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王德威 文学史(王德威 中国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3-01-06 17:30:59作者:51data

2010年前后,哈佛大学出版公司找到学者王德威,邀请他编辑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从那时起,王德威和他的学术同事们开始了文学冒险。

在几年的编辑工作中,王德威组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5名专家学者参与,184篇文章(繁体中文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千页论述。为了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这套《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已有英文、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三种版本。

2022年6月,在英文版出版5年后,《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简体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王德威认为不应该停留在2014年(写英文版的截止日期),增加新的内容,比如热门网剧《庆余年》 (2019)的原作者,机智地分享了他是如何被《平凡的世界》影响的。

王德威 文学史(王德威 中国文学史)

这部文学史一反以往文学史以大师、经典、历史事件贯穿始终的线性写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时间点和条目,以零散的方式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我希望王德威的这种方式能够展现时间与意义之间不同的交集关系,从而爆发出新的创意。

编纂组采用时间顺序,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从明末文学家杨廷俊(1562-1627)、耶稣会教士朱利奥阿勒尼(1582-1649)等对“文学”的新阐释入手。表现了现代文学开端的各种可能性,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止步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对2066年《西行漫记》的幻想,放眼未来。

在这部文学史中,王德威和他的同事们打破了文学由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大体裁组成的惯例,将墓志铭、演讲、音乐、电影、报纸、语文课和网络文学纳入文学史的范畴,从而拓展了文学的边界。

陈景行,学者,《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助理。她认为时代在变,文学也在发展,文学没有本质的形式。在今天,《荷马史诗》被视为经典,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口头存在,而不是一个可读的文字。

有一天,陈把文《菩萨蛮》的一句话读给她的小表妹听,“山峦重叠,金光闪耀,鬓影云翳,使你想去享受香颊雪。”熟悉古典文学的人自然知道这个词是《花间集》的开卷第一首,但是我表姐说她会唱这首歌,是电视剧《甄嬛传》的一集。陈静说,“我不得不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这么火的电视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词。当原本唱的词再次变成歌词,就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是字幕组的网友试图用古典文学的文字翻译一部印度电视剧,还是人们在网上聊起《梦华录》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热门电视剧,这些看似“俗”的东西,都是文学史的一部分。在她看来,“文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者陈思和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了《重写文学史》一章,回忆了1988年7月他和学者王小明创办《重写文学史》专栏的过程。

他认为,如果说1988年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是一个打开窗户的建议,那么王德威的文学史就在老房子旁边,由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建筑师集中建造了一座新楼。

王德威用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在世界中”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走向世界”,而且是一个意义复杂、不断涌现的过程。

熟悉文学史的读者还会发现,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这部新编纂的文学史似乎有明显的“疏漏”3354。即使是鲁迅的作品,也只涉及《上海文论》和数量有限的杂文,当代作家也只触及莫言、王安忆等少数作家。但对王德威来说,这种“不完美”正是他思考和想象历史的方式。他认为,这部文学史的重点在于“从文学史的角度记录和观察中国追求现代性的跌宕起伏和得失”,而不仅仅是推出一部名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史。

王德威。(照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德威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书中草和蛇灰色线条的安排,举一反三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事。对他来说,这部文学史不再坚持一个人意见的结论,而是投射出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壮大的对话过程。他写道:“文学史投射出的巨大鸿沟,成了读者参与、不断填补现实、更新观念的邀约。”

实践“文学性”是“书写”历史的自觉姿态。南方周末:2022年6月,你主编的《狂人日记》在中国大陆出版。你在介绍中写道,这本书是近年来“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又一次尝试。英语学界“重写中国文学史”的现状如何?你怎么理解这个“改写”的意思?

王德威:文学史需要重写,尤其是“文学”,作为历史的象征,增加了一层自我反思。一般文学史强调宏大叙事,以大师、经典、事件为承上启下的纽带。

055-79000尊重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和权威性,但也要关注“文学”在遭遇历史时所展现或遮蔽、想象或记录的独特能量。如何有意识地突出文学史的“文学性”,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历史写作,成为编辑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英语世界,有国家或地区坐标的文学并不明显。1961年,夏志清老师出版了经典著作《哈佛新编现代文学史》。之后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描述性的历史或者大概的介绍,很难有所突破。以往与时俱进的媒介、领域、体裁的变化,需要新的文学史呈现。希望这本关于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书,展现“文学”的浩瀚。现代文学史“哈佛版”试图进行一次大胆的文学实验。这个实验虽然呼应了哈佛出版公司策划的新文学史系列的模式,但实际上是对夏先生迟到的致敬。同时也是年代模式的回归时间或者简单的事件流,向中国传统史学致敬。

这部文学史由单篇文章组成,文体包括议论、报道、抒情甚至虚构。题材范围从文章的体裁到人员的原因,生产结构和对象的媒体。这几篇文章各有所指,体现了“文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是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习惯了《传统文学史大纲》的读者,可能会马上指出这本书的疏漏和不足。这本书的很多编辑策略和得失也在引言中有所体现。但“改写”的意义可能就在这里。如何评价这部文学史,当然是投入舆论的。

《南方周末》:这本新编纂的文学史介绍了普什克、夏志清、尧尧、钱理群等人的文学史实践。套用流行的话,有点“元文学史”的味道。文学史为什么要写“文学史”?对现有文学史的反思给哈佛版带来了什么?

王德威:这套书旨在探究“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一种阐释和一套文史互动的规则,它本身是如何形成的。确实有“元文学史”的意义。这套丛书除了普希金、夏志清、尧尧和钱理群的文学史实践外,还介绍了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在清末民初出现的。1904年,教育部成立后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五四时期的雅俗学人如何定位启蒙与文学的意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抽屉里的文学》以及80年代陈思和、王小明“重写文学史”的号召等等。

当代中国学术界各种文学史的写作和出版层出不穷,几乎可以视为“文化产业”。中国在文学史上绝对是一个大国。这种现象固然涉及到“文学”作为经典知识的共识,教学的目的和文化营销的问题,也说明我们的——,无论是学院内外,对文学/历史都有着更深的敬意和执念。回顾一下近代史上有多少重要事件是从文学开始的,比如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可以想到一大半。

南方周末:您认为“归根结底,这本书最关心的是如何重新呈现中国传统的“文”与“事”3354或狭义的“事事”3354的对话关系”。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要回归中国的“文史”传统?是不是普通读者看这本书的关键?

王德威: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新中国现代文学史》(而不是更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换句话说,重点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记录和观察中国追求现代性的跌宕起伏和得失,而不仅仅是引入一个名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

对此,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中国传统文学与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者们早就指出,历史经验能否或如何再现,是历代史家争议的话题之一。叙述历史3354为了再现历史3354中的人和事,不仅需要史料研究和历史知识框架,还需要修辞技巧和历史学家的诚实和自我承诺。055-79000有一句话:“质量胜于文学,文学胜于历史。”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历史”是忠实于它的文字的,这似乎比“文学”更可信。孔子说,但是,历史话语可能比文学更夸张,更不准确。“文学”和“历史”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展现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世界。司马迁的成就也差不多。他在历史事件和知识、文采和情操方面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典范。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抒情乡土作家沈从文甚至认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必然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

总的来说,文学史无论地位和写作率,都是以史为笔的。055-79000这款车型无意中的重要性3354它的存在是这个新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石。但我想除此之外,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文学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的特点。我们应该重新凸显文学史所固有的“文学性”:文学史的书写应该和有关的文学作品一样自觉。

但我所谓的“文学性”不必局限于审美形式。对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的判断或鉴赏,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不断强调和审视。因此,《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们以不同的风格处理文本内外的现象,努力践行“文学性”,这是一种自觉的“书写”历史的姿态。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不止一个《南方周末》:哈佛版的《文学史》将现代文学史向前推进到了1635年的明末,极大地颠覆了我们现有的认识。关于现代文学的开端,目前钱理群等人在1917年的《中国文学史》(胡适《论语》出版于这一年《哈佛新编》)一书中对其进行了界定,并在你的《文学史》一书中提出了“没有晚清就没有五四”的结论。现在哈佛版更进一步,可以追溯到明末。你如何理解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界限和重叠?

王德威:这本书,时间,开始于1635年,结束于2066年。它确实为这一文学史的叙述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辩证的层面,从而重新质疑了“文学”、“文学史”这一古老的话题

其实这本书的开篇不止1635时间点一个,1932年和1934时间点还有两个。纪和周作人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将中国的现代性追溯到晚明(《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此为起点);京都学派将宋代视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这种追根溯源可以无限演绎,但也是我希望打破的神话:我们不再问晚清或五四是不是近代的开端,而是问为什么时间,某类论述把晚清或五四当作近代的开端。

当然,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或批评。“没有晚清,怎么会有五四?”这个命题,《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文版,在大陆(2005年)发表后,引起了很多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大的争议在于,五四运动所代表的中国的“现代”意义是前所未有的。能和帝国末世的晚清相比吗?更何况“不”“不”等修辞所隐含的逻辑,与孰优孰劣是不同的。

我在书中强调,“没有晚清,怎么会有五四?”与其说这是一个最终结论,不如说是一种引发批判性对话的方法。我意在发现前现代性中的后现代因素,揭露表面先锋解放者的保守成分,更重要的是希望打破文学史单一性和不可逆性的讨论。和晚清的“当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范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一定代表两者没有联系,也不代表历史进步没有分号。回顾每一个历史节点,我们明白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有必然也有偶然,有联系也有突变,都需要后来者不断的思考和定位。

继续“没有晚清,怎么会有五四?”命题,我们甚至可以引入另一层辩证法:“没有五四运动,晚清怎么可能到来?”五四运动的意义坐标是如此多样,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老知识分子的挣扎和艰难,从而了解他们道路的曲折。也正是因为五四带来的启蒙思想,我们才得以充分发挥主体的“先入为主”的地位,重新看到了埋藏在帝国话语下的无数改革机会,以及被压抑后回归的冲动。

南方周末:哈佛版统称时间,300多年历史,为“现代”。出于什么原因?提到“现代文学”,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现代性问题。你如何理解文学的现代性?

王德威:这本书的思维脉络不是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按照既定的表时间,看成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整体过程,而是一个有多个突破点的坐标图。这为修正中国文学史上“现代”、“现代”、“当代”三段论历史观提出了建议。例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曾被认为起源于白话文学运动;然而,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改革的想象力还来自于传统“文”观念的内在转变,甚至传教士培育的翻译文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步入了“现代性”。原因是什么?传统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大多着眼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本土意识的兴起,军事、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文化的传播,心理、性别主体的创造,更重要的是线性时间和革命时间的冲击所产生的“历史”。这些因素最早出现在欧洲。一旦发生在中国,不仅将中国纳入全球循环体系,也激发了本土应对的紧迫性。中国现代文学镌刻着这些因素,也受到它们的影响。

我认为这种描述或许触及了中国文学开始“现代化”的条件,但却未能说明中国文学独特的“现代性”意义。全球政治和技术的现代化可能催生文学的现代性,但中国的现代文学并不一定要跟风、重复或再现已有的模式,无论是时间的序列还是形式内容。055-79000试图讨论以下问题:现代性在现代中国的语境中是如何表现的?现代性是外来的概念和体验,所以只是跨文化和翻译的产物,还是当地人为了应对内外刺激而产生的自我更新的能量?西方对现代性的定义往往与原创、新奇、反传统、突破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国的语境中,这样的定义是否能针对“以骨代胚”、“变制度为今用”等固有观念,发展出不同的解读维度?最后,我们还必须考虑:中国的现代经验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改变了全球现代性的传播?

南方周末:这套书的风格值得关注。以往文学史通常是分阶段的,但哈佛版选择了“分”。入选时间,不一定是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甚至作家很有个性。比如胡志德的《新青年》标着“1972;1947”,前者是他第一次接触《文学改良刍议》的年份。这些方式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王德威:我想强调的无非是“历史”的开放性和“时间”对过去或未来的开放性。读者可能还会注意到,本书中的文章在某些年份被频繁收录,而其他年份则没有。有些年份代表历史的后知之明,有些年份成为未来的预设。这一切可以说是文学史编辑对历史真相的切实观察,但也有一些反思时间的快与慢,隐与显,甚至“有意义”与“无意义”。

胡志德教授的文章也有其偶然性。还有一篇关于钱钟书和江洋的文章,但作者最终拒绝与哈佛出版公司签署全球许可,所以不得不删除。胡教授是英语世界介绍钱钟书的第一人。我邀请他从个人角度写“发现”钱钟书的故事,效果出奇的好。借此,我也强调文学史能力是一个充满必然与偶然、遗憾与机遇的过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活,难道不是如此吗?

文学史时间充满了共时的“厚度”,1935年就是一个例子。那一年,漫画家张乐平(1910-1992)的漫画《被压抑的现代性》很红;电影明星阮(1910-1935)自杀,成为媒体的焦点。河北定县农民首次表演《哈佛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压抑的现代性》等实验剧。文学史时间包含考古后见之明。

正如1972年美国胡志德教授“发现”了钱钟书一样,1971年加州《天使岛诗选》首次出版,再现了19世纪美国华工的悲惨遭遇;1997年,耶鲁大学的孙康义教授终于明白,他的父母陷入了50年前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谜团中。

发现主流与作家之外的“文学”《南方周末》:哈佛版涵盖了狭义文学外延之外的诸多领域:翻译、媒体、课程、木刻、漫画、电影、网剧、舞蹈、摇滚、流行歌手邓丽君……如何理解“文学”的这种广义划分?其中翻译、课程、媒体、电影、漫画是一个系列的文章。你如何理解不同媒介的文学性?

王德威:这本书包含的各种文本和现象也可能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每篇文章都涉及各种体裁、主题和媒体,从晚清画报到当代网络游戏,从革命启蒙到鸳鸯蝴蝶派,从伟人讲话到狱中书信,从红色经典到离散叙事。而且作者的风格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编辑风格,每篇文字从具体展开时间、文字、器物、事件,然后“各奔东西”。有人说,有人说,甚至有人编故事。这与标准的文学作品截然不同

即便如此,剪辑过程中的取舍还是经过了仔细考虑的。关于视听媒体的章节,大部分还是围绕文本化的文学,思考20世纪文学的各种命名和更名过程,以及“内缘”和“外缘”的互动。其中有些被认可形成主流话语,有些则被忽视和压制,成为文学考证的沉重积累或断层。

我之所以扩大自己对“文学”的定义和选择,主要是像上面这样,向最广义的“文学”的传统观念和实践致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勰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所以,写法的道理有三:一、形写,五色也;文者,吴阴也;三情,五性也。五色混,五音比《寻找钱锺书》 《围城》,五情为辞,神理数也。”但另一方面,我当然也受到了当代媒介理论的影响,认为在21世纪,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文学”在中国当下生活中的媒介意义。

这本书特别强调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讨论的中文和中文作品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投稿人遍布中国和世界各地。一半以上的文章直接或间接触及中外翻译和媒体问题,绝非偶然。甚至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现,也算是一个翻译事件。在西文翻译中,认知和写作难免会有落差。作为主编,必须根据语境的变化,对原文的语义进行调整和扩展。

南方周末:文学史上常见的很多文学社团、流派、思潮,哈佛版一篇文章都没有突出。作家也一样,更注重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创作传记和评论他们的作品。《鲁国茂八老草》的分量完全变了,增加了很多一般读者不知道的作家。你怎么想呢?

王德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学科体系内“文学”的狭义定义。杂文必然谈小说,谈新诗,谈戏剧,谈杂文,写手无非鲁巴老曹,现象则是各种现实主义加上革命启蒙和寻根先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熟悉的叙事声音,更低的甚至露出八股文的腔调。但是,在21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如果仍然固守20世纪初以来的规范,无视与时俱进的媒介、领域、体裁的变化,就会固步自封。

南方周末:中国的科幻文学在哈佛版的文学史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本书终于在2066年登陆,聚焦科幻和人类的未来。您一直关注和重视中国的科幻小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科幻文学的?在文学史的体系中,“未来写作”指的是什么?

王德威:科幻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现象。但是这种类型也有新来者。在此之前,我在1998年出版的英文版《三毛流浪记》中有专门一章介绍晚清小说的科幻体裁。1902年梁启超出版了《过渡》,1903年鲁迅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龙王渠》和《文心雕龙情采》,希望用虚构的力量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源头之一是科幻小说。

大约在2008年,由于宋(刘《韶》)教授的推荐,我开始注意到当代科幻小说。2011年,我在北大用《夏》这个题目讲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乌托邦、恶托邦、异族托邦。

科幻小说在晚清是昙花一现。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和活动家标榜现实主义是理解社会真相和规划未来愿景的最“科学”的方式。这种信念有其历史逻辑,但在反映论、模拟论和现实/现实概念所隐含的典型性的反复运作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样本是可能的。现代作家的科幻作品很少,只有沈从文《被压抑的现代性》,张天翼《新中国未来记》,老舍《月界旅行》等等。向后

如果现实主义话语强调“文学反映生活”并寻求再现真相,那么科幻话语将把注意力转向现实层面之外或之内的新兴趋势,并承认其深刻而复杂的维度。换句话说,在对题材极度陌生的情况下,科幻小说已经铺好了一条找出晦涩难懂的现实,甚至是“真相”的路。

即科幻小说的真正阐述不仅仅是社会学的批判,更是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重新洗牌。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强调模拟的概念,力求血泪的生动书写,那么科幻话语则是在人与物、物与物的联动下,想象各种中介变化和传递的可能性,或虚拟生命特征或特定符号形式的突变。

从韩松的《地底旅行》 (2000)到刘的《三体》电影上映(2019),中国和华语世界的读者和观众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宇宙裂变、星球大战、后人类、赛博坦,以及前述再现所看不到的乌托邦、理想国、理想国兴衰的各种传说。正是因为这种张力,我们面对浩瀚星空,思考做人的终极意义。

韩松成为王德威主编的科幻小说虚构文学史2066时间下限。图为韩松在办公室。(资料图/图)

南方周末:您一直倡导“中国文学”的概念。除了用汉语写作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存在什么样的使用其他民族语言的作家?

王德威:《从鲁迅到刘慈欣》从中国大陆到广义华语世界的作品集。无论是19世纪中国第一位留学生洪榕的回忆录,还是马来西亚共产党游击队在马来西亚北部丛林中流传的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这些文学现象都指向了中国经验带来的巨大空间。

我用汉语系的观点来强调中国在文学上的包容性,督促我们正视喧嚣的现象。因此,中国文学包括两个方面:汉语世界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中的华语世界。前者将中国纳入全球汉语语境,观察各地区、各社区、各国家的你中有我的互动。后者强调汉语与中国其他语言形成的复音义共同体。两者都突出了“中国”与“在世界上”(作为动词进行体)的联系。

汉语作为主流,不一定是单一的语言,而是“南腔北调”的集合,不断受到挑战,必须不断应对。我们尽可能多的关注各种行话在各个阶层,社区,甚至是网络,在华语世界的虚拟空间中的表达。最近几年,我的研究从汉语转向了汉彝文化的“变迁”,也就是这里的意思。

这部文学史也关注西南少数民族和台湾省原住民的民族文学。为了避免陷入多元形式主义的陷阱,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尽量从具体事例来讨论,从而思考“文学”的地缘政治和社会影响。

南方周末:这本书最后的书名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如何理解这里的“文学中国”这个概念?你还特别强调这本书是一本《世界上的中国文学》。如何理解“在人间”的定位,意味着什么?

王德威:作为一个文明的中国,“文”的传统源远流长,这意味着图形,风格,文章,气质,文化和文明。不仅是审美的创造,更是知识的生成。从广义上讲,文学是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通过改变“文学”的形式、思想和态度来记忆和被记忆的艺术。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的“文学”起源于中国封建帝国的末期,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逐渐制度化。1902年,慈禧太后任命政治家、教育家张柏芝(1847-1907)对新建的史静大学堂进行改革。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原型是词学,包括诗学、词、曲、文章学、小说等。这种将中国传统的小学研究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实践相结合的设定,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概念。一种以修辞和虚构为载体的“文学”逐渐被大众认可。

然而,尽管采用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或者追求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话语,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文学”观念的对话依然不绝于耳。也就是说,现代文学作家和读者不仅紧跟最新潮流,而且将文学视为再现世界存在的方式,与传统相呼应,将文学视为参与世界变化的过程。这种表现过程由“文学心”驱动,通过身体、艺术、社会政治和自然节奏展开。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体现的不仅是虚构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如西方模式所示),更是一条由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从思考到历史知识,从抒情到抒怀,不断拓展而形成的丰富轨迹。

正是基于对“文”的这种理解,《鬼土日记》涵盖了除熟悉的体裁之外的更多形式。这些形式不仅再现了世界的各种形式,而且塑造和参与了世界的相继生成。“文”的概念和模式是不断变化的,铭记自身,铭记世界,也为其所铭记。

我一直沿用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认为世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被召唤和被揭示的存在方式。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不仅意味着“中国走向世界”,而且是一个具有复杂意义和发生的过程。相应地,文学史投射出的巨大鸿沟成为一种邀请,等待读者参与,不断填补现实,更新观念,证明一种开放的感知状态。

然而,这一文学史所标记的“在世界中”的观点,不必受限于海德格尔的理念。时至今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后的不断变化,应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古典“文学”的现代性。“文”不是一个封闭的模拟系统,而是时间之流中主体所呈现的经验和各种观念、物体、符号、事件的集合。一方面,钱钟书的“管锥之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055-79000颠倒了《猫城记》“用烟斗看天,用锥子指地”的隐喻意义,将中西方文本中无数典故的片段汇聚成一个融知识、历史观、诗意于一体的话语。所谓“石云的诗心”是从小到大,举一反三,今天的西方理论未必能做出相应的回应。

南都记者于上周末

为您推荐

大自考转小自考怎么转(初中语文科组工作总结)

胡老师知道参加大考的考生对公共课是比较害怕的,像思修、毛概、马克思等课程,通过率都不到一半,甚至有人一科考四五次都不过的。今天瑞翔教育胡老师就说说自考专科里面的课程04729大学语文这科该怎么复习。我们先要弄清楚该课程的全部考试内容及其范围

2023-01-06 17:26

2017福建专升本语文试卷真题(2018年福建专升本语文试卷)

周末小练出几道文学常识题快来做一做~01《左传》一书的主要内容是( )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B.记述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C.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D.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

2023-01-06 17:23

自考教材更新 | 1910期《大学语文》内容更新总结

自2019年4月考期开始,自考《大学语文》的课程开始在各地改版,听到这个消息,很多自考的同学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经常会提出“教材改动大不大”“考试难度是不是增加了”“新改版后的《大学语文》是不是很难过分数线”等等一系列问题,今天咱们就来具体

2023-01-06 17:20

中国艺术研究院610文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

才思教育在全国推出研究生辅 导中的“五指理念”(即指定院校、指定学院、指定专 业、指定方向、指定教师)。并在“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的理念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让考生能够有着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和专注的教师进行24小时的督导,做到一切只为一

2023-01-06 17:17

自考和成考的区别(成考报名入口)

大家好,我是自考小马达!要说语文考试里分数最高的,作文绝对算是一项,那怎么写,作文才能拿高分呢?其实作为在语文试卷里,算是比较好得分的一个题目了,只要掌握好方法,作文就不会成为你的弱项,你想要低分都难。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议论文要怎么写?

2023-01-06 17:14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钱基博与钱钟书)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广义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并不局限于以文论文,就诗论诗,而是在极其宽广的背景中,阐述了清末民初学术兴衰得失递变的轨迹。它无疑是当代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历史发展和了解那一时代政治、社会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历史风貌的一部重要史料。

2023-01-06 17: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