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中国大学双一流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2022官方排名)

更新时间:2023-01-18 12:48:00作者:51data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分数线出炉的时候了。

中国大学双一流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2022官方排名)

志愿读校名是必要的规范。

不过在填志愿之前也要先回顾一下大学的更名历史才能看到学校的名字!

30年来,中国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合并更名的历史。还有多少没有改名?

从1981年到2010年,中国有79%的高校更名或合并。从2012年到2017年,200多所高校更名:2012年30所,2013年51所,2014年36所,2015年72所,2016年39所,2017年申请46所,2018年5月批准40所。

中国的大学改名潮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且非常痴迷和执着。现在社会上“以名择校”的思维定势,往往会产生一个好的校名招生“加分”。一个学校的升级,带来的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经费的增加。所以,大学改名就成了最快捷的方式。

大学改名的原因。

中国大部分人对中国至今无法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惋惜,有着强烈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于是,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各大学不断扩招。40年来,高考录取率从最初的5%精英教育上升到80%大众教育。这大概也是全国很多高校掀起合并潮的原因。

好像校园一合并,学生和老师多了,学校也会相应升级。可惜我们几百所“大学”不如一所“学院”(麻省理工)。

中国奉行“君子不可改名,小人坐下不可改姓”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个男人要有气节,不能乱改名字。但在一个“开放大学”看来,不名誉是小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寒暑假过后,根据学校名字找不到母校,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随着大学扩招,每个家庭都要尽一切努力争取优秀的学生。口碑、大师、教学科研、人文环境是争取学生的途径。我相信每个大学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但是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一个学校申报新校名,审批一两年就够了时间(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很多年却失败了。比如浙江林学院被浙江农林大学取代十几年的时候,被曾经的小弟浙江丝绸工学院留下,因为人家先改名为浙江工学院,再升级为浙江科技大学,送给外地考生。

所以改名就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你可以批评这是投机取巧的做法,反映了学术浮躁,但也是现实所迫。其实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愿意改名。上世纪8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张开元在《南方周末》上撰文称,80年代很多学院更名为大学。当时他负责的华中师范大学不想改名,认为叫学院不一定代表水平低,像巴黎。

然而,现实给了张校长“迂腐的认识”以沉重的打击。在教育部门编制的大学名单中,中国师范学院被排在许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这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排名确实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催促改名,于是华中师范大学于1985年8月5日改为华中师范大学。

大学的品牌与大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改了名字不代表就全好了。对于一些大学来说,改一次名字会再次伤害到他们的生命力,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改大学的名字。

好大学不轻易改名,名牌大学不改名,经常改名的大学不是好学校。老师、学生、校友都对校名有感情。改校名容易伤害他们。

大学名称的频繁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时并不尊重教育规律,行政领导的力量过于强大。学校改名只是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策略,意义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办学方向存在问题,如果学校更名,相应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等。会相应的改变,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对于那些硬实力突出的大学来说,校名改成什么都无所谓。清华真的改名为“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学生中依然会是第一;山东大学变成了“张伟即(章丘威海即墨)联合大学”,也改变不了学术实力正在击败省内所有其他高校的现实。但对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一所边缘化的大学来说,合并更名会抹杀多年积累的优势。学生家长和老师争校名不是为了一口气,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在很多高校都改了名字,抢着起“理工”“理工”“财经”“商科”等流行名词,让自己看起来像综合性高校。地处小地方,争取“省会”和“省名”的称号,以体现我们的区域影响力。

有些大学为了生存,为了拓宽来源,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改名招生。说白了就是追名逐利。还有的纯粹是攀比和虚荣心驱使。如果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办学还是缺乏内功和实力,而只是把校名改得时髦、好听,只会给人金玉其外的感觉,离大学应有的精神也就更远了。

甚至有人认为大学改名是对办学缺乏信心和务实意识的表现。另外,很多大学改名往往会失去历史、专业和声誉,所以大部分都失败了。

当然,大学的名字是不能改的。比如独立学院从母体学校分离出来,独立颁发毕业证。大学的名字里不应该有家长学校的元素。当然,大学的名字是可以改的。不过和中南民族大学一样,三年后商学院更名为武汉长江商学院。

其实评价一所大学,不是看它的名字是否显赫,是否恢弘,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不是建筑,而是大师。”巴黎师范大学200多年来从未更名,但不影响其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开始,就有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不用说久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他们要把学院改成大学。

德克萨斯A&M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一所著名的学校,但是“A&M”这个词从未被去掉,因为这所学校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缺少“大学”和冷门关键词,既不是“理工大学”,也不是“美国大学”,更不是“法国大学”,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举世闻名的优秀大学。这些学校规模不大,但它们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世界上最优秀学生的目光。

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方面,呈现出高校高于学院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院更名为大学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和社会各界认可其办学水平,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等方面也会有更大的空间。对于学校来说招生,毕业生就业可以起到引领作用。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后,除了以上优势外,其招生优势更加明显。“在专科生源严重不足的今天,升本意味着它可以率先:

“有一派乐观的分析。在只有受过教育的人盛行的职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简历的第一关注肯定是简历封面上的学校名称。看到名校学生,会马上亲切详细的问他。看到不好的校名,往往会直接拒绝。有的用人单位一听“师范学校”,就会问你为什么不是老师。他们一听“大学”,就觉得比“学院”好,很没教养。这种情况也是很多冷门院校和不知名院校煞费苦心改名的原因:方便本校毕业生找工作。

那么另一个不可否认的外部推手就是学生的期望。在报志愿、高考、选专业时,家长和孩子普遍认为好大学一定要有个好名字,“大学”和“学院”鲜明的分级意识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专科学生只上大学。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真的可以通过换一个花里胡哨、时髦的称谓来吓唬很多学生。社会上仍然存在“以名认校”的现象。专科学校改名为大学,即使办学质量不是提高,招生时录取的分数也会是提高。

所以高校更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招生。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其中第一志愿只有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只有37人。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03年开始,学校在山东、河南等生源较大省份的录取线,大多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2006年,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把最后两个字改成“大学”后,次年招生也是“满城红”。

比如2010年,河南财经大学与成人高校河南政法干部学院合并,升格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当年收录了一些专业本科一批招生,二本招生,招生。2013年,江苏教育学院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从更名前的800人左右增加到近2000人,每年高考分数线很多提高。2017年部分专业平均分接近一本。

中国大学更名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进,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是外国语学堂和军事学堂,如北京文同堂、上海广方言堂、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军事装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与民国时期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不同,早期的军事院校以工程技术为主。此外,还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学校,如上海电报学校、南京路矿学校、湖北自强学校、天津中西学校、唐山路矿学校、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校、湖南时事学校、南京江南高等学校等。此外,西方教会还在中国设立了学校,主要教授外国语言和宗教等西学,如山东的文光书院、武汉的文华书院、上海的圣约翰书院、苏州的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和南京的汇文书院等。与此同时,中国的近代书院也开始教授西学。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后,开始出现变法的声音。当时天津中西学堂改为北洋大学堂,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诞生,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大学。

第一,20世纪初,因为洋务运动,各地都办起了学校,一些老学校变成了高等学府。例如,上海圣约翰学院更名为

民国初年,高等师范院校改名为某某大学的运动在各地展开。武昌师范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坚持传统,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各大学内迁,很多在战争中合并,改名。最著名的是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接收和改造旧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也转为公立大学,由此引发了中国大学的集体更名。中国比较好的大学有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国立大学。“国家”二字已被废除,北洋大学改名为天津大学,包括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在内的所有私立大学都转变为公立大学。

1952年,全国各大学进行了院系大调整。中国大学抛弃了原有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而学习苏联的单科大学模式,编写苏联教材。国内几所著名大学的部分院系被拆,成立自己的大学,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的“八大”,也开启了以“地名”命名大学的模式。

从1958年开始,一些大学开始取消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的职称,统称为院系。从1966年开始,研究生考核制度被认为是旧社会的产物,大学毕业生不搞毕业设计,不写毕业论文。

从1949年到改革前,学科融合和良好的人文教育被变相抛弃。教学和科研没有很好的交融,学生没有被赋予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持续到今天。

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大学的更名给历史留下了更多的教训。3354大学在政治变革的大潮中与“老大学”一起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同时,大学的历史血脉和学术传统也遭到了拒绝。

包括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辅仁大学在内的这些历史名校,随着校名的变化,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一些“后体”由于名称的不同,与之前的历史是分离的。所以,他们只能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头再来。

今天,当我们谈论大学的名字时,我们会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名字。比如我们听到浙大,会想到竺可桢,北大会让人想到蔡元培、钱,清华会让人想到王国维、陈寅恪。

30年后,中国的高校再次大规模更名。这一次,名字基本上从“学院”升级为“大学”。典型的模式就是当年“八大学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大学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农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等等。

现在的大学改名热潮始于90年代初,当时有一个小高潮。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其主要内容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和今天相比,那个时期的大学改名是很厚道的。当时大多数更名的大学只是从某某学院改为某某大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93年中央民族大学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花名册每年变化越来越大。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

从2000年开始,国内很多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都改了名字,有的甚至很短时间年内,实现了三级跳:中高职合并3354高职,3354学院变成了大学。其中,很多高校“浑水摸鱼”,“新瓶装旧酒”,除了改名,没有师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比如郑州粮食学院先转制为郑州工程学院,后来觉得不够响亮,继续转制为河南工业大学。

2009年,中东部地区共新增、计划和更名高校48所。

2010年,一大批“独立学院”,即“国有大学二类普通学院本科”(三本)独立成为民办学院本科,或者原学院升格为大学,于是更名、合并、新建。

2015年有45所高校更名,其中18所高校更名为大学,17所由专科升格为本科。

2016年批准设立高等学校39所,其中: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29所,独立学院9所,本科学校9所,1所高等学校经过筹备工作正式成立。

2018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专家评出的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等学校入选,包括新设立本科学校(21所)、更名高校(16所)、独立学院转制为独立民办机构本科学校(6所)和同级更名(3所)不出意外,这些学校的名称将获得批准。中国的高校比较多。

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布最新更名结果,共有40所高校通过审核。

《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3年五年间,全国共有257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成功更名,占全国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10.35%。加上去年更名的123所高校,6年来共有380所高校更名,创造了本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七次更名浪潮。

虽然中国的大学历史只有短短的一百年,但在这短暂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全国近2000所公立大学中,有近一半更名。目前高校改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很多。有网友调侃中国的大学名就好像是注册域名一样。快点抢,不然就有了。

大学更名规律

建筑大学、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大学这些新大学的名字都已经投入使用,紧接着温州医学院申报过一次的“浙江卫生科技大学”,浙江林业大学申报过一次的“浙江环境科技大学”。如今,“理工大学”、“财经大学”、“交通大学”满天飞,给我们的大学命名带来了一些新意。

先把后缀:“高等学校专科”“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改成升本成为学院,要升级为大学,再改核心ID。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名校的影响,“理工”

随着教育产业化,高校市场化,扩招,圈地,合并,高校也纷纷出招,打造自己的航母。改名热是最显著的环节。如果更高专科,学校必须更名为学院;如果是商学院,必须改成工商大学(商科大学);如果是外国语学院,你必须先成为外国语大学,才能放弃;所以na

试想现在哪个大学没有外语系和计算机系?好吧,现在文理都有了,综合类大学也没什么障碍了。如果还叫重机所、地质所,那就太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趋势了。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校看起来像一所综合性大学。而且一旦升格为大学,原来的系可以升格为学院,显得多部门,所以现在国内的大学没有机会。

包括采矿、地质、气象、农业、林业、石油、煤炭、钢铁、纺织、师资培训等。都是冷门,有些几乎被忽略。010到31035不仅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老师也不好引进。所以必须改变。

工业—— >电子技术;

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学院335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学院335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工科—— >电子技术;

比如:西北电信工程学院335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信工程学院3354 >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 >工业,科技,科技;

比如:Xi矿业学院3354 >西安科技大学3354 >西安科技大学;

工科,工业,工科3354 >科技;

比如:东华理工3354 >南京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3354 >沈阳巩俐大学;淮南工学院3354 >安徽理工大学;焦作理工学院3354 >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学—— >工程、科学与技术;

比如:Xi地质学院3354 > Xi理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3354 >成都理工学院3354 >成都理工大学

机械—— >科技;

比如:陕西机械工程学院3354 > Xi理工大学

钢铁—— >科技;

比如:北京钢铁学院3354 >北京科技大学;

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水产—— >海洋;

比如:大连水产大学3354 >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3354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 >财经;

比如:南京经济学院3354 >南京财经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3354 >湖北财经学院

铁路—— >交通;

比如:兰州铁道学院3354 >兰州交通大学;

大连铁道学院3354 >大连交通大学

气象学—— >信息工程;

比如:成都气象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335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 >工商大学;

比如:北京商学院3354 >北京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3354 >浙江工商大学;

重庆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 >重庆工商大学;

电工是电工?食品科学会做饭?业务经理可以去工商局工作?城管当城管?木材加工可以做家具?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专业的误解,对文学的肤浅欣赏。

模仿名校,改相似的名字,傍一个牌子,成了很多大学的捷径,但他们没有看到失败的教训。有时候改名会更糟。比如西南联合大学很有名,但是除了她,以后就没什么好名字了:北京联合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都是例子。所以四川联合大学和河北联合大学都重新改了。

寒地奄奄一息,相比火热的经济,河北地质学院宁愿将省名降级为地方名,也要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是一个从地质到经济的跨界地带,结果招不到好学生,也失去了大四的特色。另外,它要升格为大学,所以它得戴上“葛”的帽子

高校更名原则上应更接近较大的地名,尽量将地名、省名、行政域名、国名一一使用,使新校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江湖豪杰在中国的高校里提倡“可以不改名,但是不能改姓”,因为在这波改名浪潮中,谁不与时俱进,抓住机会及时改名,谁就很可能成为一辈子的江湖豪杰。鲁迅的周章寿,贾平凹的贾平凹,韦唯的张,成龙的,刘德华的,关之琳的关家辉,孙悦的,李玟的李美霖.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光鲜亮丽的人物,当然与他们的才华、勤奋和机遇密切相关,但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他们还保留原来的名字,大家现在会是什么感受?

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时代,在“以名择校”的固定思维下,响亮大气的名字确实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中专并入高职,高职升格为本科,本科专科升格为大学。随着专业院校的快速扩张,大学改名自然是必要的。当然,高校更名并不是简单的换马。但有些高校在更名时要么跟风,求大,要么玩扯淡.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后遗症:因为名校和模仿秀的临近,“山寨名校脸”或者“孪生兄弟”的大学越来越多;因为校名中的地域色彩被淡化或泛化了,很难知道大学在哪里。因为仍然把她的半张脸藏在她的吉他后面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大城市,我们已经无法通过名字大致看出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

一、首选国号:如果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不如叫中国季良大学,不如叫华东计量学院;总觉得叫石油大学少了点什么,加上中国就霸气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就阅读习惯而言,“青岛海洋大学”就像是青岛本地的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个名字无疑表明它是一所国立大学,表明它面向全国招生。

第二,尽量用大面积:如果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了。叫西南科技大学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叫华北理工大学比叫河北联合大学霸气;中国分为七个地理区域: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资源丰富,使劲蹭,其中华东、华南、华中最热(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而西北有点被忽视,太荒凉了,有的不得不改(西北纺织工学院 Xi安工程技术学院 Xi安工程大学;)。

中国七大区域:华东(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华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备注:原中南地区分为华中和华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中南部的中部省份称为华中,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省、澳门、香港称为华南。这个提法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气象地理区划的总划分。

如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

没有华东大学和华北大学。

三。不可能以大区域的名义妥协,

全国名比较稀缺,以地区名命名需要实力,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大学更名的浪潮中,一些大学无法使用大的地名。而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所以用反了。比如华东变成华东,华北变成华北,华西变成华西。所以有一批,名字包含东南西北和中国的大学,有英语的优势或者地域的意思。——中北大学,南华大学如此霸气,“国际影响力”不减。但是华北、华东、华南、华北、华西看起来都是民办高校。

如北华大学、华北航天工业学院、东华大学、东华理工、华南大学、中北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

第四,小地方出生用省名更重要:如果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了。叫山东理工大学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全国很多地方高校都急于改名,尤其是不在省会、在偏远城市的高校。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自卑。第二,冠省的名字会给人一种省属大学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以为它在达州吗?

5.省名用一半没问题:资质不够,不让用省名?有了那半个省的名字,叫鲁东大学比叫烟台师范大学更霸气;“郴州X专业”的知名度无从下手,称之为“湘南学院”就有底气多了。

6.首选热门省会城市:当然,特殊情况下“向较大地名靠拢”的原则是例外,有时也建议使用较小的地名:比如城市本身具有吸引力,城市名称的选择可以起到突出地域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最珍贵的城市名,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学比叫华北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得多。南昌大学比江西大学响亮多了。毕竟江西穷。其他大城市如天津、上海、南京、Xi和哈尔滨也很受欢迎。所以放弃黑龙江商学院的省名,改叫哈尔滨商业大学高大?

当然,有“江苏”二字的大学不在南京是有历史原因的。国立大学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遭到广泛反对,因为江苏大学不能代表CUHK的中心地位。因此,CUHK后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国成立后,使用南京大学的名称,包括分裂后的几所大学。后来真的有个“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合并镇江医学院和镇江师范学院后改名专科。它位于镇江。

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对于不了解办学历史、现状和实力的人来说,很明显这次更名会一下子和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相提并论。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根据规划,牡丹江师范学院拟申请黑龙江师范学院更名。哈尔滨师范大学该怎么办?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时也有过轩然大波,最后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结束争议。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同类高校更名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名字更吸引人,从而获得更好的各方面发展资源,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急躁,一种追求政绩的内心冲动。

当然也有最现实的原因:——中国人的认知:

1.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比“大学”“学院”好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国家也规定

很多师范院校推广的院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去掉了“师范”二字。虽然校名变了,专业也多了,但师范类依然是这些学校的重点学科,生怕“师范”二字影响学院的发展。其实这是学院的定位不准确。有这样一个规定:一般各地xx师范院校专科学校,一般申请后称为xx学院。目前湖南只有衡阳师范学院本科高校还在用师范大学这个名字。看来湖南师范大学的全军覆没指日可待了。2017年初教育部新政:“十三五”期间,全国现有181所师范院校全部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但是已经太晚了。此外,农林、科技、师范类院校都是专科院校。为什么教育部不能给师范院校命名?反而对师范院校不公平。

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很多地方专科(主要是师范学院)升格湖南XX学院(大学)

岳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市)

常德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常德市)

郴州师范学院、郴州医学院、郴州教育学院和郴州师范学院合并湘南学院(郴州市)

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市)

零陵师范学院专科学校零陵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市)

娄底师范学院专科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

湖南城建大学专科学校,益阳师范学院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市)

湖南工商高等教育专科学校,湖南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湖南商学院(长沙市)

湖南建筑材料大学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湖南理工学院(衡阳市)

湘潭机电学院专科学校,湖南纺织学院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工程学院(湘潭市)

湖南XX大学,以其“文理”、“理工类”、“理工类”、“工科类”.并不具备相当的区分和记忆能力。你能搞清楚上述机构之间的关系吗?

湖南不一定在长沙!有的甚至在中小城市(如永州、益阳)。比如那些被称为华东的,并不都在上海。比如华东交通大学就在江西南昌。

为严格高校设置管理,教育部于2007年3月1日发布《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新建高校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等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得使用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城市的域名。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顶层的好,底层的就不好。教育部的这一纸只是规定,不是条例,所以只是作为我们的鞋子被抛弃了。所以从2007年开始,大量的地方大学名字已经超过了所在城市的地方域名。以2014年为例: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东软学院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

石家庄法商学院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铜陵学院安徽经济学院

但2013年,信阳师范学院等河南省内7所高校计划更名。新校名没有“地方”特色,全部以“河南”开头,——个小地方写满了省名。一堆不知名的地方高校,河南某某学院,河南某某大学,从小地方变成大地方,和科技,工商之类的热词联系在一起,说不清楚!让t

为您推荐

南海大学城如何赋能产业创新?

如今南海大学城已有5所高校。 资料图片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南海大学城。容铸华 摄在近日召开的南海两会上,南海大学城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组讨论环节,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在狮山代表团中,用产业

2023-01-18 12:45

官宣!广东这14所专科升本科了!新生白捡一个本科?

请去微信搜索关注【高考直播】公众号可查看这方面更多的内容。广东省近几年,新增大学、扩大计划,同时很多大专院校加大投资完善设施,加强师资力量,积极筹备进行升本工作。将来有哪些专科院校最有可能升本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计划升本的专科院校汕尾

2023-01-18 12:45

厉害了!广东这几所专科院校要升本科了!你的大学上榜了么?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读大专的小伙伴关心专插本、学校升本事宜因为大家都想要本科文凭! 本科文凭!本科文凭!而2018年是广东高校飞跃的一年、2所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那些大专准备升格为本科?和那些大

2023-01-18 12:42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邓辉途曾用笔名将神。1998年--2001 年就读于广州工艺美术职业高级中学2001年--2005年 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年 受聘多间私人画室任教速写, 素描基础2002年11月 受聘于[一画室],任速写主教2003年6月 受聘

2023-01-18 12:39

2021年4月广东省自学考试成绩(广东2021年四月自考成绩)

各位考生:广东省2022年4月自学考试延期考试等两项考试已于7月份举行,定于8月25日15时公布成绩,有关事项安排如下:一、成绩查询考生可通过以下4种方式查询考试成绩。(一)官微小程序查询考生关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ID:gdsks

2023-01-18 12:39

2022年10月自学考试等两项考试成绩11月25日公布

广东省2022年10月自学考试等两项考试定于11月25日15时公布成绩,有关事项安排如下:一、成绩查询考生可通过以下4种方式查询考试成绩。(一)官微小程序查询考生关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ID:gdsksy),在页面底部选择“小程序”

2023-01-18 12:3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