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饺子煎饼炸酱面,《知青往事》,吃了个苦思念。

更新时间:2022-12-16 07:05:00作者:自考头条

原题

饺子煎饼炸酱面,《知青往事》,吃了个苦思念。

三伏三篇

作者:孟建平

作者和四个哥哥

其中之一:饺子

今天头伏第三天,北京的一则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 在彩云以南的一个小山村里,下午准备和媳妇一起包猪肉豇豆饺子吃。 关于饺子还有很多俗语。 老家的表哥说:“饺子是酒,越吃越多! ”。 每次吃饺子总是喝两杯。 哥哥是开玩笑的。 “吃饺子不是喝酒,最好喂狗。 ”我在军队包饺子,是各分队派人去炊事班帮忙的,东北兵一边包一边说:“好吃的饺子不能吃。 因为很轻松,所以最好倒下。” 是我经常说的话。 “我最喜欢饺子、馅饼和龙虾! ”

饺子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馋涎欲滴,每一个饺子都是冒着热气鼓着肚子的水饺,里面包裹着美好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回忆。

“文革”风波前,我还依稀记得三年的困难时期过去了,我刚进小学。 到了星期天,全家9人为了包饺子而聚集在一起。 合作社(公家肉店)切一块钱的肉,把白菜“酱”切碎、榨取、小心翼翼地倒入油里,撒上足量的盐,用筷子用力搅拌成馅。 那时候不卖饺子皮的,都是自制的手工制品。 人很多,包也比不上最小的我。 我和四个哥哥递了皮,端起包好的饺子,带来了“窗帘”(放饺子的板子)。

当时,被解放军缴获大量枪支的蒋介石,被讽刺为“运输队长”。 父亲长年忙于工作,回家开玩笑,叫我和四个哥哥“运输大队长”,家人也这样叫我。 那个时候肚子没油,爷爷、爸爸、三个大哥哥一个人能吃50多人。

小时候的全家福

我们以后要成家了,每逢星期天和节日,还是聚在父母家包饺子。 除夕下午,爸爸妈妈、姐姐和姐夫、哥哥和嫂子,你一句句话跟我说外面的新闻,家长里短的话,包着过年饺子。 包着装着“钢龙儿”(硬币)的东西,谁吃了它,有福气? 吃完饺子,带着孩子们下楼放鞭炮。 有了这个饺子,才能有“年关”。

二十九年前,父亲重病住院后再也沉默寡言,但他对家人和护士说:“出院回家后,‘请吃饺子’。”

父亲和母亲相继离开了我们。 我和几个哥哥在外面跑了多年,各自都很忙。 我回北京的话,在北京的二哥会打来电话。 “明天来家里吃饺子”。 哥哥二嫂很喜欢放猪肉韭菜和新鲜馅。 买一半活虾,剥掉皮,取出黑虾丝,刀背切碎,与切好的肉、切好的韭菜搅拌。 煮的饺子又新鲜又好吃。 哥哥长年患有糖尿病,平时每份主食不能超过两个。 但是,他说:“吃饺子数什么呢! ”的“名言”。 他生病住院之前,为了包饺子叫我去了他家。 那时他一个饺子也没吃。

三哥长年住在瑞丽,以前吃不到喜欢的家乡饺子。 瑞丽从老家的侄子侄女那里来了,我也学会了包饺子。 他有时可以吃北方饺子。 他喜欢吃大饺子,晚饭看到吃饺子就皱眉。 瑞丽一家老村长酿的玫瑰米酒,他最喜欢。 倒满简易玻璃杯,狼吞虎咽地吃几个饺子,酒就会一口。 热天吃得开心,脱下胳膊和同桌员工碰杯,偶尔蹬两拳当地。

三哥去年病得很重,回北京接受治疗。 做化疗,不能吃饭。 胃口有点大的时候,我做过他喜欢的包子、烙饼,他说:“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有朋友送的野生菌饺子、三嫂买的品牌“船歌鱼”水饺,但我没有给他另包饺子。 离开北京回瑞的时候,对他说:“等你生病回瑞丽,我给你做爱吃的面食。” 受着疾病折磨的他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我想的是,他回到瑞丽,我再也不去施甸养老了,在瑞丽陪他度过了最后一天。 给他做爱吃的饺子、包子、馅饼、烙饼,还有北京芝麻烧饼……没想到,我包的饺子——不能给他吃了,是瑞丽三哥的骨灰……

小小的饺子折射出我的童年和成人的美好时光,包裹着我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思念。 希望远的爸爸、妈妈、二哥、三哥,在天堂也能吃到最喜欢的饺子。

我想你们!

7月18日晚上

其二,吃面条

这些天是二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适合吃清淡可口的东西。 北方人喜欢吃面,所以有句老话叫“头伏饺子二伏面”。 其实不仅是二伏,哪个季节我都喜欢面。

小时候家里人很多,经常吃“打卤面”。 妈妈买来“乌冬面”,在大铁锅里放油,炒带皮的小肉片,把切好的白菜、茄子放在锅里炒,大锅里加水,撒几碗盐——老家保定的打卤面。 爸爸、妈妈、姐姐、我们兄弟五人,一个个往碗里浇卤面,打着呼噜吃得津津有味。 我现在还在意这个嘴巴。

这几年我学会了打手,很有嚼劲,很好吃。 学会打手后,没在山村里住过外面的挂面和炒面。

夏天做芝麻酱凉面。 将青青老品种黄瓜洗净、擦线,调一半北京“六必居”即得“五五”芝麻酱。 将手擀的白面或荞麦面煮熟、捞出,用村里双龙的泉水过3、4次凉水,沥干后放入盘中。 将黄瓜切成细丝,淋上芝麻酱,用花椒酱油油炸,滴上镇江香醋,搅拌均匀,每次可以吃到两个小花瓣老品种紫皮大蒜——,不留汁液。

不分季节喜欢的炸酱面。 “六必居”甜面酱、黄酱1比2调制,五花肉切成骰子丁,翻炒,葱蒜,加入酱、冰糖少许,水一点点加热,小火煮至油酱分离,停火前加两次葱。 把面煮熟捞起,用勺子放入炸好的酱料,夹着几根大筷子黄瓜丝,搅拌着,放进嘴里,过瘾了。

除了凉面、炸酱面,经常吃的还有各种拌面。 手擀面喜欢切粗棍,口感像新疆警察。 煮面,浇上新作和第一天剩下的炒菜。 常吃不厌的是——蛋酸茄子(番茄)酱、茄子酱、豆角酱、油菜花酱、蛋韭菜酱。

野生菌(蘑菇)下来,喜欢吃菌拌面。 我和妻子从山里取回菌,洗了之后拿出热水。 用锅炒,合上辣椒,多放大蒜。 可以吃米饭和拌菜,有独特的菌香味。

住在瑞丽公司的时候,公司的客人很多。 三哥喜欢交朋友,从国字号老同学、知名央企老总,到刚做木材、药材的边民、农家农民。 他非常好客,几乎每隔一天就有朋友和客人来公司吃饭。

做饭的是保山蒲缨人“小田儿”。 三哥对人很慷慨,小田在公司做饭,一次做了将近30年。 小田早就老田了,我们总是叫她“小田”。 晚饭是正餐,有鸡肉和鱼。 午饭是小吃。 她总是给大家做面。 首先只做云南的汤。 吃饭的客人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北方来的,“田主厨”教了很多北方的“料理”。 其中有芝麻酱凉面、炸酱面、豆角蒸面。

芝麻酱凉面是三哥的好朋友董良翳哥教的。 他身体不好,三哥邀请他到瑞丽公司常住休养。 翳先生爱吃面,糖尿病严重,要少吃主食,每吃一次面就要多一大碗。 他很会做芝麻酱。 诀窍是加几滴芥末油。 好像也要放一点糖。 味噌确实很好吃。 翳哥被瑞丽的山水、三哥的友情所吸引,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公司里,瑞丽过得很开心。 他待人温柔平易,一点也不像是前国家领导人之子。

另外,来自北京的朋友,擅长打卤,做得很地道。两个好朋友做了炸酱,炸得加倍香。 我忘了是谁煮的豆角蒸面了,能吃到北方家乡的味道……来客中动手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小田完全记住了。

三哥也喜欢面。 他虽然上了年纪,但对吃和穿并不讲究。 衣服上有个洞,上衣有时可以穿反了; 吃饭吃什么,都没有好恶之分。 每一道菜都做不好,我没听说过他怪谁。 本来就不爱说话,但餐桌上唯一赞成的是“不软,咬不动”。 然后,即使遇到喜欢的东西,也会高兴地皱眉。 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脸。 炸酱面赶紧吃,每次嘴角都吃得满满的。 豆角蒸面一吃就两碗,超过糖尿病人的限量。

当公司的本地客人赶上中午吃面条时,三哥总是热情地问:“这是北京的什么面? 请尝尝。 ”介绍说。 虽然有时会自己选面、夹菜、舀沙司,但来客也会说:“哦,这就是传说中的北京炸酱面! ”他热情地回答。 大抵学习三哥的榜样,把菜屑、味噌和面汤混合在一起,吃完“传说中的”炸酱面。 我记得两次,云南的朋友真的不习惯这北方的食物,不好意思扫主人的兴,就用筷子扒面来了。 三哥看到客人碗里的东西不断翻过来,赶紧让他换了白米饭。

我在瑞丽公司做过几次手擀面,都是汤面。 三哥说:“比买的面好吃,有嚼劲。 但还没轮到我在公司另起炉灶,三哥就会永远离我们而去……

之后,回到小山村,多次吃山泉水和手擀面,与儿媳妇念叨:“很遗憾,三哥没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面。”

这也是媳妇和我,心永远不会消失的遗憾……

7月28日晚上

三哥率部参加了中越边境老山之战

其三,“烙饼”

后天进入末伏,三伏之日进入三伏目。 在那个北方的传说“头伏饺子二伏面”后面,是叫做第三伏的——“三伏烙饼煎鸡蛋”。 末伏立秋后,昼热早晚凉,俗称“秋虎”。 “秋天瘦”,必须补充营养。 在以前的时代,鸡蛋和烙饼是最好的食物,所以留下了这句老话。

烙饼出现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有两件事。 最初是五十五年前的严冬,那年北京的冬天很冷。 随着社会上“谋反”、“夺权”的激烈化,父母的职场也引起了骚动。 我看到妈妈在街上游了泳; 父亲也受到了反体制派的冲击,每天出门穿得厚厚的,准备在街上走。 有几次他回家不舒服,妈妈让帮我做饭的阿姨烤张家常饼,切了一点猪头肉。 我记得父亲用烙饼把猪头肉一片片地蘸上,吃得很可口。 那天总是锁着的眉毛长长了,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我还记得那一天,窗外西北风呼啸,常有黄沙吹过。

另一个是同年夏天,我回到了妈妈的乡下。 清冽的唐川水,流经太行山麓的小山村。 曾经的抗日根据地,当时仍然很穷。 奶奶平时吃玉米饼,淋山野菜、柳叶酸菜。 腥味和细米很少见。 我住了半个月,下了新麦子,祖母给我烤了两次没油的白色烤饼。 没有菜。 涂叔叔自己覆盖的面酱。 那个馋鬼至今难忘。

我也吃过妈妈烤的饼。 另外,我还吃了姐姐姐夫烤的饼。 把热水和嫩白面混合,吃了一会儿,然后说:“开松,涂上油,撒上盐,卷起来,抓住面粉块,分别拧两头,做成饼。 放入滴油的黑色铁包,大火或翻过来,就会烤成一片。 烤好的年糕,外面酥脆,里面层层叠叠,松软可口。

到了瑞丽那年,就吃不到故乡的烙饼了。 我和三个哥哥都想要烙饼。 我看到饭馆里卖“葱油饼”,就像水泡一样买了两片吃。 吃得很多的不是这样的。 后来老家的外甥、侄女来瑞丽,三哥和我还时不时吃北方的日常年糕。 特别是侄女秀青的烙饼,三哥夸了一次就吃了。

一开始,公司每次吃烙饼,三哥都解释说,做饭的“小田儿”做的是韭菜炒蛋和葱炒蛋。 以后不用三哥交代,外甥侄女来吃烧饼的时候,小田一定会准备炒蛋。 公司有三天朋友和客人来吃饭,经常做烙饼。 一串切成三角形的烙饼被端上大圆桌,三哥碰上客人和杯子时,一定会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和示范——他在角落里的烙饼,另一只手夹着大筷子和炒蛋放在年糕上,卷起来,咬在上面南方的朋友和北方的朋友和客人,异口同声地称赞着。

几年前,我和侄女记住了烙饼。 和三个哥哥一起在北京治疗的时候,给他做过两次。 他在化疗,胃口不好,但每次吃我烤的饼,他都说“和秀青一样好吃”。

现在最想不到的是,三个哥哥回瑞丽治病后,想给他做烧饼、乌冬面、蒸包子、饺子,最终,成了我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

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二哥,特别是刚离开的三哥,他们都没有去世,好像只是不在身边。 不可思议的是,媳妇几次表达了和我完全一样的心情。 ——“为什么没想到三哥去了,好像还在瑞丽”。

三伏之后,秋天会来。 原本叶子茂盛的大树,开始落叶和凋零。 但是,人们不会忘记。 它曾经有人遮挡风雨,带来了夏天的凉爽。 它曾在土壤里扎根,雷电交加,屹立于世; 那枝叶并不完美,还有伤痕和蛀洞,但它的高度生长,是我和我们永远难以实现的……

爸爸、妈妈,怀念二哥的建筑业,怀念三哥的新建设!

作者的青年时期

作者:孟建平,少年学业止步于1966年北京展览路小学五年级。 15岁辞去父母职务,进入江西省“五七干校”工作。 16岁加入锦州空军三航学校,机械师、机械师、分队长,修飞机12年。 转业为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198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政教系。 1987年被中国康华实业公司派往深圳分公司担任人力资源总监。 90年代初下云南瑞丽,边境两侧边贸经营者。 现在在妻子的故乡云南山村养老。 资料来源:新三次(侵权联络删除) )。

为您推荐

自考本科和统招专科哪个好?本科助学班唱得好的圣洁是谁?

导读:每年高考结束,就会有形形色色的指路人出现在高考生面前,给小伙伴们推荐本科助学班和民办学校的校企合作专业。这些对于涉世未深而且比较迷茫的学生群体还是充满诱惑力,仿佛遇到了贵人指路,像别人告诉自己中奖了一样以为就是属于自己的幸运和机会!在

2022-12-16 06:57

本科4万,硕士6万,余杭开启了洒金模式。

美院新校区落户杭州余杭良渚梦栖小镇,理工大国际时尚学院开进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与阿里巴巴签订了余杭区支持阿里巴巴引进人才战略合作协议……11月27日下午,余杭区召开第三届人才奖颁奖典礼暨校地合作签约仪式,隆重表彰优秀人才和重才爱才先进单

2022-12-16 06:56

茅台学院开学啦!学校只有600个学生,毕业后年薪8万?

今年9月9日,茅台集团规划出资18.79亿元,于2012年开始创建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等院校——茅台学院正式开学!该校首批大学生共600人,分为酿酒工程(白酒方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市场营销五个专业。今年

2022-12-16 06:56

上海的成本高在哪里?一般排名低的孩子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高考后的录取结果已经陆续出来了,高考也算是正式落下帷幕了。再今年的填报志愿中,有网友问我:高本贯通是什么?和大专的区别在哪里?今天有时间把这个讲一下[笑][笑][笑]‬高本贯通是什么? 高本贯通:在国家的鼓励下推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试点,

2022-12-16 06:55

深度解读网络传,以后取消这个环节。这种链接培养模式将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尝试为大家揭晓网传中本贯通要取消背后的“秘密”。全文大约2500字,阅读时间大约7分钟,由衷感谢袁振华老师提供的表格和观点。01 中本贯通的历史上海的中本贯通首次出现于2014年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

2022-12-16 06:55

民办本科那么贵,花那么多钱去读值得吗?矛盾的

分数不够上公办本科,民办本科学费又贵,高职院校不想读,怎么报志愿啊 难啊!读民办吧,学费贵啊,多花好多钱啊,舍不得啊,简直就是花钱买学历,最后获得的学历能受到社会肯定还是另说。读高职吧,不是本科学历,找工作不好找啊,做技术工人没前途啊。难道

2022-12-16 06:5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