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有的人这首诗是诗人谁为纪念谁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这首(赛龙舟运动是为了纪念我国哪一个爱国诗人)

更新时间:2023-01-19 10:47:54作者:51data

本报记者肖旭

1月3日,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郑敏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2岁。

有的人这首诗是诗人谁为纪念谁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这首(赛龙舟运动是为了纪念我国哪一个爱国诗人)

作为“九叶诗派”的最后一片叶子,郑敏经过百年的生命淬炼和持续深刻的写作,已经成长为中国诗坛的常青树。“无论是作为一个活跃而特立独行的女诗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者、现代英美诗歌翻译家,还是作为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郑敏的写作历程、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成就,都成为这个动荡不安的20世纪的生动见证。”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柳岩曾评论道。

郑敏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微博

西南联大诗人中的明星。

郑敏于192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他姓王。我的祖父,王运喜,是福州著名的诗人。他的生父在法国和比利时留学,专攻数学,生母上私立学校,喜欢诗歌。郑敏在家族中继承了文学的一脉。

一岁半时,郑敏得了脑膜炎,差点死去。后来,他的弟弟,在法国期间被生父收养,改姓郑。郑黎明是一名工程师,后来加入了联盟。用他那个时代最开明的思想教育郑敏,总是鼓励她以平等的自尊与他讨论问题。因此,郑敏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很少封建,他成长为一个重视独立思考的人。

1939年,郑敏考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开始接触闻一多、徐志摩、卞、废名等人的新诗。二年级时,他被分到冯至的德语班,迷上了冯至的诗。下课后,郑敏总是去冯志的家里坐坐,听听冯志和妻子的谈话,并和卞等客人聊天。对她来说,冯的家庭就像一个图书馆,一个智慧的展厅。如果她不说话,她只是吸收。

一年后,在一次德语课上,把他的诗集《一本》交给冯,并请他指点迷津。冯至曰:“有诗在其中,可记之,乃孤道也。”“听了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就是在那一刻,我和诗歌的不解之缘就注定了。”郑敏曾回忆道。

1942年,郑敏在昆明当地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组作品。次年,她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在冯至的推荐下,她在《明日文艺》年出版了9部作品,其中包括她后来改名为《金黄的稻束》的代表作。

“(郑敏的诗)能让人看到丰富的人生中积累的智慧,这是世界上很普遍的现象,它在她的笔下翻出了明暗,揭示了内幕。”1948年,陈发表了《诗创造》对《真诚的声音——略论郑敏、穆旦、杜运燮》一文,对的诗进行了评论。袁可佳在第《诗的新生代》篇中说:“她诗中的力,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重量级拳击手所代表的力,而是来自于潜水。明澈流水柔如水,令人心酸。”此后,与、穆旦、杜并称为“西南联大诗人中的三颗星”。

1948年冬,郑敏去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她的第一本号诗集《诗集19421947》由巴金亲自编辑出版。这本书是郑敏早期诗歌的合集,注重场景和气氛的渲染,节奏感很强,哲学思想的引入,使整部合集颇具现代感和穿透力。可以说,郑敏诗歌的艺术起点很高。但随着回国后一系列历史变故,她不得不中断自己的创作。

20世纪80年代初,九叶部分诗人合影,从左至右:陈、杜、曹心之、袁可嘉、唐琦。

以“九叶诗派”的名义再次出发

1956年,郑敏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习英国文学。196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

她一踏上祖国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历史的狂风和时代的暴雨。首先,郑敏站在外面,平静而真诚地看着这一切。然后,不可避免地,我受到了考验,虽然我被摧毁了几次,但我安全地来了。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郑才重新获得了诗歌创作的机会。1979年的一天,曹心之邀请了郑敏等八位40年代的诗人到家里开会,讨论出版诗集的事。这次会面让郑敏非常兴奋,在车上写下了《诗啊,我又找到了你!》。

《诗集》198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号为《九叶集——四十年代九人诗选》,收录了曹心之、辛笛、陈、唐琦、唐飞、杜、穆旦、袁可嘉等,由此也产生了“九叶诗人”和“九叶诗派”。

然而,郑敏后来多次表示,他不同意“九叶诗派”是一个文学流派的观点。在她的理解里,就是几个知识分子随便聚聚。大家有共同的文学背景,对现代派诗歌有共同的感情,没有抽象系统的想法和理论,私下也很少接触。

然而,文学史有时与作家的初衷或想法不谋而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诗派形式出现的诗群,“九叶诗派”的内涵和边界可能早已超出了那次会议。

郑敏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九叶派”概括了二战后中国新诗的风气,反映了当时时代精神的特点。那种“希望与焦虑交织,痛苦与兴奋并存,人类逃脱了,但明天该是什么样子?”迷茫。在风格上,“九叶派”的诗歌语言走出了早期的口语白话,开始用文学语言承载他们复杂的现代思想感情。此外,“九叶派”让中国和世界走到了一起。它把西方的文化思想带进了中国,把艾略特、奥登、德国里尔克的诗,把后现代的氛围带进了中国。它使中国新诗走出了早期雪莱式的浪漫主义阶段,在生活和观念上打破了旧的高雅。中国新诗放弃了他的闺阁情怀,《九叶集》是第一波。

例如,1980年2月,一些正在写“朦胧诗”的年轻诗人访问了郑敏。这些年轻人读了“九叶诗派”的诗,感到震惊,说:“我们要做的事,40年代的诗人早就做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敏陆续出版诗集《寻觅集》 《心象》 《早晨,我在雨里采花》 《郑敏》 《郑敏诗集:1979-1999》,《人民文学》或《诗刊》每年都有新作问世。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静认为,从踏入诗坛的那一天起,郑敏就表现出了与同时代诗人的不同。她的诗充满了哲学沉思和人文气质。她起初深受冯至的影响,后来从冯至那延伸到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华兹华斯、里尔克。在新时期,她得以接触到德里达等当代西方思潮,对中国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她百岁生日的时候,郑敏曾回忆起她生活的背景,说:“我总是能完成一件事,并立即看到另一件事。”这种态度使她后来的诗歌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将哲学思维与形象、智慧和情感融为一体,内涵丰富于民间。比如他晚年写的《诗人与死》和《最后的诞生》,就是这种诗学观念下的优秀作品。

诗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对本报表示,前后的作品既有区别,又有连续性和发展性,他更注重三者之间的关联。

“郑敏早期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孤独’,这是一种非常安静、平和、富有哲理的写作风格。80后延长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时间,是一种‘成熟的孤独’。”在张看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诗在延续中得到了深化,更加注重精神表达,“越写越好。在我看来,她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作品是她最好的作品,《诗人与死》可以说是她作品的巅峰。”想想,她当时已经是70左右的老人了。"

郑敏图片来源:橙柿互动客户端

反思传统重建新诗

在不断探索个人诗歌创作的同时,郑敏一直在思考中国新诗的问题和未来,充满忧虑。90年代,她发表了一系列反思文章,包括《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的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 《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语言观念必须变革》。她过分否定新文化运动中的传统和文言,被视为中国新诗发展先天不足的症结:新诗的语言深受“我手写,我口说”观念的影响,以至于新诗的修辞缺乏中国文学语言特有的意象美和深刻的境界内涵。

这些思想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郑敏也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之一。然而,回去恢复传统并不意味着回到老路上。郑敏在强调新诗要从经典中汲取养分的同时,也认为新诗不能脱离世界潮流。"我们既要了解西方传统,也要了解自己的传统."

“一方面,郑敏在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另一方面,她更关注中国新诗的重建。”张看到了对古典传统的呼唤与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利用密不可分。

对于中国新诗的未来,郑敏认为,新诗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当代诗歌艺术,建立自己的新诗诗学。只有这样,它才能与世界当代诗歌并驾齐驱。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表现出反崇高、反审美、反共产、反文化、反意义、反主题等,希望实现“先锋”。郑敏不同意“诗歌需要诗人真诚地揭示生活。真诚是诗人的第一美德,任何华而不实的发挥都是对诗歌的亵渎。”

”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种种状况,郑敏可以说是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批评。在她看来,当时中国的诗歌受商业主义和流行文化影响太大,走上了歧途,所以提出了中立路线。”张认为这些批评过于激烈,但随着时间的通过,合理的部分越来越突出,有些建设性的方案到今天还是很有启发的,特别值得反思。

生命终结后,示范意义永存。

年轻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瓜王子,曾经集中精力系统地阅读和研究过中国新诗早期诗人的作品,其中就有郑敏。在他看来,无论是作为一名诗歌作家还是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郑敏都可以在两个方面启发年轻人。

“我只知道她40年代的作品,看了全集,发现郑敏80年代以后写了那么多好的作品,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以说是新颖的。之前我们可能有一个误区,认为很多早期新诗人年轻的时候写了很多好的作品,但是到了中年或者老年,很少不是没有新的作品,就是没有进步甚至退步。”瓜王子告诉报纸说,郑敏是罕见的“不同物种”之一,当他六七十岁时,他会有新的叶子。

在王自瓜看来,中国当代诗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是诗坛还是读者,都有一种过于求新的倾向,对“老诗人”的东西嗤之以鼻。

“但外国诗人,如奥登和艾略特,非常了解他们的传统。中国的诗人往往过于‘当代’,他们不能或不愿设身处地去理解和欣赏新诗是如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就郑敏而言,王子瓜认为她的很多作品还是能给他带来新鲜的刺激,比如《新婚》 《最后一种》,充满了生动的表情。此外,诗人对她当时所面临的现实生活的处理,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诗歌,仍然充满了典范意义。

不仅如此,张认为的意义还在于她“重塑了一个诗人的形象”。以前,中国诗人常常把人表现为一个先知、预言家,或者代言人、传道人。“郑敏从创作之初就一直保持着非常个性的形象,她是一个非常孤独的独行者。她不是在喧闹的闹市布道,也不是像预言家一样大声预言世界的未来。”

055-79000社总编辑李在百岁华诞之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给予了高度评价。郑敏女士早年是新诗的积极探索者,她公开吸收各种资源。她给了百年新诗一记耳光,让人清醒,重新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郑敏老师代表了当代诗歌中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现在看来,这样的力量才是最可持续、最有生命力的。

这种声音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作为40-80年代的诗人,郑敏诗歌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经历了60余年时间,从最初的零星译介到各种文学史的积极评价,从在教科书或选集里的默默无闻到经典化。他的诗歌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和巩固,代表作品也逐渐被翻译成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包括法语、日语、韩语、瑞典语等。).曾入选海外重要的《中国现代诗集》、《中国女性诗集》或《中国文学作品选》,出版过英汉双语书籍和日文单行本。郑敏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现代诗歌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研究著作中,并得到了恰当而积极的评价,他的诗歌地位得到提升。

2020年7月18日,郑敏百年诞辰,诗人、郑敏之女童威为她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她说自己100岁了。“可是每天,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走完!”

现在,她在世界上的路已经走完了,但她的作品和思想还会继续给我们安慰和提醒,滋养中国新诗继续绽放。

(本文引用了、深圳经济特区日报、周南燕、北京日报、延安文艺报等的报道。还有吴思静《诗刊》和刘燕《中国当代诗人论》,特别感谢。)

编辑:梁佳图片编辑:申克

校对:张燕

为您推荐

河南省新县属于哪个市(新县箭厂河列宁小学)

新县箭厂河的秋天是最舒适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稻田黄了、乌桕红了,群山也变成了她一年中最美的模样,徜徉在箭厂河乡,走走看看,在山水之间,邂逅一场最美的遇见。说起秋色美景,估计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金黄的稻束、火红的枫叶。其实,在田野间、山

2023-01-19 10:38

关于秋天稻谷丰收的画(丰收是最美的画卷)

十月丰收季,错过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错过——陌上东方!春夏交接的时候,这里的千亩麦浪已经惊艳过一波了;随着秋风的驻足,金黄的稻束忽然间就铺满了广袤的田野。天空为幕布,远山为背景,不着半点水墨,秋日的诗情画意就已经到位了~走,一起去看“稻海翻

2023-01-19 10:35

郑哲敏作文(音乐郑敏诗歌)

文/吴思敬1月3日清晨,当郑敏先生的女弟子章燕,通知我郑敏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瞬时惊呆了。郑敏尽管已是百岁老人,但我印象中她只是年老,而没有大病,以她的身体状态,肯定还能再挺几年。但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了,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之中。郑敏是中国当代

2023-01-19 10:33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什么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什么样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道题目出自青年大学习第十一季第十五期课堂作业第一道题目,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不陌生了。那么这个正确答案你选对了吗 青年大学习第十一季第十五期

2023-01-19 10:33

民众与革命: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昔日红极一时的“显学”——太平天国史,在今日渐渐淡出史学研究的舞台中心。但在这样的相对冷淡环境更能让学者静心思考其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刘晨的《太平天国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论著。

2023-01-19 10:30

太平天国失败根本原因(太平天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给腐败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带给中国一个大的浩劫。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你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那么,我们今天分析下太平天国失败的几个原因吧!一、太平军在永安建制时候,没有建立一个建国的有

2023-01-19 10: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