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关于社会交往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情感学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2-12-22 14:57:50作者:自考头条

为什么社会学要谈论爱和性?

性社会学家黄盈盈表示,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两者避而不谈,避而不谈,日用。

关于社会交往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情感学是什么

电影《恋恋书中人》的剧照。

最明显的是,不要过于认为性议题没有摆在学术桌上。 性对任何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性也是性的一种状态”。 但是,把它当一回事,最终,在场的人时而脸红,时而害羞,时而笑,时而沉默,背后还有另一层意思。 这有什么话?

与这种凉热一样,情感作为社会学研究者研究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以理性化为特征的现代学术道路上,要求尽可能地漂浮在空中,有的话最好只是表现为“技艺”。 因此,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社会学研究者应该从自身的价值和立场分离出来,研究者不应该代入自己的主观感情。 只有这样,研究才能实现中立、客观,具有科学性。 当然,关于这一点,社会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进行过不同维度的讨论。

本文来自特集《“洞穴”内外——情感与社会科学》 B02-B03版。 我们就这次的主题采访了性社会学家黄盈盈,与她探讨了社会学研究中的性与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本身的敏感性强调了“情”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7月29日的专刊《“洞穴”内外——情感与社会科学》的B02-B03版。

“主题”B01丨“洞穴”内外——情感与社会科学

“主题”B02-B03丨黄盈盈社会学研究的“情感”见证

“主题”B04-B05 |赵鼎新社会学,能接近历史的“本质”吗?

“主题”B06丨袁长庚的感情不是“炖肉时应该被刮掉的浮沫”

“主题”B07丨王佳鹏情感社会学真的研究“世间人心”

《文学》B08丨杰克吉尔伯特,从日常生活中提升情感体验的重量

说起国内的性社会学研究,黄盈盈是个不可避免的名字。 研究生以来,她跟随导师、“中国性学第一人”潘绥铭对“小姑娘”进行了研究,开展了中国人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 如果我们以1999年她首次踏足深圳“红灯区”为坐标,那么今年将是黄盈盈从事性社会学的第23个年头。

除了“小姐”研究外,23年来,她还从主体理解和日常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了琐碎生活中的身体,关注月经、乳腺癌、色情、性别气质、自慰、变性的身体等。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关注的是“为了日用而不知”,或是超越了秘密/偏见/规则而从知识的视野中缺席的肉体。

比起坐而论辩的理论辨析,黄盈盈显然更喜欢置身田野,置身于活生生的人的具体生活状况和生活逻辑之中。 就像影响她的学问和人性的话语一样,不是来自某个理论大师,而是来自性工作者草根组织的创立者阿严——《你必须自我堕落》。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黄盈盈他著,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除了研究之外,黄盈盈还很享受对话,但很多对话实际上是和不同的人吵架。 她多次发声,批评国内主流社会学研究对性/另一视角的忽视。 2014年,黄盈盈在《探索与争鸣杂志》上发表了《性/别框架下的“性与生殖健康”》这篇文章。 她以“单身人士”和“性别比失衡”问题为例,指出了目前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男孩偏好——性别歧视——找不到妻子“单身”——容易找“小姐”、搞同性恋——性病、艾滋病风险增加、性犯罪增加——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的逻辑在最初阶段是合理的从“性/别”的框架来看,性别歧视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男孩偏好的文化背景下女孩的生育权受到损害。 后面几个环节的论证都过于简化,甚至有很大的偏差。 例如,第二阶段推理:性别失衡会产生单身现象。 不挑战贫困,要挑战主流婚姻想象(人人要进入异性恋婚姻,择偶观念一定是男人比女人能干,离婚不好),即使性别比相反),单身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人依然”

她也多次因为“小姐”的问题与人争论。 2017年,在一个研究研讨会上,黄盈盈用了两万多字来梳理自己在“错误”问题上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 在她看来,为“小姐”说话是基本的研究伦理,但也要警惕立场过于强硬的问题。 现实与立场的关系不是二元的,而是度的问题,是需要不断牵拉和警惕的变动问题。

去年,我们在“女性学者访谈系列”中采访过黄盈盈,讲述了她一起来的求学历程。 今年7月,我们就主题《“洞穴”内外——情感与社会科学》再次与在贵州的黄盈盈取得了联系。 这次主题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和不同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探讨情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来自实验科学的社会科学一直强调科学性,但人们认为感情的模糊性和易碎性有碍于客观的研究。 但是,许多社会科学面临的是现在,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一起的时空现场,在具体交往中不能没有感情的参与。 那么,各个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如何应对研究中的诸多体验和情感的呢?

在这次采访中,她和导师潘绥铭一直强调的“日常生活”研究的视角,研究者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价值、立场,什么样的研究议题是“真正的问题”,所谓议题的“真/假”如何受到现实的影响

“作为研究者,我发现社会世界不仅复杂有趣,功能性和不安全,社会世界的多样性和走向也令人惊叹,难以抗拒和幸福。 我们的读者不仅要了解社会的前因和后果,更要了解它的优缺点,用川端康成的话说,了解它的美丽和哀愁。 ”。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包括性与身体社会学、艾滋病跨学科研究及定性研究方法。 著《抒情社会学》(2018 )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 2017,合著)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 2013,合著)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 2011,合著)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 2008 )

以“日常生活”为方法:

生活在琐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

新京报:在过去的研究中,你一直在强调“日常生活”的研究方法。 从你和潘老师提出的“日常生活”研究的视角的缘起到/体谅,想请你展开谈谈吗?

黄盈盈)这几年,很多人都在谈论“日常生活”,但各有侧重,有一个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一个更倾向方法论的“日常生活”,当然还有一个更系统化的“日常生活理论”等等。 我和一些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的朋友们开了几次相关的读书会,开了几次“日常生活”论坛,试图跨学科地接触“日常生活”的纹理。 同时空中不同人群/个人的衣食住行、身体、感情、性/别等领域的具体议题,也包括对“常”与“非常”的讨论,以及如何挽回我们的“非常”

回到我自己的研究。 我和潘老师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明确、自觉地强调“日常生活”的方法论。 2011年出版的《身体、性、性感: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提出,以社会学调查中“方法论”的重要性,即在偏颇的哲学和理论方法论的层面上,以介于非常具体详细的技术方法论之间的方法论讨论,或者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也就是说,开启研究过程或探讨研究过程中的不同步骤,当然包括社会调查与时代背景、研究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这些都与“日常生活”的研究宗旨高度相关。

那么,具体我关注的“日常生活”,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在方法层面强调我们关心的人们的生活逻辑。 包括他们日常的生存状态和背后的运行逻辑。 这和我的学科训练有关。 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跟着潘绥铭老师做研究。 潘先生研究的一个特点是“接地气”。 到目前为止,我在我的学生上方法课也强调这一点。 所以,在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对于我想了解的人们,自然会强调一些关键词,比如他们的生活实践怎么样,人际关系怎么样,如何处世等等,不同的人或者个人的“生存之道”

纪录片《论方法》电视剧。

这里结合我所知道的学术语境再说几句。 在强调日常生活的时候,并不是说不关注结构性因素。 这里提到了社会科学界关于方法论的两个方向。 一个是扎根下面,强调日常生活这个部分,另一个是强调整体认识,或者结构认识。 更广泛地接触微观-宏观的长期领域。 这个讨论目前可能无法避免,但这两分钟本身显然有问题。 日常生活也有结构性因素,所以很多人认为,强调日常生活是琐碎零碎的潜台词,无关紧要的结构性认识也不是不需要看具体的人和事物,更谈不上脱离生活细节的现实。

北京新闻:可以举出实例吗?

黄盈盈)例如,我最初做“小姐”群体研究的时候,手头的项目大多是与艾滋病/性病预防相关的,只是和这些女孩子结束了(时间 )的交往,她们的生活和工作我知道如何避免被抓,如何预防和应对客人的暴力问题,如何预防和应对妇女病,当然还有如何赚钱,如何更安全地谋生的问题。 强调生活逻辑,实际上并不是研究者先入为主,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放进人的圈子里,而是先开放进入她们的经验世界,看看她们平时生活中关心的,遇到了什么。 项目/研究目标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而是要认识到这一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合适的研究问题和目标。

当我们谈论生活的逻辑时,这里的头脑已经融合了结构性因素。 为什么她们会担心被家人知道,这和社会歧视、道德文化有关,为什么她们害怕被警察抓住? 这与扫黄政策有关。 为什么她们在2002年进入性产业,这与下岗潮和整体经济发展有关。 你不可能看不到这些关联性。 只是,我说这中间的联系不是单纯的单向直线。 我自己认为,做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如何把看起来很分散的几点联系起来考虑。 这里的重点包括跨越时空的各种要素,实、虚、人、物等; 它本身也是立体的、多维的。 这不是说这几点不重要,也不是说不需要联系。 这也是我理解的“洞察力”的一部分(虽然也有与理论有关的部分,但我自己正在努力弥补)。

另一个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和日用中不为人知的思维观念问题化。 我对身体、性/别等议题的关注都包括在这里。 事实上,众所周知的东西经常被我们忽视。 想得太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你不认为这里有可以挖掘的研究问题吧。 例如,身体和性对大家来说太日常了,你可能不认为那是“问题”。 但是,这些现实存在和隐晦不露的思维习惯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需要被解决,我们也要反思和认识看待这些问题的方式,以及对这些问题主要话语体系的忽视、误解和偏见。

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这是日常生活视角下更挑剔的一面。 多数情况下,常识并不是认为当然的事情和正当的存在。 例如,女性主义的发展,是以你们以前关于性别的一般看法、想当然的看法和做法为对象的,我们分析了这种看法和生活实践是如何形成、为什么形成、存在什么问题。 所以,当我们这样询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存在时,很多东西都会被讨论、挑战、问题化,并且积极地探讨如何走向更好的存在是很重要的。

《受审视的生活:哲学就在街头巷尾》,潘绥铭黄盈王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新京报:在性/别、身体这两个研究中,你特别关注边缘性议题,比如身体的替代实践及其故事。 这也和我们刚才讨论的日常生活观点有关吗?

黄盈盈:是的。 我不仅关注“小姐”的议题,博士论文还做了性感的研究,然后和学生们关注月经、乳腺癌、色情、性别气质、妇科、健身、自慰、文体、变性、感染艾滋病毒的身体等。 这些大多是“为了日用而不知”,或者是因为超越了秘密/偏见/规则而从知识的视野中缺席的生物体。 我在这几年的文章中,零散地提出了边缘和替代的概念,但至今仍在阅读和思考。 包括不同学科的关注点,也包括边缘和替代的异同。 这些也与前述的日常生活宗旨有关。

日常生活中面向“常-非常”的关系。 正如我在之前的采访中所说,常态中有值得挑战的,非常态中也有它的常态,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所谓主流,还是所谓边缘,都有不同的方面和程度的常态和非常态,这是相对的,而且是流变的这样庸俗的脚注也可以,但以主流自居的人不要那么傲慢。 身边的人也不要被贴上标签去死。

在我所研究的性社会学中,据鲁宾( Gayle Rubin )介绍,经常恶魔学的成分大于性学的成分。 大家容易走向道德判断,很快就会吵架。 这是因为,在长篇时间中,性别议题具有我称之为“日常与缘分”的特征,与不同学科可以接触到的正规讨论密切相关,也经常被进行各种各样的政治化。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deviations ),盖尔鲁宾著,杜克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社会学的话,“二战”以后也至少有两个学术传统。 一个强调社会团结、秩序、规范,另一个关注贴标签、越轨、紧要关头、污名、惩戒等。 贝克尔、戈夫曼、芝加哥调查学派等。 两者当然是一体的两面,但关注点、出发点、落脚点往往不同。 在现在的状况和上下文中,我觉得对后者的关注不够,我自己的兴趣也偏向后者。 当然,我这里说的“关心”应该好好把握,有些人关心团结、关心秩序,有些人实际上可能正在朝着加剧冲突、失范的方向发展。 有人关心冲突、越轨,有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和秩序。 让我们看看怎么研究。 最好不要进行加深偏见和社会距离的研究。 看到冲突和紧要关头,必须避免天下不乱。 太简单了。

回到性议题的“日常与缘分”。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谈论性。 那和每个人都有关系。 ——即使是无性也是性的状态,这是非常日常的八卦话题。 但是,它作为近现代以来构筑的结果,由于有很强的道德规范性,很难私下说出口,也很难在公众讨论中被合理对待。 在众多爆发的性/别事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隐私和公共性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只是缺少的是俗称的“真相”。 因此,我们在讨论性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性/另一端的议题上,往往容易疏远,用自己的“当然”来代替闭上眼睛复杂的“真相”。 同时,性别议题具有多重边缘性。 例如,学术界常常认为性不能上台,做研究首先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开门强调学术也不是“宣传”。 延伸到中西研究的语境,也会触及地缘政治和知识结构中的边缘性。

正因为如此,我在研究“性”的过程中,自然会思考其日常性在哪里,以及是谁的日常; 它的边界性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它为什么会成为边界,或者被边缘化和被问题化的过程如何? 所以,在我看来,关于边缘、替代的研究需要带入日常的视角,反之亦然。

电影《越轨》的剧照。

新京报:在你看来,日常生活的研究方法/视角对于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方法为什么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盈盈:我还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来说。 我以前谈“小姐”议题时,常用的一句话是“缺席审判”。 所谓“缺席审判”,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小姐”是什么样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的立场,也不想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他们应该如何治理。

但在这些声音中,长期缺席的正是“小姐”,她们应该成为主体,至少有一个,但她们失声了。 我对“主动发声”并不那么天真,但基本上,一个朴素的逻辑是她们是谁,如何进入这个“危险”的行业,里面的人际关系如何,有什么规则,存在什么问题至少要进入她们的世界去理解,切实分析,根据可能性(和人性)来讨论措施。 这回到我们谈论的日常生活的视角。

我之所以关注日常生活,特别是上述两个方面,不仅在于它本身值得研究,更在于对这种“缺席审判”的不满。 回到您提出的社会学研究和方法,我的认识是,现在总体上偏重于社会结构、制度、秩序、治理的脉络,对于“日常生活”(无论是议题还是方法论,无论是现状还是内涵的力量)都相当忽视。 其重要性至少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视角和可能性,在社会学界应有一席之地。

我一直认为,学术应该多元、多维、朴素、有洞察力。 我自己近年来很关注对话的上下文和社会状况等方面。 这包括与稍长时间的田野结合对话来思考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日常生活”的两个方面,不仅是我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主题的特点,也和我认识的学术语境,以及现实与语境的关系(特别是差距)有关。

纪录片《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电视剧。

感受和体验:

社会学家和田野之间的距离

新京报:在接受上一位女性学者的采访时表示,野外观察是一种综合性的、重视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比起观察和采访,我更强调感觉和体验。 从社会学的途径,如何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情感?

黄盈盈:人类学对此有过很多讨论。 包括如何在田野里调动五感,以及将感情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我还是结合我自己有限的经验从方法的角度来说。

《月事革命》有一章论述社会学调查中观察、旁听、聊天和体验的综合使用。 我们专门把体验作为方法之一拿出来强调。 之后,在讲课中,我也会继续强调这一点。 这是因为,第一,我认为在社会学方法领域被严重忽视了。 二是与其他几种数据收集方法同等重要。 我理解的“体验”,当然和你那里的感情也相通,强调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现场感”和“身体/感情的相遇”。

社会科学大多面临现在,所以我们有条件让研究对象和时空现场共存。 在这种情况下,你和人在具体的交往中并不是没有感情,大家都是人。 你在交往中的感受、对情境的感知——,比如你是否住在“红灯区”,是否坐在门廊上,对于了解和了解你的研究群体是非常重要的。 我只找了几个“闺蜜”来采访,她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包括生意上的竞争和无聊,我觉得很难感受到,或者说,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言行”,理解她们的言行

做过社会调查的人,实际上也有感受。 不能忽视我们自己的身体和感情在原地,性/在别的地方。 性研究可能会被更多地强调。 2015年参加过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举办的性研究方法讨论会。 当时,她们的论文征稿“Call For Paper”吸引了我。 其中明确提出了如何正视研究过程中的情感和身体,包括她/他的、我的、研究相关的。 酒吧里有人来跟你搭话,碰你,会怎么样? 如果有人说喜欢你,或者说喜欢别人,会怎么样……这和社会科学研究有关吗? 和方法有关系吗? 当然。

《论方法》,黄盈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

我们如何应对研究中的这许多体验和感情? 感知也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 它反过来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更好地了解与不同人的距离/联系,包括我们熟悉的感觉和行为。 当然,如果你真的受不了,也没必要退出,为学术“奉献”/全身心地奉献。 你试图了解的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认识,本身就是资料的一部分。 早期我和别人讨论“小姐”议题时,大多数人的看法是,这些女人一定很悲惨,满是泪水。 这和我在田野里朴素的感知不太一样。 她们有烦恼,但同样有欢呼声和笑声。 这种朴素的感知构成了我认识和对话的基础之一。

情感和身体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存在也关系到研究者生活经验和认识的研究意义,情感是研究的重要动力之一。 许多学者写的

为您推荐

宾介绍了国内顶尖的金融管理学院(一),人大财经,北大光华。

金融业是典型的高收入而且具有弹性的行业,虽然金融管理类专业火热了这么多年,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还是处在上升阶段。可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方面目前还是明显弱于西方国家,用人单位也是在人才招聘时更看重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彬哥就和大家聊聊国内几所

2022-12-22 14:50

2023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

北京林业大学2023年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70名。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

2022-12-22 14:49

北京学院实力排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排名第一。

北京专科学校实力排名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1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2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市 专科4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专科5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

2022-12-22 14:48

中国排名前五的金融机构五道口,创造了多项第一,但仍以北大为龙头。

金融领域的就业一直都是各行各业的天花板,工作环境好只是基础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待遇令人羡慕,具体能有多好,今年被曝光的中金公司某员工可以当做一个参考。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那么我国最好的金融院系都有

2022-12-22 14:48

北京市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次征集志愿活动于20日8时至20时举行。

据北京考试报消息,北京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普通批录取第二次志愿征集于7月20日8:00至20:00进行。考生须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edu.cn或www.bjeea.cn)了解参加本次志愿征集院校和专业的具

2022-12-22 14:48

北京市2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招生资格。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6月2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民办高等学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022年秋季招生政策的通告》称,今年北京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共26所。北京市教委在通告中表示,民办普通高校是经教育部或北京市人民政府批

2022-12-22 14:4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