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中央集权组织资源优弊演化解析

更新时间:2023-01-09 12:42:00作者:51dat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黄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优势明显:在国家发展和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满足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它能有效地调度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促进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集权制度是传统文化的优质组织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历史组织资源是由农耕社会代代相传的。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大团结的起因、演变、根源和源泉的追溯和扬弃,所呈现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国家,面对文明冲突的风险,有意愿也有能力延续民族生命力。农耕文明催生了专制王权。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地理环境作为重要的自然条件,是某一类型民族文化形成的前提。它为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势。社会越接近原始阶段,这种影响的比例越大。希腊,欧洲文明之初,处于海上十字路口,古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考察中国农耕文明,应以传统文化孕育的土壤——地理环境为主要动因,将其纳入文化学的研究体系。中国的农耕文明诞生于东亚大陆。东临浩瀚大海,没有海上近邻。其他三面是高山峻岭,沙漠发挥影响。因此,通过海路或陆路进行贸易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相对完整的隔离机制,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只能以农耕为主,农业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孕育了最初的农业文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治理水源,建设大型水利灌溉系统,已成为农耕民族生存的首要前提。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个人无法兴修水利,配置水资源。他们需要组织起来,依靠大规模的身体协作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志来聚集一个单一的盲目意志。也就是说,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权威,人们需要统一大家的意志,服从统一领导才能生存。因此,集体意识得到了深刻的加强。因为大河流域的水利灌溉工程永远不可能由个人承担并独立完成,一种优于农村公社的力量就出现了,来承担这种社会职责。兴修水利,管理和分配水资源,在大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夏朝由此产生。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大规模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皇帝圣旨“奉天驾马车”的深意,揭示了神授皇权的至高合法性,即我为国。还宣称拥有“天下王者之地”是不可抗拒的帝国意志。

中央集权组织资源优弊演化解析

脆弱的小农经济对王权的依赖中国经典《三国演义》开篇就有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七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各路诸侯拼死一战,企图将对方纳入自己认为是“正宗”的统治体系结构,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意识极其强烈。所谓割据,被视为中国历史正常发展中的动乱。只有统一的社会局面,才是中国几千年沉浮的真实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由成千上万个彼此相似、极其分散、很少交换商品的村镇组成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这些需求需要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来满足。首先,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户经济薄弱。农业决定了人要靠天气吃饭,但天气往往不美,旱涝年不断。因为人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所以需要政府和政府将救灾与荒政统一起来,在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之间进行协调整合。君主强大的帝王风度和统一的意志绝不是可分配性的象征。第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人口增长极快,导致对扩大耕地面积的无限追求,直到“地穷山竭”,“四海之内,山瘠地满”。经济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正如纪所指出的:“自公元前三世纪古典封建主义结束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以领土扩张、经济中心转移、政治统治不断更迭为特征的漫长时期”。中唐以前,中国解决人地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大规模开荒移民边远地区。在“人满为患”的狭小空间里,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移民开荒的社会问题。修筑长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强大外部威胁,是促进国家和人民团结的极其有效的外部因素。中原农耕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斗争,要求并实际建立了高度统一的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国防工程。雄伟壮观、耗资巨大的万里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防御工程,成为两种文化长期斗争的分水岭。

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中原)基本上是冲积平原。当面对金兵在欧亚大陆广阔而深入腹地的压力时,它基本上没有险要的关隘可守,缺乏阻止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一旦游牧民族进入关中,他们将处于对中原的制高点。由此产生的冲击力量,往往使农耕世界文明先进的国家,尤其是因内部矛盾而处于衰落期的国家,面对崛起期好战好斗的游牧骑兵,处于难以防守的境地。万里长城是“相对隔绝”的自然缺失环的人工补充。面对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挑战,在战乱频繁的社会中,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社会组织结构所无法承受的。中原的农业居民要想捍卫自己先进的经济文化,打败强大的游牧民族,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依靠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集团势力,也就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时这种有效的组织模式只能是中央集权,这种独特的外部环境成为中央集权制统一的催化剂。这是中国传统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四海,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开启了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盛世发展时代。秦始皇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统一了中国分裂四百多年的战国,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火车轨道、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文字的统一增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真正培养了人们对农耕文明的心理认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文化基础。秦始皇废除了周朝继承的封建制度,引入郡县制,加强了国家组织资源的能力。010年至31040年,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增强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国家的执政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秦朝大力推行的统一政策一度遭到不同利益集团的抵制,导致秦朝在冲突中走向灭亡。春秋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风气。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古至今都喜爱书法,毛笔字体多种多样,世界上流行着许多流派。秦朝的统一规范字是“小篆”,全国要统一一个字的写法时,遇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抵制;统一计量就是在商业贸易流通领域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可以形成商品流通顺畅的市场环境,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商人缺钱很难有所作为,大部分有既得利益的商人群体不愿意放弃利益;同样的轨道,要求全国的车辙宽度和宽度都是一样的。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要改成六英尺,这样轮子之间的距离就一样了。统一一种车轨,就要修直轨,对车的轨距要求也是一样的。当时的贵族都是大马车,一辆马车八匹六匹,象征着贵族的不同等级。这时都被砍成两匹马,军队的战车是两匹马,只允许战车直行。如果你坐贵族马车上来,路就堵了,不能调兵。这种交通安排冒犯了贵族群体的奢华生活享受。秦朝统一后,希望短期内形成统一的国家体系时间,他肯定会得罪不同的利益集团。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的秦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磨难。秦二世的暴政是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但王朝真正的颠覆者应该是知识分子集团、商人集团和贵族集团对秦朝统一民族政策的反抗。秦的统一消除了很多封建制度形成的民族时代,秦成为大一统的郡县制。秦国建立了直通各地的道路,连接了36个郡县,经历了汉承秦的制度。在汉朝拓荒疆域和大武学的保护下,当时的中国真正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地缘战略体系;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思想基础,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作为国家机器的核心内容,统一意识形态的确定,政治制度不仅具有阶级斗争的功能,而且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经济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意识形态国家。在古代,国家治理体系高度依赖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政治理念从未动摇。这个社会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和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统治意识形态。它将国家的所有军事、政治和财政权力集中在朝廷手中

由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历代帝王都借用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权力来强化儒家思想。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和民族冲突,十六国南北朝战争,蒙古灭宋建立元朝,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每次战争和冲突之后,到处都是战火和无尽的苦难。是中华民族愿望的复兴,是中国治理制度的创新,因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在大一统中又一次得到了增加和扩张。超稳定的政治治理核心理念与超稳定的国家制度是同构的,是古代中国辉煌延续的根本力量。

官僚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两极结构:上端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端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由一个垂直的官僚行政体系连接。而强大的行政资源和国家意识形态是保证王朝稳定的统治基石。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制。文官阶层正是通过一个庞大而发达的官僚机器,系统地执行皇权至上的国家管理意图。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这种生产关系本身缺乏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小农组织起来的力量,因此对统一的需求更多地依赖于强大的政权结构。官僚和儒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信奉大一统的国家理论,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是遏制地方豪强和军事割据带来的贵族化趋势的最有力武器。中央集权政府不仅有能力将小农社会组织成一个统一的帝国,而且能够而且必须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耦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抗冲击、反进化和过稳定的机制。意识形态的绝对统一是这种过度稳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乡绅制度是基层伦理道德的政治统治基础,是中国乡土社会血缘和友情的纽带。士族主要由科举落第的士人、社会上比较有文化的地主、退休或长期下岗在家的中小官员以及一些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辈组成。虽然他们没有官僚机构赋予的权力,但他们拥有治理农村社区的天然权威。他们在各种公共事务中扮演着基层政府的管理角色。如:修路架桥,修寺庙,传播文化,民风民俗等。在官、绅、民的传统基层社会结构中,乡绅处于中间阶层。向下传达统治者的政策,向上传达人民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国家政权的空白。乡绅制度也是中央集权国家控制社会管理的微观制度细胞。官僚组织的历史缺陷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天下一统。春秋以来,各种政权的局面彻底结束,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秦朝通过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下推进疆域。都道府县法令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在郡县制条件下,出现了一个高度独立的行政官僚阶层,这个阶层实际上处于国家社会运行和经济活动的核心。官僚政府总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政权控制社会财富的基本原则从未改变。

行政系统的官僚是信奉大一统国家理论的知识分子和儒生。理论上,他们是吃国家工资的官僚,不允许像最高统治者那样随心所欲,谋取私利,但实际上,他们手中的权力使他们完全有可能获取非法利益。

除了控制物质财富,人类对政治权力的欲望同样强烈。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的统治权力是通过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来实现的,他们处于国家资源配置和人事组织的核心。无论是发动战争,还是发展经济,都必须由官僚来执行和实施。

在王朝兴盛、法律严明的时候,他们往往廉洁奉公,忠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但当皇权衰落,礼崩乐坏,官僚们大肆掠夺,迅速腐化,形成贫富两级分化,导致农民起义,皇权彻底崩溃。

中国传统社会继承和传承了两种组织资源:一种是中央集权的行政官僚体制的正式组织;一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生命纽带的家庭社会组织单位。统一集权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的组织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组织上的缺陷,则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成为王朝兴衰的双刃剑。

汉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体民族,建立了一个生命周期很短的统一王朝。只有汉朝,唐朝,北宋,明朝延续了60多年,然后开始没落。在朝代的更替中,虽然有专制暴政、土地兼并、外族入侵等重要原因,但行政官僚的腐败,把皇权抬高到了顶端,把人民压迫到了底端,最终导致人民的苦难和官员强迫人民造反,才是导致朝代衰落的根本原因。

目前,生产资料公有制实际上是把经济资源交给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官僚体系进行管理。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发展规律,在组织结构上与古代王朝的郡县制社会发展规律非常相似,因为它们都处于一个官僚政治在社会资源分配中起核心作用的社会。如何使这一制度高效运转,避免腐败和官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和信息社会的效率公开和谐地共存和相互促进,应该是中国现在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必须解决的问题时间。

毛泽东曾经说过,“治国就是治吏”。官僚行政腐败能否治理好,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认为毛泽东执政党应该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监督政府,走民主发展的道路,这是解决朝代兴亡周期律的根本。大力反对腐败和官僚特权,促进社会公平,防止社会阶层固化,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普通百姓安居乐业,防止社会动荡,与秦朝两千年的官僚制度改革密切相关。传统组织资源的不断扬弃,以民主法制理念为指导,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

传统的社会自我修复机制面临着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冲击。万里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防御工程,完成了团结农耕社会的历史使命。它的特点延续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大生命力,这一丰富的历史遗产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大团结。

在与游牧民族的长期斗争中,中原农耕社会产生了独特的防御机制。我们不妨称之为“长城效应”,即像长城一样,调动了一切国力抵御外来入侵。因此,人民的经济负担成倍增加,小农破产急剧加速,从而彻底破坏了传统社会正常进程所必需的社会内部平衡,激化了内部矛盾。比如对匈奴作战时,“少送比较合适,多送人家负担不起。”累了,就精疲力尽;用多了就缺钱了。如果这两者不停止,人民将继续感到痛苦。这就是秦国失去民心,国家衰败的原因。"

对外战争的沉重负担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战争越多,战争成本越大;成本越大,剥削越重;剥削越重,农民越苦;农民越苦,起义越多,就这样形成了两千多年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国农民的负担一直很重。一旦正义的旗帜被高举,他们就会异口同声地响应,团结起来

几千年来,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一直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锲而不舍。“外患”,民族大敌往往是常事,而“内忧”则不同。统治者担心被统治者的反叛,被统治者担心统治者的暴政、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矛盾运动体现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治”与“乱”的交替。外部侵略的外因和土地兼并中官员腐败的内因通过中央集权制的媒介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运动模式: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断导致王朝的衰亡;长期的外部掠夺压力和维护社会团结的需要,为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注入了催化剂。抵制这种侵犯需要耗费全社会的大量人力物力。它以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暂时倒退为同化的前提条件,大大加速了小农的破产,激化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破坏了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平衡,把整个社会推向绝境。然后通过一场农民战争的猛烈进攻,褪去了旧王朝的僵硬外壳,为王朝的再生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

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中国传统社会在社会循环中振荡,不断故技重施,长期延续。中国传统社会有一种通过全面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激烈的农民战争摆脱死亡的特殊能力和再生机制。阴盛阳衰在中国自唐代以来传统社会的衰落下,传统社会开始崇尚女性美,缺乏阳刚之气。柔静文化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世界上是丰富的。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组织的漫漫征途上,游牧民族马不停蹄地进攻中原农耕民族,导致了两件事: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无法延伸到草原,游牧民族无法永远主宰中国的生活,导致了塞外边疆的中夷关系的拉锯战局面。这种无法消除的民族矛盾转化为无法解脱的阶级矛盾,从而造成传统社会交往的周期性振荡。历代农民起义往往被残酷镇压。清末,中国历史上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告终。并且高压恐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大一统、专制、集权的统一统治,无数次的抵抗失败压制了全民族的进取精神。游牧民族一旦进入中原,为了有效控制人口众多、文化先进的汉族,也必须采取高压措施。

鲁迅老师的随笔《因太炎老师而想起的二三事》有这样一段话:“我小时候,当时的老人告诉我,我剃光头上的旗杆是三百年前挂的。一个人入关,就下了拖头发的命令,理发师沿路拉人剃头。谁敢反抗,就砍下脑袋挂在旗杆上,再拉别人。”美容是汉族的传统,是几千年的习俗。受旧习俗的影响,人们不愿意剃光头。1645年6月(顺治二年),清军发布剃发令,命令江南汉人必须在十天内按照满族编发习俗剃发,说“留发,留发。”“扬州十大”和“嘉定三屠”杀害了数十万城市平民。文字狱自古有之,但在传统社会中,以清代文字狱网密、刑重、规广最为重要。任何在这方面行为不端的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者不是,都会被立即监禁。轻的会被“重送”“革职”,重的会被“勒死”“杀死”,死的还要开棺验尸,连九大家族都要牵连。雍正八年(1730),翰林院徐钧因粗心大意被革职,将“谋职”写成“被出卖”。查了他的诗集,发现诗中有一句“清风不识字,故不能翻书”。认为他鄙视清朝,是“理直气壮”的。文学流派的繁荣严重抑制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戏剧,多是才子佳人讴歌、粉饰太平、故作姿态的作品,就像《红楼梦》第一次说的那样:“张口文君,不能不涉淫。然而,作者不得不自己写两首情诗。所以,你把男女的名字和姓氏都造假出来,就等于加了一个反派,搅得乱七八糟,就像一出戏里的小丑。更可气的是,不可理喻,不可理喻,自相矛盾。”谁要是想向前迈一小步,哪怕是非常曲折、晦涩、缓慢的一步,恐怕都要付出自己、自己的人民、亲人、朋友的生命和鲜血!失去了理论头脑的考证,成了独霸天下的学问。像戴震这样的先进思想,只能考证出名,不能被人理解。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压力下,“弱胜强,柔胜强”,也就是所谓的柔静文化占了上风。与“风萧萧水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风尚相悖,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世界上浓厚。“敢杀敢闯敢活”“人生如梦,万事皆有”“坚韧易折,洁白易污,机巧易挫”“红尘茫茫,忍辱讲和是妙方”,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从容不迫,甘于笨拙的人生观。唐朝以后,民族艺术的审美理想越来越向“才子佳人”转移,从《牡丹亭》年的柳梦梅,《西厢记》年的张生,到《红楼梦》年的贾宝玉,都是文弱书生或谦谦君子。沉浸在《桃花扇》的整个剧本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战败、家国被毁后的生命幻觉感,以至于在当时的演出中,“在一场盛宴的狂欢中,或者那些戴着面具独自坐着的人,大臣们都将死去,灯火阑珊,酒酣耳停,唏嘘而散。”少数民族和专制主义的高压恐怖政策,以及一次次抵抗失败后的绝望,让人们逐渐习惯了一种所谓的“中庸”处事哲学。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年对这种心理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在日本侵略面前,马老寡妇说:“日本人那么厉害,我们受不了。”日本人杀了中国人,李四阿姨却说:“好啊,杀了人,我们就要娃娃了!”真的是刻在我的骨子里,刻在我的心里。这是我们应该批判的民族劣根性

运行于天地之间的是浑厚之道,主宰着整个宇宙。所以,一个人要健康成长,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必须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如月亮不变,如太阳升起”。中国传统上讲刚柔相济,但任何一个民族在崛起的时候,其精神主导的倾向都是以刚柔为主,崇尚阳刚之美,咄咄逼人。伪女性化的社会审美氛围对年轻一代的渗透,无疑会使我们的民族在面对战争、疫情、灾难等一系列不间断的重大灾难时,无法承担起战胜风险、摆脱危机的责任。因此,有必要敲响警钟。500年来,中国文化虽历经沉浮,但始终延续,说明中国文化本身必然有其超越时间框架的传统优势。面对游牧民族的冲击,长城精神成就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无比团结强大的特点。这种物化的基石继承了积极进取、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民族性格。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秀组织资源,养育了中华民族,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文化源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摄影黄卓

为您推荐

738人缺考!四六级考试报了名却不来,这所大学出手了……

今年各个高校四六级考试已经于两周前结束,不过在总结今年考试情况时,有高校发现,今年的考生缺考问题仍较为突出。据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发布的《关于2020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缺考情况的通报》称,该校今年12月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缺考总人数达7

2023-01-09 12:39

疫情期间你们学校通过什么平台(关于疫情期间学校网络上课)

受疫情影响,部分学生处于封控区管控区,但对于他们而言,期末考试也不能停。1月15-16日,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下简称福外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采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线上监考,让学生在家中就能同步完成考试。“在疫

2023-01-09 12:36

湖北教育考试院学业水平合格成绩(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

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2022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将于11月8日开始网报。网上报考时间2021年11月8日10:00至12日12:00。考试时间及科目2022年第一次学考合格考于1月5日至7日进行,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

2023-01-09 12:33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重要提示

3月7日,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关于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发出重要提示。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3月12日进行。近日,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波及到我省多个考区,且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各地考试疫情防控措施

2023-01-09 12:30

738人缺考!四六级考试报了名却不来,这所大学出手了……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今年各个高校四六级考试已经于两周前结束,不过在总结今年考试情况时,有高校发现,今年的考生缺考问题仍较为突出。据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发布的《关于2020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缺考情况的通报》称,该校今年12月大学

2023-01-09 12:27

2022年“写字等级考试”即将开考,附考试要求、历年真题

2022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写字等级考试将于11月25日(周五)下午3:00—4:00举行考试对象为五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该等级考试性质为学业水平考试对每个沪上中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考试成绩将记入《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成绩不合格的同学需补考依据

2023-01-09 12: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