估的,要想做到这一点,终究会被简化为体育技能和艺术修养。 钢琴、舞蹈、歌唱、篮球……很明显,这些能力大部分与家庭经济水平成正比,排斥底层家庭,成为阶层专利。 在一种善良的愿望下,可能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这是社会结构变化、阶层主观利益诉求影响高考改革的典型事实。 由于几乎无法客观评价一个人的“素质”,在评价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的余地。 无异于在高考制度上挖了一个口子,让掌握资源的人有机可乘。 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爆发的严重问题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

改革困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00多年考试选拔人才历史传统的国家,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多不是新问题。 宫崎市定在《科举》一书中指出,社会涌向科举门,宽敞的门也逐渐变窄。 “随着竞争的加剧,比起单纯的个人才能,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中科考试的作用更大。 在有同等才能的情况下,富人比穷人有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比父母没有文化的人有利,成长在文化发达的大城市的人比偏僻的乡下人有利。 结果,文化不平衡越来越地域性,财富分配也越来越不公正。 ”

2007年沈阳某高考考点附近,提供“应急服务”的出租车司机

在古代,钻科举的空子风险极大,但在今天,藉高考改革之机获得阶层特权具有相当程度的隐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因此,改革面临着在时代要求下不得不改革的困境。 但改革不到位,——是常有的事,3354损害了高考公平的根本,改革成为高考制度的杀伤。 所以,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其实无害,真正的问题是公平如何实现。 基于教育条件差异的地域配额(从明朝开始),为政治需要服务的特殊安排(如清朝对台湾考生的国家优待)、精神表扬的特别优待(如忠臣烈士后代的关怀)等至今还存在,它们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检验今天的高考改革,主要体现为一个“电车难题”。 在与时俱进的要求下,如何在应对时代的同时,不损害或尽量减少公平。

对现有的高考制度提出激烈批评,认为应该废除的人,不用怀疑忧国之心。 在他们向往的世界里,可以说成长过程、校长的评价、教师的推荐、社会认可等指标,才是评价学生真实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依据。 问题是,在当今中国,这些指标的评估过程中仍然存在漏洞,太多的人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削尖了脑袋,总是瞄准各种各样的漏洞,美好的想象难以实现。 只有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才能反思“高考改革”,对已经站在改革对立面的“应试教育”抱有善意、冷静的思考。 “一张考卷评人”、“以考定终身”、“衡水模式”,实际上并不是字面上和舆论上出现的那种负面和负面。 相反,如上所述,这也印证了高考制度越贴,调整空间越有限,通常其本质越凸显。 作者|南风窗副主编李少威lsw@nfcmag.com编辑|赵义zy@nfcmag.com排版| GINNY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为您推荐

我30岁了,但是只有初中文凭。如何提升学历?

如需咨询可以私信联系金博士教育。即便 是到30岁,也是能够提升学历的。成年人提升学历关键有4种方式: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远程教育、国家开放大学,这4种学历认可度全是一样的,能够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一个最合适自身的。中学学历如何提升学历1

2022-12-16 03:45

初中生想提高学历——还是有办法提高的——你知道吗?

初中学历想提升学历,但是不知道怎么提升 其实初中有提升方法,只是你还不了解。往下看!殷老师来科普一、初中学历想提升学历怎么提升 初中提升的话,目前还可以选择国家开放大学这个学校。很多学校都需要高中或者中专毕业证,目前这个学校审核宽松点,还可

2022-12-16 03:44

你知道这些人是最占优势的吗?聚义谈教学资源

教师资格证报考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当然得益于教师职业自身的优势,不想在企业加班加点的工作,想要享受周六日的自由时光,想拥有超长带薪寒暑假,喜欢校园的工作氛围,喜欢和学生一起相处,报考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自然是一种幸福的期待。根据

2022-12-16 03:44

汽车维修证在哪里考,怎么考,是你聪明的选择——今日推荐。

现在国内的汽车维修企业虽然高达46万家,但是很多汽修店并不专业,大多都是修车的师傅去其他汽修店里工作过几年之后自己单干开的店。这些汽车维修店里的汽修技术人员往往只能够维修一些简单的汽车问题,但是没办法解决复杂的汽车维修问题。更多报考问题可以

2022-12-16 03:44

励志典范!农民工自己考取了12个证。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他叫张淑宝,今年40岁。16岁,录取通知书邮寄到手,他却因为凑不齐学费钱而无奈放弃;这一年,他被迫走出家门开始辗转打工的生活;20岁,他在生铁锻造的岗位上,手指被切掉一大块肉……命运总开无情玩笑,他却从未甘于摆布,始终坚信着“改变命运,还得

2022-12-16 03:43

报考中专证书需要什么条件,具体步骤,怎么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中专,简称中专,通常在九年义务教育后进行,水平相当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主要教授基础知识,一般毕业后参加高考,为进入大学做准备。中专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他们毕业后一般都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就能胜任某项职业。现

2022-12-16 03:4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