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上海古籍出版社书目(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网作品)

更新时间:2022-12-16 23:19:59作者:艺考之家

|图:晚年的夏

夏(1900-1986)是一位代词大师,一生从事词学研究、教学、著书等工作。虽然他的许多作品由几家出版社出版,但在他去世前,与他联系最密切、出版他的作品最多的出版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其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以及在新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基础上成立的新文学出版社,其代表作品为《唐宋词人年谱》 《唐宋词论丛》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多年间,夏先生与上述出版社的编辑们密切合作,不仅向出版社输送自己的名著,还为出版社推荐稿件,联系作者,给予出版社实际支持,与出版社的编辑们成为知心朋友。夏老师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与上述出版社的交往以及出书的过程(见《龙川词校笺》、《放翁词编年笺注》第七册,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以下引用的日记已不再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手稿档案也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出版社与夏先生的书信往来及其作品出版过程的记录。即以夏先生的日记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手稿档案为依据,叙述夏先生与出版社的交往过程,以展示其学者风范,再现学者与出版社的对应情况,为研究夏先生和出版史提供一份材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书目(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网作品)

《天风阁学词日记(三)》

一个

《夏承焘集》

2

《唐宋词人年谱》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第一,从最初的选秀到不断的合作

夏最早与新文艺出版社结缘。新文艺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公私合营专业出版社。1952年6月1日,由海盐书店等四家民营出版社合并重组而成。其定位是“以出版中外现代文学作品为主的全国性专业出版社”。1953年10月,刚刚辞去江苏省文化局长职务来沪工作的李俊敏(1905-1993)接任《新文艺》出版社社长。李俊敏是一位学者型和作家型的出版商。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鉴于1954年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迁京后上海没有专业的古籍出版社,他在新文学出版社成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开始了中国古典文学手稿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因此与夏有了交往。从1954年6月到1958年6月的四年间,夏与新文艺出版社,再到古典文学出版社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的书信往来频繁,几乎每个月都有,甚至一周几封。

据夏日记记载,先是新文艺出版社来约稿:“(1954年6月10日)收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来信,约与龙合编《宋词选集》。计划编写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丛书,精选历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第一张专辑有21种。顾颉刚主编《尚书文选》,容庚、詹安泰主编《诗经》,游国恩主编《楚辞》,朱东润主编《左传》等。由郭绍虞和刘大姐编辑,计划于明年年底出版同月12日,他收到了郭绍虞和刘大姐的来信,这两封信都选自《宋词》。更早的6月7日有记载:“玉笙端午来信,指刘大姐主持上海公立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古典文学丛书,先出版12本。顾颉刚、游国恩和王缉思分别编辑。他的一句话是关于玉笙和玉笙的合作,玉笙是和龙梁元一起出名的。”郭绍虞(1893-1984)和刘大姐(1904-1977)都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当时是复旦大学的教授。龙榆生(1902-1966),原名穆洵,用文字写作。他是夏的好友,著名词人。当时他是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的主任。因为在抗战时期担任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伪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入狱,为人们所诟病。从夏同年八月十一日的日记中可以看出:“魏昭来是指沪上友人颇喜与玉笙合编诗,且玉笙历史久远,至今对人口不赦。”因此,龙榆生应该以“龙梁元”的名义写作。赵是人,夏的老朋友(1899—1980)。夏收到稿件后,与商谈合作事宜。6月11日录:“送榆生片,嘱其编词选事。作序,相补,赐南宋。”《六月十五日》记载:“若得《故事》一册,请赐《任词人小传》及词中史实。”7月2日记载:“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放翁词编年笺注》收到预付款人民币200万元,手稿将于今年9月到期。”然而,这种合作无果而终。夏1954年8月19日记载:“寄玉笙书信一封,回寄唐五代北宋,告汝忙于功课,无暇顾及遣词。请玉笙去做。”

夏在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编号一本是《唐宋词论丛》。在夏先生之前,王国维写了《宋词选注》,对诗人的话作了尝试性的考证。但是,诗人谱系学的系统化创建是从夏先生开始的。《十种词志》是夏在30岁左右,经过多年的努力编撰而成的。对韦庄、冯延巳、李靖、李煜、张喜安、晏殊、晏、贺铸、周觅、文、姜夔、吴文英等12位唐宋诗人(其中南唐诗人2位,合谱诗人2位)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在以下作品中,发表了以下作品。他在词学研究领域最大的成就是将生平事迹与作品相结合,将词学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科学。20世纪30年代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唐宋词人年谱》,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多次被学者引用。夏1954年8月19日记载:“读程《清真老师遗事》,复引至《词学季刊》,下大力气整理。”8月28日录的:“收到詹竹南来信,说《古典诗歌论丛》要重印。”程(1913-2000),时任武汉大学教授。詹竹南,著名作词人詹安泰(1902-1967),中山大学教授。这位朋友的建议也符合夏的本意。因此,夏想对进行修改和重印。是8月29日录的:“致函北京人民出版社,宣布《唐五代宋金明清词计划》和《董力旧词人年谱十种》的编纂,问可否考虑出版。致信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也可查询出版《词人年谱》”。夏很快就收到了新文艺出版社的回信。录于9月9日:“收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来信,欲印于《词人年谱》,要求10月底前交稿,以便该书明年春季出版,并向钱仲连、王毅求教消息。”后来,夏花了50多天时间,夜以继日,修订旧家谱。11月17日,他给新文艺出版社寄了7本《诗人年谱》,11月28日,他又给新文艺出版社寄了一封信,寄去了《十大宗谱》的序言,这是他对是否出版的慎重考虑。12月4日,“德信文艺出版社一天的信,《词人年谱》,决定出版”。他还请程为该书作序。此前的9月25日,程写信告诉他,“我在上海试过,推荐给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部主任钱伯承,电话《词人年谱》”。钱伯承,1922年生于江苏常州,日后成为著名的出版家、学者。对明清文学也有深入研究,包括《词人十谱》。当时他是《词人年谱》这本书的主编。

新文艺出版社不仅在收到夏来信十天后决定接受《袁宏道集笺校》这本书的出版,而且还抓紧编辑出版时间的过程,以保证质量,并于1955年11月,即收到稿件一年后,出版了《唐宋词人年谱》这本书。就当时的出版进度来说,还是挺快的。在审查过程中,编辑与夏多次沟通。夏老师记载:“(1955年1月21日)辜胜阻写道,关于钱伯承疑《唐宋词人年谱》与字本身关系的资料尚不足。对于这种信息的缺乏,我们无能为力。我们不能发明少陵、香山、稼轩的作品。””(1955年3月24日)新文艺出版社来信,《唐宋词人年谱》五月付梓。问谱中涉及神怪或联想的记载可不可以删除,程的序可不可以去掉,晚上回复。前者请钱伯承君尽可能删除,后者请钱钧写信到千帆办理业务。”“(1955年5月2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发来三年选题计划,《词人十谱》四月出版,字数35万。”书还没出版,新文艺出版社已经先付了稿费。夏《教师节》记载:“(1955年6月29日)我从新文艺出版社得到稿酬《词人年谱》。”这充分说明新文艺出版社对夏先生的尊重,对本书的肯定《词人年谱》。教师节记录:“(1955年12月10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送《唐宋词人年谱》十一卷,每卷500页,34.1万字。第一版印了3100册,售价1.77元。二十年前写的,今天居然能出版,也是意料之外。”其实古典文学出版社是一年后才正式挂牌的,只是当时已经在用这个名字了。版权页《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1956年11月,在新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古典文学出版社,李俊敏任社长兼总编辑,钱伯承任编辑部秘书。新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手稿》编辑出版业务自然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接手。055-79000出版后,受到阅读界的欢迎,再次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56年8月,《唐宋词人年谱》第二次印刷,共印了2000册。每次再版,夏先生都有修改。其日记:“(1956年10月8日)致函钱伯承新文艺出版社,要求改诗十数本”。“(1956年11月8日)我收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一封信,寄给我《诗人年谱》的校对稿。”“(1956年12月23日)晚上,我从古典文学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寄给王忠文,是关于《唐宋词人年谱》的增删。”“(1957年2月6日)退回《诗人年谱》和古典文学出版社的校对。”“(1957年2月18日)我从古典文学出版社发来一封信,寄去《诗人年谱》的后记和清水茂的书评,加在书里。”“(1957年2月22日)古典文学出版社《唐宋词人年谱》版后记再次修改。”1957年3月21日,夏老师记载:“接古典文献出版社通知,《唐宋词人年谱》年第三次印刷4000册,费用900多元。”1958年2月1日夏老师记载:“古典出版社送第四版《词人年谱》。这次印了二千五百份。一共一万一千六百册。”

正是因为《词人年谱》的出版,夏先生对新文艺出版社和古典文学出版社有了信心,陆续向出版社投递稿件。仅仅过了一年,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从0755到79000出版。1956年6月18日,记载:“新文艺出版社送来一份阅稿合同和100元预付款。”1956年6月25日记载:“新文艺出版社来信,通知《读书词》书稿名称拟改为《词人年谱》。”1956年11月21日记载:“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词人年谱》出版合同发出。一万册,每千字十五元。到五月底或八月底。”1956年12月,《唐宋词人年谱》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印数15000册。本书收录了夏先生的词论散文十余篇,包括《唐宋词论丛》 《唐宋词论丛》 《唐宋词论丛》 《唐宋词论丛》 《词律三义》等。并在词的遣词、用韵、辞书编纂、词学考据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他几十年来研究词学、音韵学的心得。仅仅过了半年,《唐宋词字声之演变》的第二版又印了一万册。夏教师节记载:“(1958年1月13日)古典文献出版社送来第三次印的《词韵约例》两册,印了6000册。已经印了三万一千份。”1962年1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编辑出版了该书的更新版,印数3500册,并增补了《教学经验录》,这是该书出版后各校与作者沟通讨论的意见。

在唐宋诗人中,夏对姜夔及其作品的研究最为深刻和持久。早在1930年,他就写了《姜白石词谱说》,后来修改为《唐宋词论丛》。1932年,他的第一篇论文《唐宋词论丛》发表于《白石诗文杂著版本考》。此后,他对姜夔的声学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不仅要对白石歌曲的十七个曲谱进行解读,使之成为可以查出来的歌词和音乐的文献,而且要对《白石歌曲序》中记载的相关音乐术语进行细致的注释和逐一的解释,把白石声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搞清楚”(建议《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版本考》,第12辑)然后,在此基础上,他又完成了《白石歌曲旁谱辩》《白石歌词及相关音乐资料汇编》,即词乐研究是夏先生词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燕京学报》才出版一年半。夏老师1956年10月8日记载:“寄钱伯承新文艺出版社来信,请改词家十分,问是否印在白石词上。(词论、词写、侧谱、校对);遗留测试和版本测试。”“(1956年10月16日)新文艺出版社钱伯承10月15日来信,表示公司出版白石专著,十分欢迎,并建议列入明年出版计划。””(1956年10月23日)理至白石词各稿,集为四卷。先寄《新文艺》,给钱伯承寄信,11月底交全稿,问明年春天出书不。这部手稿二十年来辛苦而勤奋,所以看一看是最可取的。”“(1956年11月26日)上午,我一共邮寄了三本《白石词》的校对书和传记,并与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1957年2月22日)送古典文学出版社答复。白石的每一篇手稿都可以先印上文字和注释,但实际考定要一起印,年表也要修改。””(1957年3月18日)改白石词鉴。这个编纂二十年前就开始了,至今没有定稿,说明我一直在纠结。”“(1957年11月23日)给古典文学出版社写信,问是否有可能在两年内校对白石词,校对格律,考事迹,拟出《白石丛》。”“(1957年11月26日)我收到古典文学出版社的一封信,指示我立即寄出《白石词话》,并尽快付印。”“(1957年12月4日)三卷古典文学出版社《夏承焘与中国当代词学》下午邮寄。”“(1957年12月13日)11日收到古典文学出版社来信,寄给我《姜夔词校》、《姜夔事迹》、《白石丛手稿》、《姜夔词校》四本书的合同,说《宣集》即将出版。””(1957年12月15日)古典出版社姜夔发行的各种稿约,将在下一年之内陆续交稿,包括事迹考、字韵、白石稿等。寄到天津人民出版社,告诉姜的作词已经交给上海,问能音乐府能不能补题。”夏在《词学》与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同时,也联系了天津人民出版社。但新文艺出版社的回复最及时,得到了夏先生的认可。

1958年6月1日,经上海出版局批准,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组的统一规划下,古典文献出版社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组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俗称“中华书局一部”(以下简称“中华书局一部”),隶属上海出版局领导。古典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业务自然会由中国编辑接手。《教师节》记载:“(1958年6月3日)审阅完白石词,下午送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本月将改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专做古典文学。”1958年7月,《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编辑出版。夏《教师节》记载:“(1958年8月13日)中华书局送来新印本11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初版仅印了3200册。本来印了一万份,也差不多是由厚变薄了。”该书除对《姜词年谱》进行校订外,还包括编传、编评、版本学考、各版序跋、实考、事集、酬赏等两个附录。1961年12月28日夏老师记载:“上海中华书局送第二印本至《唐宋词论丛》。再版3000本,连前6200本。”该版夏老师修改了《代序《白石词笺》一文,并在书末写道:

"

近二十年来,关于姜词的杂著有八种:关于音乐节奏的杂著有《宋校》、《十七谱译》、《边谱论》、《边谱辨》;关于作者,有《宋年谱与校勘》、《论词风》、《白石集》等;有关于行为的实际测试。写书,测试,校对歌曲之后。收藏,奖励,礼物比前人编的略好,加在最后。1961年1月,夏在杭州路古桥上撰文。

"

1962年1月2日夏老师记载:“上海中华书局送第五新印《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印2300份。”

“文革”期间,撤销了上海出版局及其下属出版社,包括《中国第一版》,重新组建了综合性学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撤销上海人民出版社(大社),恢复上海出版局和各出版社的建制。据此,在原中国最高编辑、大社古籍编辑室的基础上,恢复了古籍专业出版社的编制,定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绍兴路5号成立。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任命70多岁的李俊敏为社长兼总编辑。李俊敏恢复工作后,首先以最快的速度重印了原古典文学出版社和中国编纂的优秀书籍。1979年5月,新版为《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修订版),不久又修订重印《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并收录于机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然后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选题做了一个长期计划和一个短期计划,将《论姜白石的词风》列入计划。

除上述三部夏先生独书外,夏先生还与朋友、学生合著了多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其前身中华上编编辑出版。其中,《夏校注》和《牟家宽注《词人年谱》由中华商编于1961年11月编辑出版,该书平装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8月出版。夏和游水之《唐宋词人年谱》 1962年12月由中华上编编辑出版,1979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在本社上市《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和吴的注释《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6月出版,列入本社《放翁词编年笺注》。

夏先生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他已经和出版社联系过了。比如1955年9月10日记录的:“给新文艺出版社钱伯承写一封信.并附上《龙川词校笺》手稿样本,分为四格:1。作家的实践;2.作品可以确定年代;3.各种文学艺术术语的学者;四、政治和经济事件对词有直接影响。补充可以在一年内完成。”1957年10月28日记载:“收到古典文学出版社《辛弃疾》合同。与天舞合编。”五天是他的老朋友吴禄山(1911-1986)。1957年10月30日记载:“将向古典文学出版社发出杜甫诗歌稿约,明年1月底交稿,共12万字。”1962年11月29日,他致信中华第一版:“最近将于明年3月定稿《姜白石年谱与诗词校勘》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校勘校勘》合作卷。你们局能不能公布?”他还制定了《放翁词编年笺注》的编纂计划,并在1964年8月9日的日记中列出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十余种条目。这些手稿大部分后来都没有完成。

第二,从出版社的作者到“高级职员”

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始终尊重夏老师,视他为良师益友。他们不仅在处理他的稿件上及时听取和回复他的意见,在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和稿件选择上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夏老师也对出版社产生了信任,积极为出版社推荐稿件和作者,成为出版社的“高级顾问”。

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多次到杭州找夏要好处。《教师节》记载:“(1955年12月28日)傍晚,新文艺出版社社长李俊敏、编辑唐永宽来访,说社里想再做一个两三年的规划,就是代为整理稿件。欲迎万春,驱我与卜奎。”春是(1901-1979),是的保镖(1900-1982),卜奎是(1923-2007)。他们三个都是浙江师范大学夏老师的同事。过了两天,夏老师“拜访了浙江饭店来的军民、尚永宽和刘金三军。李实、唐二君来订稿,合同有两种:《唐宋词系年总谱》,1956年8月送稿;055-79000,1957年9月到期。一共预付300元。开车的也有一两种,万春,卜奎。”徐朔方,《杜诗论丛》,中华商编于1958年11月编辑出版。后来,徐朔方又出版了许多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著作,包括他主编的《白石丛稿》和他主编的《词人年谱续编》。1959年6月23日,《中国最高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辑吕、和胡来沪组稿,请夏先生“撰写《龙川和词注释及词人事集》”。《教师节》记载:“1961年1月28日,上海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俊敏、杨友仁、郑佳芝来谈组稿事宜。”过了两天,夏老师”早上去了招待所找了、郑和,并吩咐你们把全集整理出来。允之为注,引钱仲连为注”。1961年1月31日,夏先生“送钱钟书江苏师范学院,称分注翁诗,期限三至五年,并请人民照做。”1961年2月2日,他“接到中联苏州的一封信,愿意担任纪为戍”。日期:“(1961年2月22日)中国上海编辑部送鲁《唐宋词词典》、《唐宋二十部著名词集提要》、《词史契约稿》。陆与钱仲连合注(诗、文、老学庵笔记),两人如何分工,各自办理业务,决定任命任词、陆游词历、序,孙、于杰任校对员。”(1961年2月23日)作为钟廉的答复,并将其稿寄给《中国土地巡礼集》。请钟莲作全注,以免体裁不同。”1961年2月22日,钱仲连致信《中国》第一版(收文号0290/217,1961年2月24日):“鲁作了笔记,而在此之前,屈禅先生曾去函催其作出贡献,作出承诺。但是,我自问这些年体力一直在下降,学业一直在忙。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但我应该尽力而为!各种风格的分工都可以和屈禅先生详谈。”夏老师的推荐,诞生了《词人年谱续编》,一部古籍整理的巨著。经过钱仲连老师和编辑的共同努力,这部巨著于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夏先生来上海开会或者路过的时候,经常抽时间去拜访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夏《教师节》记载:“(1956年5月26日)我今天去上海参加复旦大学的一个科学研讨会。中文系的同事胡万春和蔡义江。下午2点,我和万春一起去了徐家汇康平路83号新文艺出版社,见到了郑佳芝和钱伯承。钱,常州白家桥人,30岁左右。他是名师世家的侄孙。《谓词十首》即将再版,属校。”

|图:夏给古代编者的信

夏先生在日记中为出版社推荐稿件和作者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他的同事和他们的手稿,夏先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请他审稿,委托他向出版社推荐许多手稿。这里有几个例子。根据夏老师当年的记载,1954年7月26日“新文艺出版社影片发表,介绍钱钟书《李清照研究》”;“1954年9月11日,我给新文艺出版社写了一封信,..................1955年1月27日,“陈文艺出版社钱伯承写信介绍吴泽宇《唐宋词系年总谱》”;1955年3月11日,“写一封新文艺出版社的信,介绍《汤显祖年谱》给任”;1955年3月25日,“任成都傅任,新文艺出版社告印《汤显祖诗文集》”;1956年8月25日《钱钟书《沈璟集》、《剑南诗稿校注》五卷及新文艺出版社上午邮寄》;1956年10月15日“钟莲来信已转扬州江苏干部文化学院教师班,称《人境庐诗笺注》已交给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1月3日,“中联扬州来信,即《花外集斠笺》、《唐戏弄》古典文献出版社已印,现出几个新字”。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武玉注释0755至79000》。修订版《唐戏弄》由任半堂(钟敏)主编,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钱中联《人境庐诗笺》 《清诗选稿》 1957年由中国顶级编辑编辑出版。夏老师非常关心钱仲连,积极推荐他的作品,邀请他合作校勘《韩诗系年集释》,多次向出版社推荐他的书稿,充分显示了他的交友准则,堪称典范。作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对此进行评论。夏老师的日记又发表了,1957年5月4日,“清水茂日本来信说《人境庐诗笺》照片已寄出30余张。就是写一本书,问古典文学出版社能不能影印。这是唐代选录的唐诗之一,删姚和吉的《宣集》而成。只有300首诗。应该是唐诗的好读本,可以代替清代的三百首。《1957年6月6日》我收到古典文学出版社的来信,希望印《昌黎诗笺》,影印线稿,第四季出书。“755-79000影印线装本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1月出版。

夏老师总是虚心接受并感谢出版社编辑对其稿件的评论。如1960年11月12日记载:“上海中华书局送来白石词论样本,提出几点意见,都很中肯。我不知道是谁写的。”1961年2月23日,记载“胡道静上海来信及诗人传记资料四件,意味深长。”

还请夏老师对出版社的选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1960年10月9日记载:“致函上海中华书局,对《全唐诗简编》提出几点建议:一、地方规划标准相当高,应减少选诗五千首;第二,思想性强的作家要多选择;第三,晚唐作家植根于民生疾苦。因为黄巢,这样的作品要批判;4.附在书上的年表不妨简短一些,应该有一个详细的名著单独清单。”后755-79000年由高文主编,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第三,提升学生,代代相传

夏一生致力于教学,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他非常关心学生,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他手下人才辈出,其中吴(1934-2012)继承了他的词作,成为大家。祖籍上海,1955年9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班,师从夏。夏老师指导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他的研究项目,配合他整理古籍,写书。研究生期间,协助夏老师整理《花外集》,与夏老师合作编写《唐戏弄》(1957年1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夏《教师节》记载:“(1958年1月4日)浙江出版社0755至79000发稿费830元,与吴均分。共63800字,每千字13元。”1957年8月,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与夏先生合作撰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62年1月编辑出版的《人境庐诗草笺注》《词论注》等著作。以《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为例。

夏对陆游及其作品的关注由来已久,并有全面研究和整理的计划。1955年12月7日记载:“查旧稿,拟整理《翁芳词》和《同复词》的校对工作。”1956年1月7日有记载:“晚上与钱穆谈《香山与翁芳年谱》,想着扩大年谱体裁,成了《香山诗史》和《翁芳诗史》两本书,编入年谱。”1956年1月8日有记载:“下午与卜奎谈管理香山集。他不主张用诗史的名字,但可以叫《白居易全集》,我加了编年校对四个字。整本书将被分成两部分。前面部分扩大了王文《陆游集》号专利证书的规模,并在不同的年份进行了编辑。每年对香山的做法进行详细审查,对每部作品的摘要和重要内容进行详细审查,即对诗文进行校对并编入年谱。翁芳和贾萱的全集也可以基于此。后来为作品做了剪辑和编辑。”1956年9月15日记载:“我想到把《释翁年谱》扩充为《释翁诗注》。”1959年8月23日记载:“中华书局于8月15日发出《翁词注》、《龙川词注》、《唐宋词研究资料》三份合同。”这个“中华书局”指的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夏老师《又玄集》后记:

"

40年前,余在杭州之江大学讲学,该校隶属苏州彭崇禧,《又玄集》,出版于《又玄集》。20年前,来自四川的刘逸仙来到杭州大学。他没去,就变成了《全唐诗简编》。1963年,回到上海的吴对该版本进行了增删。他把自己献给了彭和刘,所以收获很大。但是,两个国王的带头作用你是不能失败的,所以记住这一点。Xi宫词擅书已有几十年了。夏1980年8月。

"

055-79000写于1963年。在此之前的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整理陆游文集的全部计划,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版精校本,第二步,在精校本的基础上,出版注本。组织工作。夏老师将主持。755-79000标注原包括《词源注》和《怎样读唐宋词》两部分,其中《怎样读唐宋词》由钱忠连负责,《中国历代文论选》由夏负责。1962年11月29日,夏先生给中华书局第一版的一封信(1962年11月30日收文号3694):《陆放翁全集》,钱仲连先生建议分册出版,我十分同意(校对部分的文字几天就可以写成)。”这样《放翁词编年笺注》是单线先。这份手稿于1963年提交给出版社,编辑傅守孙等人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教师节》记载:“(1964年7月1日)上海中华书局送来陆游词钞,说明年可以出版,要求早日修订。”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李直到"文化大革命"后的1979年才把修订稿送到夏先生在北京的家,李(1930-2014)是负责编辑。审稿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夏老师对《苏诗总案》做了大修改,是书的序言。《放翁词编年笺注》结尾说:“1963年3月初稿,1980年8月修改。”1981年6月,《放翁词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夏老师的三封信保存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手稿档案中。1980年8月20日,夏老师写信给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

我收到了你的信。

(1) 《之江中国文学报》签名:夏、吴。

(2)《放翁词注》的手稿改成了印刷手稿,是从《放翁词编年笺注》的笨拙手稿上撕下来的。第7页,11行加了一大段文字,评论陆游的负面出身作品。1行“这些都是他的缺点。”句后取直稿“他的酒席上给妓女之类的话我不够了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它最后一行的最后一句“等等。”回到第7页第14行。”但这种句子从未出现在他的词汇中。……"

这里的手稿有横线和直线。不知道排版员会不会有意见?或者请人给你复印一份。也就是说,《剑南诗稿》被用作生成顺序。如果此汇票有任何问题,请再次联系。

(3)注略作修改,作为后记。

(4)最后的证明,我只想看一篇《放翁逸稿》(请附上原稿)(前言),其余洋洋洒洒,委托你帮我做。

特别的,愿望

边安

夏是在八月二十日。

"

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夏老师写信给李:

"

向应同志学习:

我从书上学到了。笨拙的字印出来,没有一点责任感。为购买100本并邮寄到北京干杯。书费和邮寄费从稿费中扣除。(请要求处理人员邮寄包裹以保护书籍)

再说,吴请把稿费寄给在杭大学中文系的吴本人,而不是由道转交。

我要感谢你,并赞扬你的匆忙。

相当有序

10月25日夏愣了一下。

"

李在信末注:夏老所说的“书法”,即附于作者样书的注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到信后,于11月3日回信(古字第1439号),通知您之前已提交了30册样书,包括吴雄和样书,请示付款原则。夏老师于1981年11月6日回复:

"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室负责同志:

11月2日,古字1439号来信了。055-79000承诺购买100份,不承担任何责任。请从成道稿费中扣除书费。请将本书稿费按一个半径的总额寄给杭大中文系吴老师。请注明付款均分。已经收集并分发了30本样书。当一百本书到达时,归还吴雄和十五本书。

055-79000以详细的考证和细致的注释著称。至今已出版30余年,仍是陆游词的基础文献和重要整理成果。受吴的委托和指示,在夏遗民的支持下,吴的学生、浙江大学教授对该书进行了校勘,包括注释、校勘、注释和序跋。陶然修订的《放翁词》(修订版)于201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为厦门世代相传的故事写下了新的篇章。

(原出版《剑南诗稿》第17集,上海文慧出版社2019年5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献上一本代代相传的好书

微信上海吉谷

为您推荐

北电和中戏哪个学校比较好(北京北影影视学校一年多少钱)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为两所北京地区艺术类院校。本文将根据两所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第四轮学科评估、2021年录取情况等对比分析两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一. 北京电影学院学科实力较强北京电影学院本科专业数、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以及硕士学位授

2022-12-16 23:16

视频浙闽木拱廊桥的前世今生(闽浙木拱廊桥申遗)

6月3日至4日,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升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廊桥申遗氛围,在全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廊桥申遗

2022-12-16 23:15

广播电视编导(北电中戏上戏哪个好)

经常会有编导生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传北电中戏,这几个都是一流的传媒影视院校,而且开设的专业都相互有交集,你有的她有,她有的我有,好像都差不多,那到底哪个院校更好呢?满哥老师来帮你理顺一下这个问题,了解了这三个院校的优势各在哪些方面,你就

2022-12-16 23:15

中戏和北电的区别(北电和中戏的区别)

都说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三大造星工厂,这三所学院的学生也一直拿出来做对比。对于中国著名的影视演员来说,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是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想要成名的人来报考演艺学院,那么这三所学校哪个最好呢?

2022-12-16 23:14

李崇霄的德国妻子长什么样(德国李崇霄)

6月26日,演员李崇霄微博账号忽然更新,却是一条令人十分心碎的消息,李崇霄于6月22日不幸辞世,享年51岁。李崇霄的女儿李新颖随后发文,愿在天堂的父亲安息。很多影迷和圈内好友们对此也都非常震惊和心碎,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一噩耗。李崇霄老师的追思

2022-12-16 23:13

北大核心期刊(乐黛云的乐怎么念)

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她在其新书《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中写道:“生活的道路有千万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却只是其中之一。转化的关键是选择。”日前,她的这部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吸引了国内知名

2022-12-16 23:1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