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12-31 22:37:29作者:小组

学校名称: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校简介: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大学。是全国29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也是首批具备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资格的94所高校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拥有胡翔、新厂、闫涛学院三个校区,占地1600多亩。学校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军事教育系等10个教学学院(系),以及研究生院、国际学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一个独立学院3354科技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含独立学院)19000余人。

学校历史: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的中国陶瓷工业学校。1912年,中国陶瓷工业学校由江西省接管,改名为江西饶州陶瓷工业学校,学制两年。1915年,江西省李饶州陶瓷工业学校更名为江西省李家中工业学校。1916年,在景德镇建立了一所新的分校,名为江西易立工业分校,专门从事瓷画教学。

1926-1927年大革命期间,景德镇乙业江西分校的校务处于停顿状态。鄱阳一种工业学校改为江西省立窑校。1927年更名为江西省陶瓷学校。1934年,学校由鄱阳迁至九江,更名为江西九江陶瓷职业学校。1938年夏,因日军占领九江,学校先后迁至靖安、萍乡。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学校迁至景德镇,与抗战创办的浮梁陶瓷职业学校合并。它叫做江西省陶瓷职业学校,校长是王吉。1947年底,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陶瓷学校“准专科,仍附设职业学校”,江西省陶瓷职业学校更名为江西省陶瓷专科学校。1953年全国高校调整,撤销江西陶瓷学院,其陶瓷工程专业并入华南化工学院,其陶瓷艺术专业并入江西师范大学,部分教学人员也划归科研生产部门。

1955年5月8日,景德镇陶瓷艺术学校成立。1958年1月1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的210名学生和13名教师从南昌迁到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学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学校。1958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并委派胡怀岭等同志联系筹建工作。

1958年6月2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新合并的江西陶瓷学校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并任命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赵玉安同志为院长。1958年8月,国家指定陶瓷学院接收来自波兰、越南和罗马尼亚的留学生。1958年10月20日,学校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1959年4月,景德镇建筑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10月15日)并入陶瓷学院,成为陶瓷学院历史上唯一的土木工程专业。

1966年8月18日,陶瓷学院红卫兵大队宣告成立;1968年5月16日,景德镇陶瓷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12月28日,景德镇陶瓷学院撤销。1974年,景德镇利用原陶瓷学院的部分校舍开办了景德镇陶瓷工业学校。八月

1984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江西省人民政府为主管理。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十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2005年11月,我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9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重新分系。同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2008-2015年度博士学位授予项目建设单位”。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材料科学、工程、设计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中期检查;同年,学校取消专科层次招生,将教育部两个专科并入江西省一个批次招生。2013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补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6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同意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函》,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年2月,入选江西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校训:诚实,简单,容易。

学校优势: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注重艺术与产业并重,艺术与产业融合,突出“设计艺术与陶瓷工程”优势。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含2个省级高水平学科),形成了“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电、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精心培育了从陶瓷材料、设计、制造到管理的全产业链。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设计位列全国第6,美术第9,材料科学与工程第16,学科特色优势显著。2016年,“设计”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领军学科。

景德镇学院官网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它是中国首批31所独立本科艺术院校之一,也是94所有资格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大学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培养计划首批参与高校、全国典型创新创业体验高校和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养、陶瓷科技创新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学校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354。现拥有胡翔校区、新昌校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和三宝陶瓷研究所,占地面积1970亩,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文化学院、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律系、体育与军事教育系等12个教学学院(系、部)、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历史:学校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人于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瓷工业学校(校址为江西鄱阳)。1912年更名为江西省李饶州陶瓷学校。1915年更名为江西第二工业学校,1916年在景德镇设立分校。1925年更名为江西省立窑校。1927年更名为江西陶瓷工业学校。1934年迁至江西九江,更名为江西九江陶瓷职业学校。后转战江西靖安(1937年)、江西萍乡(1938年)、江西景德镇(1944年)办学。1948年升格为江西陶瓷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陶瓷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撤销江西陶瓷学院。在原有校址、设备和部分专业教师的基础上,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实验研究所(现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1958年,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学校、景德镇陶瓷职工技术学校、江西工业技术学校硅酸盐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揭开了我国陶瓷高等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原轻工业部直属高校。1998年转入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江西省为主管理。1999年,中国轻工业陶瓷学院并入学校。1984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

在办学实践中,9次更名,4次迁校,4次中断办学。历经艰辛,学校颠沛流离,但初心不改,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歌声从未停歇。一直植根于陶瓷行业的沃土。经过一代又一代陶大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即“培养懂学术原理的技术人才,提高陶瓷工业。”“培养尖兵,服务陶瓷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脑力与体力并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专精于深研”的人才培养理念,“诚实、正直、诚信、实践”的校训,“弘扬国粹,造福人民”的校风

学科:学校艺术与产业并重,艺术与产业融合,突出“设计艺术与陶瓷工程”优势,打造“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智能制造、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优势学科群。学校拥有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史等3个一级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13个一级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翻译等8个专业硕士点,其中陶瓷设计与美术是“十四五”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省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结果中,“设计”和“美术”学科均为“B”(全国第10,江西第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C”(全国第69,江西第2)。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科、艺术、管理、文、理、史等学科,精心培养了从陶瓷材料、设计、制造到全产业链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有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一流本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师资力量: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学校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聚集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陶瓷艺术家、雕塑家、陶瓷工程专家学者。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94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17人。

教育:学校以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与评估专家组誉为“在全国行业高校中能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大学”。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培训基地。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1个、国家级优秀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优秀教材1本、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省级一流本科12本,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2018年,学校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德育人,为党和国家育人,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生在各种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600多项。其中《红日——读书》成果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红色工程”特等奖(全国25名,江西2名)和最具感染力作品。学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学术、专业、就业、职业、创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创业案例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1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江西唯一

研究:学校长期致力于陶瓷材料的研究、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创新。拥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首家)、国家陶瓷新材料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3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陶瓷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等一批全国性专业协会和机构,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引领陶瓷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传统陶瓷和高新陶瓷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89项,其中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学校主办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陶瓷》 《陶瓷学报》和《中国陶瓷工业》在国内外陶瓷行业享有盛誉。

服务: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陶瓷行业科技进步,与全国主要瓷器产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面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战略咨询等社会化服务。大量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其中,环保型陶瓷透水砖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持。新瓷石矿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景德镇陶瓷原料资源枯竭的问题。近年来,学校荣获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被批准为科技部科技服务业试点单位、首批具有可移动维修资质的高校(江西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科技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成功落户学校(江西省首家)。中国陶瓷发展研究院成为江西新型智库,国家日用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2021年江西省十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文化:学校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美学的精华,注重材料、工艺、造型、装饰的创新,创造和发展了“现代民间青花”、“陶瓷综合装饰”、“现代瓷画艺术”、“意象雕塑”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向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学校先后为伊丽莎白、丘吉尔、杜鲁门等外国政要设计制作礼品瓷,并流传至今。承担了“7501”毛主席瓷、人民瓷大会堂等设计创作任务。300多件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多件作品在全国美展等重大比赛中获奖,创造了一大批划时代的国宝。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陶瓷分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陶瓷艺术鉴定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纷纷入驻学校,成功举办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等高端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独特优势,自觉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代表国家先后在法国卢浮宫、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了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把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学校全面深化了与世界其他地区在陶瓷教育领域的互学互容。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工程学会、国际陶瓷学会共同搭建了“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了20余场陶瓷工程、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教育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学校已成功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文化交流培训基地,并入选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学习访问,共同培养人才。先后培养了来自各大洲近60个国家的3000多名留学生。

办学声誉:作为一所历史悠久、行业背景深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积极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千年瓷都——景德镇基地的办学优势。为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专业基础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中国陶瓷界,学校被誉为“陶瓷黄埔”——。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到处都有学校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物,造就了科达、箭牌、金意陶、简一、欧神诺、陶氏等一大批中国知名品牌,为中国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在中国艺术界,该校享有“陶瓷学院现象”的美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艺术毕业生,一大批成为我国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重点艺术院校、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百年梦想,勇往直前。学校坚持“陶瓷大学服务陶瓷”,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和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全力聚焦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全面实施“五个高地”战略行动,向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陶瓷大学迈进!(数据信息截至2022年3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