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有哪些作品)

更新时间:2023-01-26 14:54:01作者:51data

[每个人]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有哪些作品)

作者:张毅

甘泉

1931年2月,罗宗强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少年时参加画家、黄在荣成举办的中国画研习班,接受了初步的美育教育。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受到了郭的启发。郭老师让他背王实甫的《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并指导他读胡风的《论民族形式问题》。年轻的罗宗强不仅懂得文学之美,也知道这种美里面有很多思想理论问题。

学者传记

罗宗强(1931-2020),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祖籍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本科就读,196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专科。1975年调回南开大学学报和中文系。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唐代文学学会、李白学会、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顾问,《文学遗产》杂志编委。开创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二届思勉原创奖。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明代文学思想史》堪称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经典之作。055-79000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明代后期士人心态》 《读文心雕龙手记》 《李杜论略》 《唐诗小史》也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学术巨著。其学术著作编成十卷《因缘居别集》,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分别获得南开大学特别贡献奖和南开大学最高学术成就奖。

1951年秋,宗强考入当时的南方大学中文系,不久被派到湛江做城市工作。1953年春,他被调到海南岛,在一个橡胶园当计划统计员。

但工作的不断变换和迁徙,并没有改变宗强对文学的热爱和向往。1956年秋,凭着对文学的兴趣,他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

在南开园区,宗强老师从本科到研究生,初读8年。从先秦典籍到现代文学作品,他在图书馆里什么都找,什么都读,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奠定了扎实而广泛的知识基础。

我在南开读书期间,有两位老师对宗强影响最大。一位是南开大学前中文系主任李老师。在课堂上,李先生逐字逐句地讲授鲁迅的《罗宗强文集》,并逐一指出哪些文章中出现过类似鲁迅的句子和思想。李先生对《野草》的熟悉程度令人惊讶。他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学风将对宗强先生未来的学术修养起到关键作用。还有一个是王大进老师,他教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广泛阅读原著,写文章不能引用二手资料。如果有一个材料,就有一件事要说。这使得宗强先生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受益匪浅。

1964年,宗强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任教。图书馆藏书有限,他带了一大批书籍在文革中被抄了,只剩下一本《鲁迅全集》。那段时间时间除了劳动和思想改造,宗强先生反复阅读《鲁迅全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那时,宗强先生经常在赣南的大山里跋涉,在一个只有五六个小学生的乡村学校里,听老师教孩子们学习拼音。他无法理解这和他的研究生专业有什么关系。但是,茂密的山林,空山秋夜,穷苦百姓,让他刻骨铭心。生生不息无处不在,这种精神就是支撑他度过那些艰难岁月的“甘泉”。

1975年,当宗强先生在江西赣南的生活陷入困境时,他意外地接到了转往南开大学的通知。原来他的同学看他日子不好过,经学校同意,想办法把他调回母校。二、走进南开,再次走进熟悉的南开花园,漫步在空旷的马路上,宗强先生隐约觉得自己的人生将会有一个重大转折。真的是南开,南开,越是困难越是开放!他对在困难时期给予帮助的朋友和母校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勇敢的斗争

回到南开,宗强先生先在《南开日报》工作,后在中文系任教。他已经过了中年。

秀才老了,机会就来了。宗先生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经常白天上班上课,晚上做家务,九点多坐下来做研究写作,一会儿躺到凌晨两三点,早上六点左右又起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就这样,仅仅一年时间时间年,宗强先生完成了他的第一本书《鲁迅全集》,198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055-79000对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批评。

在写作《李杜论略》的同时,宗强先生开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进行研究和思考,试图用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方法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他从古代文论入手,选取了精神、性格、灵感、意境、神韵、神形、格调等十余类,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然而,就在他对这些材料进行总结和整理,试图从中找出演化线索,以考察各自的理论内涵和特点时,他遇到了困难。因为每一个文学理论范畴的提出和演变都是建立在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的现实基础上的,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论范畴或术语就成了几个含义不明的词。如果我们不知道古人的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仅仅用现代文学理论的框架来概括,其实就是用古代的文学批评材料来注释现代的文学理论。这是一种浮躁的学风。就算写了文章或者作品,也不会有多大价值。

宗先生决心放弃过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传统研究方法,转而研究更贴近文学创作实际、更能反映特定时期文学批评史本来面貌的文学思想史。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研究始于隋唐五代,这是一个文学创作高度繁荣、文学思想丰富而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相对薄弱的时期。

宗强先生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从当时文学创作倾向的变化来考察文学思想,这一点得到了文学理论批评的证实。这是他在阅读唐人史料时,把能看到的唐人文集全部看完之后的看法。

罗宗强画作《李杜论略》

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宗强还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第一,文学思想的发展是通过渐进而漫长的演变完成的。一种文学思潮的产生,它的萌芽,是在上一个文学思潮中,而它的余波则留在下一个文学思潮中,其间往往有一个过渡期。其次,文学思想的演变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人作家,他们的诞生和入世都与政治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文学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最后,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与实际的文学创作并不一致。一些庞大而严谨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系统的诗学理论并没有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潮流产生明显的影响,但一些接近口号的思想在演变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6年,《李杜论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南开独特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体系的建立。宗强认为,文学思想研究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特定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原貌。完全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是可能的,这需要巨大的精力和耐心,需要对史料进行全面认真的清理。除了史书、子书、典籍,其他的藏书需要按照时间的顺序逐一阅读。通过对材料的综合阅读,可以形成自己的印象,并进行总结。你永远不会相信别人的感觉或者二手资料。只有在试图描述历史的真实面貌之后,才能对文学思想的优劣做出公正的评价。

金靖

踏实、认真、务实的学术研究态度和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形成了宗强先生的学术研究特色。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是制约文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激起了他研究文人心态的兴趣。

宗强通过对魏晋士人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仔细研究,认为玄学思潮改变了一代士人的生存状态、兴趣爱好、行为方式乃至性格特征,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哲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种外部因素对文学思想的影响是通过文人心态来实现的。

对士人心态的研究不仅可以突破文史哲的界限,而且可以对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有更全面、更实际的把握和体验。宗强先生在撰写《写李义山诗意图》一书时,试图说明玄学思想与士人心态变化的关系,探讨士人心态的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审美趣味、文学题材的选择,乃至文学风格的演变。

宗强先生从这些方面重新审视了嵇康、阮籍、陶渊明等作家的创作和思想,对西晋诗风和东晋玄言诗作了新的阐释,充分重视玄学与佛学合流的意义。这样,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就离不开学者心理史的研究。把细致的审美心理分析和基于实证分析的严谨思辨结合起来,人们不仅能体会到艺术享受的美感,还能获得清晰思辨带来的理性愉悦。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199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立即赢得广泛好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和《人民日报》杂志发表书评肯定它。

周国林老师在《读书》中说,这部学术著作“既有从战略高度的整体论述,又有详实的案例分析,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和强烈的实证精神”。

吴老师在《文学遗产》中说:“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是一本有些真知灼见的书。读这样的书,的确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一种艺术享受感,一种思路清晰带来的理性快感’。”

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老师也在题为《读〈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的文章中,称赞《无奈的辉煌》对魏晋士人心态的分析“独到”。他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这么有趣、有价值、有见地的书了。”

傅老师在《名士风流以后》中说:“他的著作的发表,总让人觉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划了一条线,明确标注了研究层次提高。”

学术研究是一种“体力劳动”,需要呕心沥血写一本书。《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有了轰动效应后的一个晚上,宗强先生像往常一样,在街上守着他的书,突然痛得趴在桌子上起不来了。珍妮赶到大中路第十一宿舍,敲门通知多年的徒弟。我知道

宗强先生身体并不强壮。当他致力于研究和写作时,他经常熬夜,但每当他完成一本重要的书后感到宽慰时,他经常生病。

755-79000只是宗强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副产品。他的另一部断代文学思想史专著《走向成熟的思考——读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从动笔到完成用了10年时间。后一本书完成后,70岁的宗强老师积劳成疾,得了重症肌无力,无法吞咽水。

弟子们试图将宗强先生送到首都的北京医院。在学生和家人的陪伴下,他积极配合治疗,最终顶住了痛苦,迎来了令人惊喜的康复和安宁。

宗强老师不仅创造了顽强的生命奇迹,也在随后的八十多岁创造了那一代学者的学术进步奇迹。

分界线

宗强的学术研究始于他的后半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从50岁到70岁,后20年从70岁到90岁。前20年,他奠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学科发展方向,写出了一部传世之作。接下来的二十年,他依然雷厉风行,孜孜不倦,先后出版了三部专著:3354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三联书店,200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上下)(中华书局,2013)。两篇散文,3354 《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读文心雕龙手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两篇精选论文,3354 《明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万卷出版社,2010)和《因缘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等。70多岁了,仍有如此沉甸甸、硕果累累的成果,充分说明了宗强不懈的学术进步。

作为宗强先生对前20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反思和总结,21世纪初出版的《晚学集》强调了三点:一是追求真实的历史还原;第二,关注文人的心态气质和人格魅力;第三,回归文学本身的审美判断。

宗先生为这次“采访”定了一个长长的标题:“自强不息,易;顺其自然,但是很难。我向往,但我做不到。”他在采访中说——

“现在我七十二岁了,还能努力工作,带着自己的爱好朝着既定的目标没日没夜地工作。感觉自我提升达到了,但是顺其自然很难。什么是自然?对事物感到快乐,不为自己悲伤,对处境感到快乐,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完全平静的心态,不是那么容易的。”

由“自强不息”引申而来的“顺其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境界,体现在宗强最近二十年的一系列作品中。如果说早期的“《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罗宗强卷》 《因缘居存稿》”,偏重于用“纯文学”的概念来观察和衡量古代文学思想;那么后面的《罗宗强老师访谈录》,在坚持纯文学标准的同时,又能兼顾“杂文”的应用文体,把文学的审美与文章学相比较,谁实用。

宗强晚年著作《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有两篇关于刘勰杂文学观的文章,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和《明代文学思想史》。他认为:“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中,不仅有一种学术的文章观,而且在文学独立的过程中逐渐追求文学艺术特色。”刘勰的《读文心雕龙手记》文体论,除了区分体裁和体裁,更重要的是描写体貌和区分文体。后者与文学和文学思想的研究关系更为密切,也更为重要。

宗先生近2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它密切关注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自始至终,都是对文学起源的深刻思考。《释〈章表〉篇“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兼论刘勰的杂文学观念》他说——。

“什么是文学?是永恒的概念还是历史的概念?它是一个严格规范的概念还是一个弹性的概念?从其形式、创作动机、社会作用来看,有什么特点?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它的功能是一个概念吗?它的功能是舒适的还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它的功能和存在价值有没有受到影响?应该如何定位?它的社会作用从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权层面,社群层面,接受者层面,有区别吗?文学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文学批评的标准等。并且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宗强先生认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还有一个主观条件的问题。负责建立这一理论的人,至少要对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有深入的了解;对国内外文学理论的研究进展了如指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当前的社会文化状况和需求。而从事这三个领域研究的人,大部分都是独立于自己领域的,很少有精通的。一个新理论的建立,单靠技术操作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对创作者学术水平的综合要求.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能达到融会中西文化的学术境界,有扎实的国学基础,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同时,只有具备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厚的传统素养,才能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思想体系。

袁茵

回到南开后,宗先生一直住在校园里。他把自己晚年在西南村的住所叫做“噶玛”。因缘,即适应自己的情况,能承受就承受,顺其自然,类似于“顺其自然”的意思。他坦言:“从我个人的爱好,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我都很喜欢庄子。但是顺其自然很难,我做不到。问题是我倾向于对脸生气,爱恨分明,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从不拐弯抹角。依我的性情和习惯,是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的,只能向往。理想化的事情不容易做;但是认真细致的做事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

宗先生是个有气质的人,有诗人情怀和艺术才华,对真善美非常执着;它是美好和自由的象征,也是“顺其自然”的精神寄托。如果说,田行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后半生的学术研究中;那么“顺其自然”就是他精神生活的新入口,具有人生境界和学术境界的双重含义。“顺其自然”作为人生的境界,是万物随缘的精神自由,与庄子追求的快乐、平和、淡定是接近的。主要见于他晚年的诗画中,写意,戏谑。诗与画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天地,写诗画。晚年,宗先生学成后,常以书画自娱,喜画写意花鸟、山水画。他的《释“入兴贵闲”——兼论刘勰的杂文学观念(之二)》,用巧妙的笔法,画了风中的柳条和站在枝头的两只鸟。画的右上方镌刻着李商隐的诗句:“春梦里,雨常飘,日日灵风不满足旗。”再如山水画《文心雕龙》,用墨汁描绘出层层山峦,在迷蒙的图题上写下一首诗:“何处三寨,柴门将终日关。人迹罕至,无人问津晨昏。孤独的灯和绿色的卷轴,简言的上帝仍然存在。山外酒醉歌舞,利与财一个接一个跑。姚的康复让人心里空落落的。机视因,成败如颠盆。我会得到这份恩宠,万岁,纯洁。”玩转笔墨娱乐,写诗抒发情怀,付出一份

“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思想发展的敏锐感觉需要欣赏美的能力。一个作家、一个流派的创作,美在哪里,体现了什么新的审美趣味,是文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我们写的就不是文学思想史,而是一般思想史。如果省略一部优美的作品,分析一部不好看的作品,用逻辑的方式去解释,文学思想史的面貌就会被扭曲。”

宗强先生的美感贯穿于诗词书画之中。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研究者不能对审美对象漠不关心。因此,文学思想研究的重点应该从一般的理论批评转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转向对文学思想的识别和把握。这需要敏锐的美感,不像理论批判需要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归纳才能得出结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者如果不能感受文学创作的审美倾向,把握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就难以把握不同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主潮和总趋势。

作者是罗宗强的学生,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杰出教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055-79000(2020年6月1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古文论研究杂识》

为您推荐

嵇康杀身之祸(谁害死了嵇康)

嗨,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有道,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比较好的历史。在阮籍那一代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大师叫嵇康,他公元223年出生,虽然他活的时间不长,只活了30来岁,但是却留下了许多非常厉害的文学作品,他在社会上的名气非常的大,跟阮籍一样大,

2023-01-26 14:51

坑死嵇康谁最强?史上才华横溢的小人,最终死在自己的聪明里

嵇康的死因 嵇康,字叔夜,安徽宿县人,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精通音律,特别喜爱抚琴。关于他的音乐理论著名的有《琴赋》《声无哀乐论》,同样对于书法、绘画、和文学都有相当多的成就。嵇康为人旷达狂放,纵逸傲散。向叔还曾

2023-01-26 14:50

比较嵇康与阮籍的社会思想(嵇康阮籍提倡)

正始诗歌,是指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段时间的诗歌。建安诗歌的时代宣告结束,而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自魏明帝

2023-01-26 14:48

与山巨源绝交书名句(与山巨源绝交书原文及翻译)

导言《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中国古代书信中的名篇,我认为它的成名不是嵇康文章的语言与技法炉火纯青,而是它透露出嵇康与山涛之间的默契。同为竹林七贤,山涛怎么就会是世俗的代言呢?这是说不通的。一封绝交书,嵇康不辛辣,山涛不作声,只有一个原因:这封书

2023-01-26 14:48

他(不可复制[快穿)

编者按王羲之的曲水流觞,王子猷的雪夜访戴,谢太傅一家的《咏雪》词,嵇康的《广陵散》,王安丰夫妇的“卿卿我我”……《世说新语》中一幕一幕似曾相识的小剧场,也是原汁原味的魏晋士人生活群像。这里没有“背默男子天团”,此间的人们更擅长探索生命的活色

2023-01-26 14:45

散文:嵇康很自珍又似不自珍

近读有关嵇康的小说和散文,对他的遭遇深感同情;对他的行事却觉得似未尽然。 嵇康是三国魏人,品格高洁,才华横溢,他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成就,尤为人们赞颂。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后人收入古典文学名著之列,他的《广陵散》乐章虽然已成绝响,却一

2023-01-26 14:4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