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云南农业大学“减招生、减章”镜头之外:农科学生的人生图景与可能性

更新时间:2022-12-19 18:52:58作者:自考头条

“我们这里真的不需要每天挖地。 啊,在那边开着机器。 声音很小。 ”今年高考录取赛季,云南农大的“小丁”略带乡音地喊着,将默默耕耘的农学专家召回公众视野。

从百年前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算起,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弦乐一直没有中断,各地出现了不同的面貌。

云南农业大学“减招生、减章”镜头之外:农科学生的人生图景与可能性

南都、n视频记者兵分三路,寻找祖国西北、西南、华南涉农学科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其中既有来自交叉学科、致力于发展智慧农业的学子,也有农学院出身、现管理数千亩粮田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还有多次出国推广良种和技术的中国农学专家……试图展示当前农业教育、农业面貌的各种可能性

田间小学生

广州近30年来最热的7月,南都记者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见到郭智滨。

这个中国农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头上戴着草帽,穿着防晒服,踩着胶鞋,脸晒黑了。

“我刚从田里来。 基地太大了,只能开车来接你。 ”说话间,他递给南都记者一顶宽檐草帽,“普通帽子挡不住阳光,容易晒黑脖子。 ”。

该基地距离华农校园约45公里,坐地铁换乘公交车,单程需要2个半小时。 到了田间地头,代步用的轿车也被土色覆盖,鞍座下覆盖着干土块。 几分钟后,车停在了实验田旁边。 放眼望去,不远处正好有五六个学生在挥动锹开沟。 两人支撑着日头,站在田埂上拉着绳子对准方向。 其他学生表示大豆的种类,用手将每一粒种子整齐地放入槽中。

劳作结束后,郭智滨(左)和同学坐在汽车后备箱里休息。

“我们的实验室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科中心’,由年海教授主讲。 ”沿着田埂、郭智滨边走边介绍,这些大豆品种多是实验室培育的,经过几轮试验后进入大规模播种阶段。 今年7月10日,他和研究生们来到这里,进行大田的区域实验、生产试验等测试,进行各种种种种质资源的鉴定分析,每天工作7个小时。 为了往返市内的“太费时间”,他们住在基地附近的宿舍里,打算在一段时间做完播种工作后再回学校。

“前几天和家人看了视频,有人问我为什么又黑了。 ”郭智滨哈哈大笑。 晴天工作,尽管涂了防晒霜,但防晒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基地里只有一片大豆、水稻、森林,很难找到小卖部那样的“城市文明”,即使想坐出租车去最近的地铁站,订单车也可能在4公里之外。 虽然不能说条件艰苦,但是队伍里的男生和女生都没有抱怨。

“归根到底是为了研究大豆。 看到种下的大豆发芽开花,我很有成就感。”郭智滨说,农生不需要“天天下地”,大多数情况下,时间还在校园里,但播种和收获的时期往往会比较忙收获时,由于每个田地的实验品种和试验项目都不一样,部分地区无法机器收获,万一出现混淆,也有可能无法进行后续实验,所以选择亲力亲为。

“这里真的不需要每天挖地。 由于“太素了”的短视频,云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丁某将母校带入校园,被称为“招生减章”“反方向招生”。 爆炸发生后,小丁看了一些戏谑的评论,担心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于是把视频藏起来,拍下了类似“补齐”的内容。 但现在,他将视频再次切换到公开,网友们感到他对农学的亲近和好奇心,让他很高兴。

有一个段子,他用象征性的“云南普通话”说:“‘农大有快递’,你却到处宣传我‘有地’。 现在真的分给我了。 种不完。 我很生气。 ”说着,还有点表演效果,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

除了镜头之外,小丁还告诉南都记者,其实在学校里想“有地就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云南农业大学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业和科研要求向校方申请试验田,得到批准后才能开展这种“种田日常”。 期间是从半学期到第一学期。

云南农大丁先生。

在他看来,农业类学生今后要经常与土地打交道,在大学期间“没有下过地”,可能很难将所学灵活地转化为实践。

极端贫困的农业

在小丁的短视频作品中,“农学生活”占有压倒性的份额。 除了记录下班上同学埋头“刨地”的画面外,他还应网友要求,在校园里茁壮成长的向日葵田、丰收的果树、长势旺盛的玉米地……留言区赢得了不少羡慕的目光。

农学院的课程设置也常常让人“垂涎”。

丁向南介绍,他所在的热带作物学院开设了茶艺、咖啡等选修课,老师在课上教他茶叶的提取技术,如何给咖啡上花,食品专业的学生经常准备筷子,一边听课一边“品尝”。 他自己从报考云南农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想法。 ——阅读中药相关专业,希望将来在“药食同源”的食品生产上更加努力。

“我们农学专业的师生,最有‘口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海江波教师说:“最好吃的肯定在农业大学。 正因为我们觉得好吃才普及,其他的被作为遗传育种资源保存。

“还有啊,我们吃的是品种,是产地。 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不会说‘今天吃了一个苹果’。 我们今天吃《瑞阳》、《979》做的馒头。 我甚至知道是哪个老师种的。 吃饭的时候,还享受了育种家的精彩人生故事。 ”

在今年7月19日发布的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三。 据报道,海江波兴奋地发朋友圈,“大喊”此次位居农学系首位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今后“小心不要被西农领先”!

这个在公众视野中“默默无闻”的高校,坐落在陕西关中腹地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该校史展的前言中写道:“这里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和上周文化的发源地。 学校长期坚持在这所学校办学,秉承“教民稼穑”后薪,发展源流清晰,血脉不绝……”

1992年,海江波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留校任教,至今已有35年。 “我是陕西的宝鸡,但我在杨凌。时间比宝鸡还长。 ”他在电话里向南都记者哀叹。 “农学专业说‘上课是田间工作’,那是过去了。 我们读书的年代确实条件有限,课程少,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少。 但是现在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农学学科已经进行了升级改造。 ”

在西北农大,本科年级有实地教学的“认知学习课程”,二年级的“农事操作课”直接对接学生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二年级暑假开放选修“创业设计”。 所有学生一进学校就有“行业领袖”,学校还开设了许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以海江波任站长的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为例,每年入站实习的学生超过1200人,师生共同创下了小麦亩产730.82公斤的陕西高产新纪录。

郭智滨告诉南都记者,5年前他报名参加高考时,他的专业意向基本上是“电脑”,唯独华农是农学。 在华农这家老字号的重点专家录取后,没有学会计算机。 他一度“茫然失措”,有一次做完实验后,同学们拿起帆布袋,把地里剩下的玉米放进口袋里回去。 “真正亲手种的玉米,可以直接生吃。 很甜蜜。 ”从那以后,他爱上了农学,说:“真的和自己和解了。” 现在,郭智滨说:“我认为农学的存在意义在于让农民在种田时不用这么辛苦,不用种子被虫子吃了心疼,不用因为庄稼颗粒不掉而流泪。”

目前,华农的新农科建设项目,计算机学子也参与其中。 该校智慧农业队成员、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孙盛在导师的带领下,正在建设华农第一个“智慧小院”。 孙盛向南都记者介绍说:“我们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建设一个设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他在团队中主要负责识别作物生长状况,开发监测病虫害的算法和程序。

华农“智慧小院”团队成员展示酷开科技产品(图中左三为孙盛)。

在这个“智慧小院”里,机器人可以自动巡查苋菜、西红柿、南瓜、菜心们的气势; 高光谱无人机不仅能喷洒农药,还能在飞越大田时收集光谱信息,对黄化农作物及时预警,避免病虫害扩散水肥复合机能感知实验棚内作物的重要营养参数,实时实现物联网大数据多普勒

孙盛说,这被称为“无人化农业”。 他们的设想是未来作物培育的全过程实现自动控制。

农学生的出路

目前,升入研二的郭智滨正在考虑毕业后的出路。

“因为农学的就业面比较小,所以我觉得留在学校教书,继续科学研究是最好的。 从事农学研究本科学历只是敲门砖,硕士才踏过门槛,许多同学会继续深造。 ”郭智滨说,比如他自己,打算读完硕士课程再继续攻博。 如果(本科 )毕业后马上进入农业、生物类相关企业,记者在招聘会上观察到,“税前月薪约五六千元”,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并不是特别理想。 因此,直接就业的农学生大多对销售感兴趣,或进入与金融等专业关系不大的行业。

穿着博主粽子的婕女士也是2021年的农学研究生,有时化妆精致,拍下来分享穿日常生活,有时素颜戴着“条形码状”的刘海,和领导一起下乡调研。本科阶段,由于对经济学的兴趣,报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时,很多同学进入了银行或企业的财务工作。 她选择电商也是在这期间开始了她的博主生涯。 但后来,阿粤婕回到学校,成为农村发展方向的研究生。 她向南都记者介绍,该专业主要是学习各种经济因素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地区发展和现代农村发展的理论知识,涉及计量、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学等课程。 “我觉得最有趣的,莫过于去各个农村调查时遇到的人和事。 ”

来自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的黎丕明表示,当地农学毕业生的出路“相当乐观”。 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所大学,不是985或211,但在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顶尖专业排行榜”中,农学专业被评为“六星级”,位居“应用型高中”排行榜第一。

今年是西昌学院毕业10周年,35岁的他在四川成都管理了5000多亩粮食田,是2021年成都市政府公示的64位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之一。

他对南都记者说:“我是乡下来的孩子,但小时候很少种田,主要是父母种的。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对什么专业学什么没有概念。 第一个填的是土地资源管理,进入学校后听说“农学容易就业”,就调到农学工作了……”专升本年,他的班级从四五十人扩大到八十多人。 “专升本”也曾进来过。 但黎先生觉得,大多数同学和他一样,都是被“偶然”选中的

黎丕明和他管理的“晶两优534”良种稻田。

据李丕明回忆,当时班里有一半进入当地农业局或农科院,另外二三十人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有的进入大型企业,从事农药、良种、肥料等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 西昌学院毕业后,他先是进入成都一家肥料上市公司,一度成为四川地区经理,工作4年后退休,开始在农业领域自主创业。 他说。 “我想从事长期可持续且有成长空间的职业。 也就是说可以壮大,所以成立了合作社、家庭农场,重点是对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管理和种植。 ”

现在很多“新农人”不一定都是农学专业的,但对黎丕明来说,如果大学没有念农学,他就不会进入这个行业。 “我们在学校里,一方面学到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大大丰富了相关资源,在行业内获得了一定的‘先机’。 ”他对南都记者说:“在我们的农业生产中,好的产品会带来好的价值。 有了同学和毕业生的资源,包括与老师、科研人员的密切连接,我们可以率先接触新产品,引进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要惊慌,知道从哪里着手解决。 ”

对于企业的发展,黎丕明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首先,我希望我所学到的农学知识,所有的资源,能够真正做到正派、结合实际规模化应用。 其二,实现标准化运营和管理——我们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标准化流程,包括一些标准的服务方案、配套方案之三是全程机械化,现在已经基本实现。 ”

黎丕明的农业科技公司还申请了一批软硬件专利。 他介绍说,这是为了准备向有机、无公害农业转型,“有机产品附加值高,我们计划接近这一部分,也投入了一点资金。 现在我们5000多亩的规模,才刚刚开始。 ”

黎丕明对南都记者说:“曾经我对土地可以说没有感情,但现在有了。 这种感情是什么呢? 看着一片土地,思考植物长什么样,结什么样的果实。 ”

农业的广阔天地

海江波选择了另一个“创业”——教师育人。 “在大学里,我认为一个老师是平台。 ”他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实验站,站长海江波(中)指导学生。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担任我校青年教师培养导师14名,每年指导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参加各类实习和科学创新项目。 海江波表示,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对农产品创业感兴趣。 例如,他指导的硕士杜好田向学校申请延迟毕业一年,以便让“彩色土豆锅巴”落地并保持生产线稳定运行。 作为主教练,海江波不仅大力支持,还提供了一两万元的启动资金。 “现在这种彩色土豆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品牌。 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帮助当地村民解决了土豆滞销的“老大难”问题! ”海江波充满了赞许。 用他的话说,这叫“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不仅可以为理论和技术作出贡献,也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

同时,他鼓励学生掌握法语、阿拉伯语等第二门外语,将来“走出去”,融入农业国际化趋势。 据他估算,这几年,在他的推荐下,有34名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大部分都是放学后回到祖国,进入各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

海江波自己也曾多次作为技术专家到国外交流。

“我去过发达国家,也去过比较贫穷的落后国家; “我去过富裕阶层,也去过贫民窟。”他告诉南都记者,“我对国际合作的了解,不仅是去欧美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也是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经验分享给发达国家,让他们做一些事情,互相鉴,互相学习因为,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发展,这个世界才会和平。”

海江波(左三)作为农业技术专家去过非洲26次。

目前,他还兼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35年来,先后26次赴非洲,将中国旱作农业技术、精心选育的新品种带到喀麦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12个国家,对新华社说:“行走在非洲热土上的麦子

对非洲,海江波有着深厚的感情。

南都记者说:“非洲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好,还有很多民营农场,他们的管理水平应该不低于我们。 而且当地有很多特殊的品种。 我记得我的老师告诉我,棉花是锦葵科的,但去非洲一看,棉花都变成树了。 例如豆类。 非洲的豆科植物非常丰富。 我们中国的学者可以来到那里,把它们收集起来杂交,或者利用基因敲除等技术创造新品种,打破我们在种子发展和创新上的瓶颈。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他们今后不仅要完成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使命,更要有更大的胸怀去解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贫困问题。 这也是他们的国际使命。 ”

海江波说,自己可能很快又要去佛得角执行项目了。 这个西非国家位于北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人口不到60万,去三年,对他来说是新的挑战。

展望未来,海江波说:“我认为农学专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 可以做《大文章》。 关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我也对农村土地不断集约,形成规模化产业,生产环境越来越好抱有很大的信心。 今后,我们的农民可以穿着皮鞋和西装去田地里工作。 不是干脏活,而是指挥机械师——‘说:‘这是我家的土地。 请收下一点”和“‘finger farmer”。 ”

海江波身边的学生,已经普遍是90后、00后,大多在大城市长大,“我发现他们不是轻农、厌农,而是有情怀和抱负。 ’这一点让他很高兴。 “我也经常告诉这些孩子,务农一定要稳扎稳打,爱它。 爱它,才能投入。 像袁隆平院士一样,一生都在追寻《禾下乘凉梦》,我校赵洪璋院士一生都在研究小麦杂交育种。 我认为只要你努力,任何生物、作物都有很大的可能性。 哪怕是一棵小草,只要你爱上它,把它作为你人生的目标,它就会成为强大的产业。 ”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侯婧婧杨天智见习记者韦娟明实习生田恒受访者供图

视频:实习生陆依彤南都见习记者韦娟明

正在加载视频.

为您推荐

有五险一金,大专都可以!云南建投集团招聘750名应届毕业生。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掌上春城讯记者从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官网获悉,云南建投集团因业务发展需要,现面向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2022年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750人,详情如下↓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公告一

2022-12-19 18:40

2021年云南高职院校在专业(公办)院校和专业池扩大招生。

2021年云南高职扩招各大(公办)院校及专业总汇!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简称昆明冶专,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云南省两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

2022-12-19 18:40

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些国企都可以报考专业课,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

近期有很多小伙伴私信小编问:大专学历可以报考哪些国企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几家大量招录专科的国企单位。南方电网南方电网每年招录高校毕业生千余人,从去年开始实行五省统一笔试,去年秋招云南电网43个岗位面向大专,多数县份有岗位,可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2-12-19 18:39

2021年云南十大专科学校,云南专科学校排行榜2021

021云南十大专科学校排名在2021云南十大专科学校排名中,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排名第一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二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三位。注:想要查看更详细的专科学校排名请上蝶变志愿查看,蝶变志愿还可以模拟填报。昆明工业职

2022-12-19 18:39

最新发布:2021年云南省高职院校排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领路。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 )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云南省高职院校共有29所大学进入排名!校友会2021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由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杰出校友、高层次人才、优势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基地、社会

2022-12-19 18:38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高职院校的名展。

编者按:今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施行。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云南省近期发布《关于推动“十四五”职业

2022-12-19 18:3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