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蜀地印记|任建时:舞阳大地“彭山人”的印记

更新时间:2023-01-06 13:56:59作者:51data

文/任建师

蜀地印记|任建时:舞阳大地“彭山人”的印记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古称武阳,“彭山人”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居住在武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古蜀开明王朝成为其中心地区,来自秦时置县。 它体验了四川移民史,是四川历史的见证人。 它拥有美丽的彭祖传说、神秘的汉崖墓、雄伟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众多历史古迹,是千古“陈情”之首李密的故乡,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茶市文字记载所在地,源远流长。

一.远古“彭山人”印记

彭山,以前叫武阳。 武阳开阜置县已有2300多年(公元前316年),考古发现,“彭山人”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居住在武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1953年,彭山江口镇远景村关刀山嘴红石厂开山采石时,发现9个石球(只回收2个,其余扔给石工的江中)。 研究结果表明,该石球是人工制作的圆形弹丸,是古人狩猎的工具,距今约10000年。

1973年在江口镇梅花村建设谷仓地带取土时,在豆芽沟南侧,挖出了一批石器。 有刀、斧、辊、尖形器等,大多被扔掉。 被收纳的肩斧和剥皮刀,经鉴定为旧石器晚期遗物,距今约8000年。

1982年底,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和县文管所人员,在江口寨子山发现石斧下半部和石箭龙。 1984年,在彭山城北的蔡家山,砖厂取土时取肩斧。 这两种石器的形状和年代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石器,距今约5000年。

由此可以推断,至少1000年前旧石器晚期的古武阳土地上,已经有“彭山人”居住、生活并延续。

到新石器时代,四川文化最重要的距今约4500-3700年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末叶文化,由三星堆一期文化和宝墩文化组成,宝墩文化遗址位于秦属武阳-北周(公元557年)分开的新津区。 生活在新津古城的“彭山人”们一定要走出古城,到武阳的河里、树林里去打渔、打猎、结果,期盼着自己种下的稻谷能抽穗结实。。

华夏中原文明进入商朝时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巴蜀大地经过蚕丛、柏灌(通“獾”)的早期蜀族来到鱼凯时代。 鱼凫,古蜀“三王二帝”中的第三王。 这个以渔猎为主的部落,逐水栖息在岷江及其支流上。 他的活动中心是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武阳的地域之上自然也留下了这一时期“彭山人”的印记—— 《南中八郡志》。 “犍为(今彭山(有鱼冴津数百步,一步) (今彭山( 《太平寰宇记》年:“鱼冴津,(彭山)县东北二里有彭女津。 ”《读史方舆纪要》年:“鱼冴山叫(彭山)县东北二里或鱼冴津也。 ”

而最有名的“彭山人”——彭祖,也据传在商朝末期来到武阳(彭山)。 据史载,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即“陆终氏的第三子,篯铿后称大彭氏,又称彭祖。 ”。 彭祖为尧所举,历夏商是大彭封(今徐州铜山区大彭镇)。 商王武丁的时候,存在了约800年的大彭国被毁灭了。 此后,简氏氏族的人们居住在四面八方。 其中一个可能迁往成都平原,在现在的彭山区一带建设彭国,成为蜀地古国之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开锣,与商纣王在牧野决战。 据《尚书牧誓》和《史记》记载,参加伐纣的有来自庸、蜀、羌族、胡子、微、卢、彭族、濮等国家和部落的军队。 其中的彭国,可能来自四川省的武阳(今彭山)或今彭州市。

从秦灭蜀之战也可以看出,开明氏蜀王可能是武阳彭国的后裔。 彭州市和彭山区应该是彭国的老巢。 所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率领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金牛道伐蜀时,蜀王在葭萌(今四川昭化一带)与秦军决战失败后,逃到武阳(今彭山),为秦军所杀。 他的太子率领残党又退入逢乡白鹿山(今彭州市西北)。 如果彭山、彭州不是开明的老巢,按常理,蜀王、蜀太子最后都要退居这两地。

周初,望帝杜宇部落兴起,由云南入蜀,代鱼。 古代蜀国从鱼冴前的神权政治进入官僚政治,礼乐文明逐渐取代神权文明。 杜宇定都位于今成都邛都区,并在今双流区牧马山一带建立陪都。 其王国疆域“以褒为前门,以熊耳、灵关为后户,以玉垒、峨眉为城郭,以江、潜、棉、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牧,南中为园苑”、“褒”今陕西秦岭汉中山区。 熊耳即熊耳山,位于今青神县境。 灵被困在雅安芦山一带。 古南中是杜宇王朝的属地,包括四川凉山州、宜宾和云南、贵州。 彭山成了杜宇蜀国的南疆。

到战国时,蜀国丛帝开明的邓灵治水有功,杜宇让位。 邓灵在公元前666年前后称帝,建立了开明王朝,成为新的蜀王。 “号曰开明”。 开明治蜀三百多年,以今天的乐山、邕都区、双流中兴镇等为都,迁往成都。 彭山成为开明王朝的中心地区,这在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

1985年彭山城区蔡家山墓出土蜀剑,时代为战国晚期。 1987年,洪雅县金釜乡向阳村墓出土蜀式铜戈和铜镜各一件。 时代不晚于战国中期。 这些都表明,在开放的蜀国时期,今眉山境内的岷江、青衣江边,分布着古代武阳人的集邑。

另外,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的古商道与商周时期相通,因为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木板造船了。 20世纪80年代在彭山区江淯乡茯苓村发现战国时期的船棺墓,表明当时已开始造船木,一批次蜀地生产的蜀布、蜀枸杞酱、邛竹杖等,除陆路出口外,还有武阳(今彭山区)

1942年,“中央研究院”吴金鼎先生在今彭山区江口镇一带挖掘古墓。 那座古墓是战国时期最古老的,遗物中更有铜镜,图案与安徽寿县出土的楚器装饰完全相同,应为楚国所制,无庸置疑。 “当时淮水流域是长江水路的航班,西与巴蜀相通,也想见男性。 ”当时,武阳(彭山)境内的岷江上,舟楫往来,商运繁忙,可想而知。

土地可能是水陆的要冲,明代武阳境内可能出现了第一个城镇——武阳。 “武阳,战国蜀邑,后属秦。 ”。 《读史方舆纪要》也是“传入武阳城、彭山县东十里、蜀故城。 ”。 周慎霹雳王五年秋(公元前316 )“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被葭萌拒绝,战败。 王遯逃跑前往武阳,残害秦军。 开明先生随后去世了。 冬十月,在蜀平”秦蜀王的败亡地(今彭山武阳镇)安置武阳县,是眉山市辖区县中成立地方政府最早的县。

【注】

《彭山县志》 (巴蜀书社,1991年)第559页。

宝墩文化)指以新津宝墩古城址为首,由都江堰曼城古城址、温江鱼冴村古城址、郫县古城村古城址、崇州双河古城址和紫竹村古城址、大邑盐店古城址和高山古城址等几个古城遗址组成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遗址。

科学家在距今4500-4300年前的都江堰曼城遗址发现有水稻硅酸体的存在,认为当时成都平原出现了稻作农业。 (段渝《四川通史(重修)》卷一,第195页)。

《史记三家注五帝本纪第一》、《史记三家注楚世家》。

《华阳国志蜀志》卷三。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

(《四川通史(重修)》卷一,第152-153页。

沈庆生《千年回首话四川》 (巴蜀书社,2000年)第8-9页。

唐长寿《川南蜀人墓葬和蜀国南疆》(《四川文物》1995年第4期)。

乃强《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文史杂志》1987年第1、2期)。

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14页。

关于武阳县的名字,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武阳县以位于武水之阳为名”。 武水是指赤水(黄龙溪)即今府河。 但古以水北为阳,武阳城在府河以西,不在府河以北,故称取信难。 第二种说法是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观点。 他说:“武阳本作武扬。 周、秦、汉之间,扬、阳字相通。 记录地名的人,喜欢使用阳字。 但此县武山北,武水南,不符合“山南曰阳”和“水北曰阳”之例,故知本武扬之义。 王莽之所以改名为“戢成”,也是因为“戢成”载有“偃武修文”和“戢干戈”。 ”举县名武扬既符合“立功战兵、止戈为武”的意思,也符合“山南为阳”的惯例,因为县城位于牧马山南麓。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华阳国志蜀志》卷3。 开明王朝灭亡后,余部退守川西、川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反秦斗争。 蜀王子安阳王率部兵员3万人经云南、广西进入交趾(今越南地区),建立王国,称雄100多年。 公元前180年左右被秦将赵佗(越南王)毁灭。 (沈庆生《千年回首话四川》 (巴蜀书社,2000年)第9-10页。 )

二.与古代相近的彭山人的印迹

四川是移民大省,四川历史是移民史。 历史上大规模移民进入四川,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湖广填四川”。 战国灭蜀后,从大规模秦移民入蜀到晚清初年湖广填四川,多次发生对四川人口、经济、文化影响巨大的大规模移民。

彭山人的印迹与整个巴蜀同属节奏、命运共系,有关彭山的史料较少,因此,笔者必须置于大四川移民和人口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清楚。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来,秦、西汉、东汉各代政府因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纷纷迁居巴蜀,巴蜀人口约在秦灭蜀前100万左右(前360年),到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351.4万其间,秦灭蜀时战争死亡,原土著大量逃亡,移民大量涌入,秦汉有史可智的有“秦惠王……张若为蜀国守,戎伯尚强,秦民万家(实)”。 这是文献中出现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 到秦始皇的时候,组织过很多次大规模的移民。 如: 《蜀志》曰:“临邑县…有郗民,秦始皇迁居郡实之。”

秦国除了移民外,还有移民。 秦自惠王始有罪犯蜀政策,据《汉书高帝纪》注,淳曰:“秦法,罪迁蜀汉。” 如嫂毘之乱平,“其(嫂毘之(舍人,轻者为鬼之薪,夺爵移蜀四千余家)”、吕不韦一族也被分配入蜀。

三是让俘虏移民。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然秦惠王,始皇帝定国,辄迁其豪杰蜀。” 秦灭赵时,赵王迁置房陵,蔺相如子孙迁赵灭后蜀,秦灭楚,楚宗室也迁蜀。 “蜀卓之先,赵人也”中的卓氏,指汉代著名的临潼富豪卓文君家族,“富埒卓氏”中的“程郑”也有“山东”(杨雄《蜀都赋》亦云“秦汉之迁,原在山东”)。 蜀国移居外地一直持续到汉朝。 如西汉初期,全国大饥荒,“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卖子,吃蜀汉”。

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蜀郡——成都平原,许多人成了新武阳人。 他们与原土著居民一起,在蜀地经过300多年无大战乱的繁衍和经营发展,到汉元始二年(二年),先后在四川五郡(蜀郡、巴郡、广汉郡、犍为郡、越嶺郡)有76.5万户,人口超过351.4万人。 武阳所在的蜀郡超过26.83万户,人口124.6万人以上。

武阳时隶属蜀郡,属成都平原中心地带,人口不少,经济必然兴盛,一般富裕阶层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只满足基本饮食的生存水平。 否则,为什么当时属于高消费享乐水平的武阳茶市呢? 西汉王赞《僮约》中“脍鱼炮鳖,茶煲”、“牵狗卖鹅,武阳买茶”的合同或许就能成立。 因此,武阳(彭山)在我国也留下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饮茶、茶、茶具、茶市的记载。

汉时的武阳城继续扩大,成为繁华街。 这除了“武阳茶市”的证据外,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武阳城的扩张,以及太初四年(前101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惟缘武阳盐渍化深,人物渐盛,为其营建而归蜀郡耳”的文献记载 任安改建后的武阳有多少? 《后汉书•郡国志》云:《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方圆一千三百丈》汉代一尺约23厘米,一千三百丈约3000米。 古代的城堡往往沿着周围做成正方形。 那么,拥有3000米城墙的城堡,面积约0.56平方公里,已是一座能容纳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武阳改名戢成。 建武十二年( 36年),东汉光武帝回到武阳县。

王莽乱政,征伐大乱天下,导江卒正公孙割据四川称帝,武阳人费李、赵松,忠于汉室,退隐隐居,不合作。 虽然不是彭山人,但在彭山有影响力很大的东汉将军岑鹏。 岑彭将军在讨伐公孙述时战死于武阳,故称其战死地为“彭亡山”,武阳定名彭山。 这个说法虽然有争议,但影响非常广泛,岑彭将军可以说是“彭山”的荣誉市民吧。

由于两汉之交,灾害频繁发生,截至东汉初,全国户籍只有西汉末年的20%-30%。 但是,据公孙介绍,四川经历了“陈家”割据政权的小动乱,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乱。 因此,据《华阳国志》记载,虽然“国富民殷,户百余万”有些夸张,但——距离汉元始二年的76.5万户只有20多年,在没有大移民的情况下无法迅速发展,但人口却在增长到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四川五郡户数达到117.55万人,人口超过469.9万人。

武阳(彭山)得益于川内受两汉灾荒影响较小,东汉初进入全国稳定发展的大环境,文化、经济达到历史小峰。 这可以从如今江口汉崖墓的宏伟规模和丰富形态中得到印证。 (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武阳县……特何姓,七杨,五李,诸姓十二也。” 武阳豪俊之士大量涌现。 刚直为民的张皓、张纲父子、政声远播的杨焕、杨淮祖孙、相夫善教不皱眉的阳姬、忠正不媚的赵敦、恭谦有礼的杨莽、学礼深厚的杜抚等武阳豪俊群星闪耀,载入武阳人物史册的数量之多。

【图】以上人口数据依据李世平《四川人口史》核试验。

【注】

《华阳国志•蜀志》卷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其舍人,轻者为鬼之薪。 然后夺取子爵,搬到蜀国四千多家,家房陵。 ”但后来让他们回归“十一年…秋天,复媾舍人迁蜀者”。

《史记•吕不韦传》 :“君(吕不韦)”如何亲秦? 称仲之父。 与家人的迁移地蜀! ”

《淮南子•泰族》。

《蜀典》卷12。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七。

《史记•货殖列传》。

) 《汉书•食货志》。

据《四川人口史》李世平考证,这一期四川省人口渗漏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户籍比为1:4.6,按全国平均1:4.9计算,人口数在131.4万人以上。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王莽改蜀郡为导江,改郡守为卒正。

《后汉书•独行列传》 :“(渡船)漆厉,阳)”狂避之,退西藏山薮十余年。 (公孙)述破后,仕于合浦太守。 《华阳国志•蜀志》 :“(赵松)知数资问费李,及其避世、密探,终不露之。 说平,举茂才,为上党太守。 ”

李世平《四川人口史》页。

长江口崖墓以长江口梅花村为中心,辐射面积达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5003座,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时代,以东汉崖墓为大宗。 包括船型室墓、竖井卧式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花板墓、异型墓、单复室多室墓6种形式。 墓室“见死不救”而建,高大宽敞,雕塑精美,文物众多,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生活。

张皓、张纲事迹见《后汉书•张晧传》 《后汉书•张纲传》和《华阳国志•蜀志》,杨焕、杨淮、阳姬、杨莽、赵敦事迹见《华阳国志•蜀志》,杜抚事迹见《后汉书•杜抚传》。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四川省和全国一样,战乱频发,导致人口锐减。 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川地区人口约351.4万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四川地区人口达469.9万人。 从东汉到东晋时期,群雄割据、中原战乱、大量人口死于战乱、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流民和官僚纷纷避免了乱入。

刘璋在益州牧时,《南阳、三辅人入益州数万家》,被益州牧刘晏编纂为《东川兵》,成为刘晏割据四川的基本兵力。 但战乱频发,人口损失严重,原居住人口所剩无几。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焇投降刘备时,巴蜀地区人口也只有80多万。

刘备、诸葛亮率军入蜀,荆楚移民蜀国十多万人。 之后,还有建兴六年( 228年)那样的小规模移民活动。 “明跃还西县千余家及维(姜维)等。 ”延熙十年( 247年),“凉州胡王白文虎,治无戴等率众降,住卫将军姜维逆安抚之繁县。 ”延熙十七年( 254年),“维”姜维超越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入蜀,与绵竹繁居。 ”() )

魏景元4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时,四川地区人口28万户,约108.4万人。 为防止巴蜀地区动乱,先东迁后主刘禅,曹魏元帝咸熙元年( 264年),又将原蜀汉大臣宗予、廖化、诸葛显等3万余家迁往河东和关中,“募蜀人能内迁者,赐庙二年,复二十岁”

但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即便蜀汉相对魏、吴人才较少,但仅武阳就有张翼、杨洪、杨戏等名将名臣青史留名。

【附图说明】以上人口均按照李世平《四川人口史》,不包括汉中郡(后属陕西)、牯牯郡(后属贵州)、益州郡(后属云南)后核学校。

【注】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支付订单《英雄记》。

(《三国志姜维传》 )。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 )。

《三国志蜀后主传》裴松之注。 另外,王育民先生考述,三国时期人口流失现象严重,旧家豪族荫的户籍、屯田生产者、“家兵”、“吏家”家族、辖区少数民族等多不在统计之列,三国晚期全国人口3798.6万人,晋统一时,太康元年( 280年) 第149-152页(据估计,蜀汉灭亡时人口可能为200-300万)。

《中国人口发展史》卷八。

《华阳国志•大同志》卷四。

家庭数据《三国志•魏书陈留王记》 (现属陕西省的汉中郡和现属贵州省的牯爷郡除外),人口参刘禅《晋书•地理志》户籍比按1:3.9折算。

张翼、杨洪、杨戏事迹详见晋陈寿《士民簿》。

到了南北朝时代,中国历史是一个混沌黑暗的时代,四川尤其遭殃,主要表现在导致四川人口、质量、经济、文化全面倒退的两次不当移民。

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秦雍二州连年大旱,晋惠帝元康八年( 298年),经秦雍二州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羌毓“流民”,共十余万人经汉中、剑阁蜀国这些“流民”主要散居在益州的广汉(治今广汉)、蜀)治今成都(犍为)、治今彭山(治今彭山)等三郡。

301年,气族领袖李特带领流民闹事,四处攻陷。 “蜀民为劫”、蜀地土著(秦汉中原人)逃往云南、湖北、湖南。 其中逃到湖北荆州的有10多万户。 逃跑的主要是蜀郡、犍为郡人,仅次于梁州的梓潼、巴西、广汉(治今射洪)、新都)治今广汉),据《三国志》记载,上述六郡总户数距李特事先11.18万户,未逃跑的蜀人约1万户故“满城空,野无烟火”、“歼灭生民,近荒系,桑梓之域,广袤长野也”。 306年,儿子李雄在成都建立了大成王朝。

蜀原住民逃之夭夭后,剩下的主要是秦雍六郡氐羌流民,“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五胡十六国时,成汉王朝在李寿、李势时期,从牯爷(今贵州东南及云南部分)等地迁移大批官吏入蜀。 据统计,成汉时入蜀的官僚有10多万户,50多万人。

西晋时期设立的15个郡除新都一郡外,其余14个郡都有官僚。 这些官僚、史书记为“獠人”,剽窃自然,不熟悉百姓,“依岩依林行险,踏平地,性无知,几乎与禽兽一样,在诸夷之中道义上难以入怀”,文明程度极高”

蜀国先是遭六郡氐羌流民抢劫,后被僚人移民占领。 公元六十年,蜀国原住民死里逃生,十人十色。 再加上每年都持续饥饿,国内不景气。 当时益州郡和武阳所在的犍为郡是官家的主要分布区,故迁都南齐建武二年( 495年犍为郡治由武阳(今彭山)至优道(今宜宾) )。

为了巩固和加强对官僚的统制,建武三年( 496年(南齐政权将今东坡区从武阳县分为另一个齐通左郡)。 政局的长期动乱引起武阳建设沿革的连续动乱,直到南朝梁武帝天鉴四年( 505年),分武阳县设立灵石县(约今彭山区、新津区)。 梁武帝大同十年( 544年)将灵石县改为犍为县(一说江阳县)。 到西魏废帝元钦二年( 553年),撤犍为县设隆山县,县治地从岷江东岸迁到岷江西岸(今彭山区凤鸣街道)。

乱不掩饰忠孝义,武阳在晋朝以忠义节烈的杨邠、杨稷、广汉太守张征闻名,果然西晋之初,武阳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孝子李密诞生,《晋书•地理志》情事长存,武阳(彭山)天下第一孝

【注】

《陈情表》卷8 《华阳国志》。

李敬洵《大同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卷三,第3页。

郭允列《四川通史(重修)》卷四。

李敬洵《蜀鉴》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卷三,第15页。

《四川通史(重修)》卷八十五。

任乃强《资治通鉴晋纪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十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梁朝李膺《序志》 :“寿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迁邻郡户三千多实成都; 又将官僚从牝爻引入蜀境”。

( ( ) ),史书写作“獠”,《盖南蛮之别种》( 《益州记》卷九十五-79000 ),是我国古代广泛分布于贵州、云南地区的大族,史书有《诸獠》、《群獠》

常璩( q) 《北史》 ) ) (李寿)从牂牂引獠入蜀境,象山)今小相岭)以北为獠居。 蜀国无獠,以至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彭山(,至梓潼,布谷,有十多万户人家)。 之后,官僚们被山包围着,和土人参住在一起。 ”

《列传第八十三•獠传》。

武帝大同十年( 544 ),将荒废的犍为郡改为戎州(治今宜宾)。 公元前135年创建的犍为县至此撤销,公元前316年创建的武阳县也应在此时正式撤销。 同时在今彭山区武阳镇设立江州,领江阳、怀仁、席三郡,改灵石县为犍为县(非今乐山之犍为县),隶属江阳郡。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 563 ),在今乐山市犍为县大鹿山设立新的武阳县。 但这个武阳县是今乐山犍为县的前身,与原来的武阳县和今天的彭山区没有任何关系。

邠、杨秣、张征、李密事迹详见《华阳国志》卷十一《北史•獠传》,李密事迹详见《华阳国志》。

直到隋朝再次统一盛唐,中国才进入稳定繁荣的高峰,四川地区从梁天鉴元年的28万户增加到隋大业五年( 609年)的49.28万户,约245.7万人。 唐天宝十三年( 754年) (至今已增加到491.8万人。

彭山(唐玄宗先天元年,避讳玄宗李隆基,隆山改名彭山,后不改名彭山)也进入安居稳定阶段,虽然没有史料的直接记载,但可以从彭山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文人旅游题诗和文物遗迹中发现。 如唐薛能《后贤志》、《晋书•李密传》存诗); 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遗址,台前石壁原有李白留题和晚唐诗人杜光庭题诗,台后崖有唐代摩崖造像31架,共1104尊。 当时的彭山,要有安稳富饶的环境,文人雅士才能来此参观标题,来不及雕石像。

唐末五代,中原和西北战乱仍在继续,但四川相对稳定,许多北方人移居四川。

这一过渡过程,从“安史之乱”到唐玄宗入蜀、黄巢事件发生、北京沦陷,唐西宗再次避乱入蜀,逗留三年达到高潮,大批官吏、文人、士族入蜀是此次移民的重要特色。 四川省受全国战乱的影响,原籍人口资料不完整,无法推测移民规模,但对四川省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巴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成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代,不仅是当时的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的最大中心。 五代十国前后蜀战乱少,“唐衣冠族避蜀多乱,蜀主(前蜀王建)以礼修故,典章文物有唐遗风。 ”)

由于士大夫、文人、豪族大量入蜀,再加上两蜀割据时期,蜀国相对稳定,物资充裕,推动了四川经济特别是文化的巨大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两个,一个是南唐统治区,一个是前后蜀统治的四川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北方士族和文化人的迁入有关。

彭山后蜀的画家程承辩等蜀中很有名。

【注】

以上户籍数据李世平《平盖观》核推算。

《象耳山》 (巴蜀书社,1991年)第686页。

《四川人口史》 (巴蜀书社,1991年)第574页。 据《彭山县志》记载,李白曾在此读过书,《彭山县志》年《铁杵磨针》之典就出自此。 李白说:“夜来月下睡醒,花影闪烁,人衣袖满满,起起疑心,把自己浸在冰壶里。 ”。 杜光庭的标题诗是“山上还有读书台,风清气爽,盛开着岚的画。 华月冰壶还在。 青莲居士什么时候来? ”。 ( 《蜀中名胜记》 )

四川文化在前后蜀的鼎盛时期之一,是西蜀花间词风的兴盛,入蜀者如韦庄、毛文锡、牛峰、张泌、牛希济、毛熙震等人,先后领导蜀地欧阳炯、尹丽、阎选、李煜子、花蕊夫人等群英二是成都绘画艺术。 唐代以前,巴蜀的本土绘画并不发达。 唐初,名画家薛稷入蜀为彭山令,蜀中有许多画。 一代画圣吴道子曾两次入蜀,从安史之乱到唐玄宗入蜀,前后蜀时期,长安和江南地区有许多著名画家都曾在蜀居住。 现考据知者为卢楞伽、韦偃、王宰、赵公佑、范琼、陈皓、彭坚、辛澄。宋初李畋《四川通志》云:盖益都名画,富视他郡。 唐二帝播越与诸侯作镇之秋,是时画艺之杰,游来游去,故无一不是其标格典范。 成都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全国的绘画艺术中心。

司马光《舆地•碑目》卷二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人物事迹详见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序》。

到两宋时期,四川进入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到北宋崇宁元年( 1102年),四川人口增加到后蜀灭亡时的约267万人(包括陕、甘少数地方因没有资料而无法清除).5万人)

由于金兵南侵南宋,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大多流入四川。 (文献记载不准确)、四川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再加上蒙宋战前嘉定十六年( 1223年),四川人口在嘉定时期利州路的汉中、天水因战乱而人口锐减,但川内人口只有239.69万户,1000万人以上,提供了南宋的1/3

如果说崇宁元年( 1102年)到嘉定十六年( 1223年),全川人口增长了一倍以上,那么彭山所在的眉州通义郡地处成都平原,是传统的高移民区和人口密度区,从崇宁元年的19.2万人到嘉定十六年,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是保守和保存的

北宋——蒙宋战争前四川不受中国北方异族入侵的影响,保持着长期的稳定,经济文化进入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最繁荣的时期,以三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大师应运而生。 紧邻三苏的彭山也是人才辈出,有义士唐重、杨文仲、直士吕陶、画家孙知微和才士李从周等名著史录。

【注】

两宋人口数据依据李世平《资治通鉴》、吴松弟《益州名画录》(《四川人口史》2001第4期)和贾大全《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卷四。 都是为了排除今川渝以外地区的核学校数量。 其中,对于宋末四川人口,吴松弟认为绍兴三十二年和嘉定十六年的家庭,人口数据可靠,李世平否认绍兴三十二年四川394.92万人核可1153.1万人,认为嘉定十六年614.1万人的人口数量比户数更合理贾大泉《中国史研究》对战前四川的人口数量同意吴松弟,采用嘉定16年四川省259万户(李世平将利州路、夔州路中不属于四川府州郡的户数减少为239万户)和1000万以上的人口数量,李世平的669万户

唐重,事迹见《四川通史(重修)》。 杨文仲,事迹详见《四川通史(重修)》。 吕梁,事迹详见《宋史唐重传》。

孙知微,五代后蜀——宋初人,因其名迹在宋,入宋。 事迹见明曹学佗《宋史杨文仲传》,刘锡纯《宋史吕陶传》卷八。

见李从周,《蜀中画苑》。 生卒年不详,字肩吾( 《重修彭山县志•通纪篇》作字子我,号滨州)。 参见博疆志书名的学世。 为魏文靖公门人。 会写书、取隶合六书者,生字通达世。 有《魏了翁集》、《书史会要》的传世。

蒙宋的长期战争导致了四川省的人口损失。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1282年)元军完全平定四川三年后,四川只有十二万户,约六十万人。 到元二十七年( 1290年),四川四通共有10.07万户,人口持续减少。

彭山作为重灾区尤其遭殃,吴昌系《书史会要》说:“到冬天(嘉熙三年,1239年),灾祸非常悲惨。 成都火烧眉州,蹂躏邛、蜀、彭、汉、简、池、永康,西州人十丧七八矣。 即使覆盖在荒郊绝岛之间,也没有无法点燃燎原的毒药。 ”虞集《鹤山集》 :“被蜀连兵,蜀民遭殃,死伤不断,没有留下千百万人和一二人。 ”

北宋崇宁元年( 1102年),眉州通义郡(辖今东坡区、彭山区、丹棱县、青神县)已有户数约7.28万,户数约19.2万,据上述推算,至南宋嘉定16年) 1223年,眉州至少咸淳三年( 1267年)刘元礼修复眉州城时表示:“眉州荒废已久。 ”最终,原来都无法恢复往日的生命力,彭山不例外。

截至元末,四川人口也只有70-80万。 元末农民反元战争爆发,原本四川兵力派兵出川镇压和青巾军李喜喜入蜀攻陷以成都为中心的“几十城”,大肆杀戮,川西北“各郡臣民受蓝军欺压,百无一二”、全川人口锐减至30-40万。 很难想象毗邻成都的彭山会变成什么样。 到了明夏执政时期,随明玉珍入蜀的军人、家属以及后来引进的移民共有50万人,主要是湖北人,加上约30万人的四川原土,人口恢复到约80万。

明洪武四年( 1371年)明军平蜀灭大夏国,起初川人顽抗,被明军屠杀,大多荒废。 洪武五年( 1372年)四川人口只有84000多户。 洪武九年( 1376年),眉州因人口稀少降为眉县,次年五月彭山并入眉县,嘉定州(今乐山市)。 洪武十三年( 1380年),眉县再次升格为州,十一月重新定位彭山县。 复县后的彭山到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为止,只有不到600户。

由于四川省人烟稀少,经济疲软,从明洪武10年( 1372年)开始向四川省进行政府性大移民。 明移民分为军籍移民和民籍移民,军籍移民较大的如洪武二十一年十月( 1388年),将陕西西安卫所的官军15220人迁移到四川泸州、赤水(今四川叙永县南)等地,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前往建昌、苏州二军民指挥使司及会川军军到洪武后期,移居四川的民籍移民约有80万人,移民多来自湖北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包括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历史上有“入蜀”之称(或称“诏书入蜀”)。

这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政府组织“湖广填四川”。 明大才子四川新都杨慎的祖籍,即明初湖广填四川来到新都。 到洪武二十四年( 1381年),不到20年,四川人口从8.4万户激增到23.29万户) 156.8万人,移民效应显著。

【注】

《论救蜀四事疏》。

吴松弟《道园学古录眉州史氏程夫人墓志铭》(《元史•世祖本纪》2001第4期)。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

陈世松,李应发《中国史研究》卷5,257页。

杨学可《宋史•地理志》引方孝孺词。

曹树基《四川通史(重修)》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卷五,第152页。

陈世松、李应发《明氏实录》卷5,第271页。

) 《中国移民史》卷七十二:“(洪武五年(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其伪夏故宫占庄户者一万三千余户。 ”李世平《四川通史(重修)》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的夏明玉珍官吏官兵人数推算,洪武四年( 1371年(明平蜀时四川约有10-15万户)。

(《四川人口史》 (巴蜀书社,1991年)卷7。

刘锡纯《罪惟录》卷一。

洪武10年,将原156个县撤销为98个县。 曹树基说:“四川省撤并县大多在洪武10年,恢复大多在洪武13年。”他推测:“只有洪武10年以后才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移民。” (曹树基《彭山县志》卷五,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

陈世松,李应发《重修彭山县志•食货篇》卷5,第274页。

《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重要年表》。

《四川通史(重修)》卷七十二。 另据《中国移民史》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四川有215719户,1466778人。

明末清初,四川又发生了长达30多年的战乱,蜀地再次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首先,土司的崇明叛乱,兵锋所向披炭。 成都“围剿百日,大肆掠夺,沃野之地,已埋没于荒烟草之中”。 此后,张献忠五度下河被宰杀,惨不忍睹。 张献忠部退出的同时,清军重新入河,清军、残党明军和抗清武装的战火还没有完全熄灭,吴三桂的“三藩起义”进入四川,康熙二十年( 1680年)以后,巴蜀的战火基本上没有了。 天府之国成了“丁口淡晨星”的荒地。 明万历六年( 1578年) (四川人口约500万。 到清顺治18年( 1661年),在四川的人只有16096支(户),约8万人。

彭山地处川西,“张献忠从东北下河宰割,民无孑遗,到成都不久就败亡。 所以西、南两条路要多保护。 ”然而,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赴川赴任,川东的“坐舟待日,人声鼎沸”,川北往往“行数十里,不派无烟”的情况稍有好转。 然后,“当兵后,因年事已高而挨饿,瘟疫频发”。 即便是“天府之国,水旱从人”的成都平原,也“百折不挠”、“乡下佬希落廓”。 从彭山“江口沉银”6万多件出水文物来看,最多的是民间文物,这证明了张献忠“屠夫”的形象。

于是,从顺治、康熙年间开始,清王朝一直实行鼓励南北各省人民入川开垦的政策。 于是,第二次出现了以湖广(湖南、湖北)为中心的“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 )最长的最大移民,四川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换血。

经过一百多年的大移民,四川省人口从顺治十八年( 1661年)的八万多人增加到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的306.8万。 嘉庆年间重新开放,从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到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短短三十年间,四川人口从948.9万激增到2566.5万,此后进入自然高成长期。

清初,彭山只有丁1920户,按丁5人计算,还不到约10000人。 随着战乱,人口持续或死或逃,康熙元年( 1662年)彭山再次并入眉县,仅编一甲一百多户。 雍正六年( 1728年)随着移民大量迁入,重设彭山县,设忠义、武阳、灵石、汉安四乡,辖十四里。 截至雍正九年( 1731年),彭山全县人口1573户。 到干隆二十一年( 1756年),审编户籍增加到二十二里,之后改为四乡三十五甲约三千五百户。 干隆六十年( 1795年)达到11386户43194人。

随着嘉庆年移民政策的重新放开,到嘉庆十七年( 1812年),彭山人口达到22936户126327人。 也是距离彭山最近的移民潮,彭山人口在17年间从43194人激增到126327人。

彭山在这里以湖北等省迁入者居多,其次是粤、赣、陕、闽、苏、湘。 据不完全统计,彭山有姓245个,土著人少,客家人多,只有居住在正义小镇北山的舒氏是元代移民。 家住牧马山的陈氏、周林盘的周氏、汪家山的徐氏是明代移民,其他多为清雍正、乾隆年间迁居定居的移民。 后附录中彭山当时在籍的部分族氏记录,可以窥见其家族的起源。 直到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彭山辖四乡四十八保,约四万八千户,确切人数不详。

在血腥的年代,彭山人绝不仅仅是宰杀的羔羊,而是义士挺身而出。 据县志载,张献忠入蜀时,“虞文海、刚直好义、献上贼余党蹂躏武阳,文海援粮而聚集众,御大水河。 ”“周显通进贡贼乱蜀,贼党艾能奇西乱时,显通年事已高,为帅乡人子弟御之,艾三战皆北。 ”

咸丰庚申之乱,太平天国兴起,彭山也受到战乱的影响。 县志保乡御乱的名人中,万光谱、秦崇、刘乐勋、李从先、刘作桢、徐征益、李嗣焘、盛嘉谟、陈世春、冯金炳、李玉璋,战死彭山人忠刚义烈一斑。

【注】

清康熙《明太祖实录》卷三五。

(《明史•地理志》 )蜀国自汉唐以来长牙,烟花相望。 明末兵燹后,丁口薄如晨星。

李世平《成都府志》核试验:据《四川通志》万历六年( 1578年),四川省310.2万人口统计数字,与历代承平时期四川省人口常住全国10%左右相比,不到一半,500万人以上是合理的另据《四川人口史》记载,张献忠屠杀蜀人是“六万奇葩”,显然不可信。 《明史•地理志》年全国当时只有6000万人,被怀疑是“六百万”的错误,当时四川省也有可能有600万人口。

《明史》卷19。 《明史•地理志》卷六,第82页。 另外,据李世平《清朝文献通考》介绍,顺治18年四川省人口估计为50万人左右,考虑到顺治年间耕地只有118.8万亩,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养活50万人,因此这里不予信任。

周问: 《四川通史(重修)》卷一,《四川人口史》。

康熙《蜀海丛谈》卷三十五、《田赋》。

康熙《四川总志》卷三十六《筹边》。

余乐《四川总志》。

清平定四川时,顺治终于开始移民。 顺治于14年( 1657年)颁布了《艺文•碑记》,雍正五年( 1727年)政府正式停止了鼓励性移民,造成了约155万移民。 干隆、嘉庆期间再次获释,干隆四十一年(到1776年),四川共接收移民(包括后裔) 623万人。 其中,湖南移民约158万人,湖北移民约150万人,“湖广”移民约38万人,广东移民约144万人,江西移民约83万人,福建移民约20万人,其余为贵州、陕西和其他地区( 《蜀都行》《重要年表》)

《劝垦则例》卷19。 嘉庆年间人口激增,除了移民的机械性增长外,据李世平《中国移民史》试验,福建省广东省移民将高产农作物红苕引进四川省,从根本上改变了四川省深丘陵地区和山区的人口培养能力,人口增长最大的是这些地区

刘锡纯《清朝文献通考》卷三。

《四川人口史》 (巴蜀书社,1991年)第6页。

《重修彭山县志•食货篇》 (巴蜀书社,1991年)第39页。

《彭山县志》记载嘉庆十六年彭山人口154391人,虽然不明依据,但这里采用清嘉庆《彭山县志》 (卷六十五)的126327人。

《彭山县志》 (巴蜀书社,1991年)第611页。

[21]刘锡纯《四川通志》卷七。

三.近代彭山人印迹

咸丰、同治年间彭山受战乱影响,人口和户籍变动较大,但其他时期人口、户籍基本稳定,仍可看出许多户籍的基本渊源。

到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彭山辖四乡四十八保,约四万八千户。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彭山人口为162717人。 抗战初期,彭山应该受到人口流亡和征兵的影响,到1941年人口减少到147214人。 此后,直到内战爆发,川西受战争影响较小,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到1949年底彭山人口增加到170506人。

晚清、民国时期,经历过无数血风、多次清洗人口的彭山人,为了救国救民、反抗外侮,涌现出了大批仁人志士。 张治祥、周翔、郑孝鸿、刘伯华、李秉中、陈希虞、卢乐三、张洁之、刘锡纯、徐嘉扬、郭祝三。 他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展现了彭山人应有的风采。

在巴蜀的历史长河中,彭山是岷江的小潜流,这潜流随着岷江的涨水而落下,把印记深深地浸在武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注】

《彭山县志》、《重修彭山县志•列传篇》、1939年出版。

李廷良《四川省各市县二十六年度保甲户口统计表》,四川省民政厅,1942年印。

《四川省概况》 (巴蜀书社,1991年)第39-40页。

《四川省三十年度编查保甲户口纪要》 (巴蜀书社,1991年)第647-662页。

附录:刘锡纯《彭山县志》清代移居彭山的在籍族氏

居民剧烈移动,老居民做出了荒诞的改变。 光绪六年,捐营积谷,据当年仓库征收名单显示,彭山有一百四十八姓,张大,李次之,刘次之。 现在民国九年的册子,与光绪六年的户籍册子相差无几,但练、魁、代、祖诸先生不见了。

张氏——分七族:一乐山籍、一眉籍,均为楚籍。 乐山籍人,前世从乐山迁县,眉籍在治(治域)南居住,其馀五族仍为楚籍。 但其祖先各不相同,住牧马山的和住洪山寺的是一家,住果园的和住谢市的是一家,住沟长地的,住西故镇的又是一家。 故县属张氏,宗祠十座,盖皆异祖。

李氏——五族秦籍、粤籍、三楚籍。 秦籍者住城厢,楚籍者治北谭林,住宝象寺,住李山琦,三族之首都是不同的祖先。 粤籍者,居连油房。

刘先生分——人,粤籍为大、次楚籍、次赣籍、次苏籍、次闽籍。 粤籍分三部,曲房、筲箕塘、青龙场诸刘为。 楚籍分为两部分,城内、江鱼堤诸刘为。 赣、苏籍都住牧马山,闽籍住双江口。 赣、苏、闽籍无与伦比,但滇籍、粤籍人口众多,部落也很分散。

陈氏——六族。 住牧马山莲花水库、陈家水库、双回旋子者均为滇籍。 而住在牧马山的,明天就来了,如今已有十余世。 住在陈家坝的人是粤籍,几族都是不同的祖先。 另外,一族以治南为闽籍,一族以城西北蔡家山为豫籍。

杨某——洪雅籍,分城西、冯口、牧马山三地居住。 这一族互不来往,离开了年龄,失去了多次流传的东西。 还有一家人来自眉来眼去,为了取得国籍,住在城市里。

洪雅籍)因彭山新迁者,原籍不考。 在省内移动来的,没有原籍记录的,往往没有原籍考试。 之后就没有多余的订单了。 )

郭氏。 首先,洪雅来者居牧马山和治南,山西来者居正义场以东,江西来者居青市和双江口。 又一族,楚籍,居城。

朱氏——籍为城东,楚籍为城南北及新民场、青龙场。

王氏——五族,两楚籍,两秦籍,一洪雅籍,楚籍者居白衣庵,秦籍者居城东及城北,洪雅籍者居黄坝及王坎。

周氏——三族、周林盘一族,自自明以来就在此居住,已有十余世。 沱一族是洪雅籍,已五六世,一族住青龙下交。

徐氏——人,家住汪家山,祖籍苏籍,距眉来县已有十九馀世。 治理北徐林盘和观音铺的是楚籍,住高桥的是嘉定(江苏)籍,住城市的是赞籍。

袁氏——人,楚籍双江口山,治南一族,观音一族。

冯氏——治风水家山和北风水家碓,治西、江鱼坝者均为楚籍,县西风水口居住者为洪雅籍。

魏氏——是楚籍,住青龙场,住牧马山,在县城西境也有几户人家。

梁氏——均为楚籍,分数族各不相通。 住在三婆殿和梁巷子、康河堤和城北等地。

倪氏——皖籍,住观音屋和半街两座倪家水库。

曾氏——三族,双江口曾家坝,青龙场北曾坝子俗名三角井。 住在城北石窑,都是楚籍。

罗氏——应该入籍。

舒氏——此元以来的遗民,也居住在世道正义的北山,人口甚多,都致力于务农。

汪氏——楚籍居治西。

任氏——人有秦籍、楚籍,秦籍在城,楚籍住北任河堤,且家住西。

夏氏——三族,浙江籍者黄龙溪夏家碓,楚籍者治西,且家住谢家场。

汪氏——楚籍住汪家山。

郑氏——楚籍住郑家。

彭氏——粤籍人住城内和城南,楚籍人住双江口。

萧氏——籍青市,又一族要治理西蔡家山。

熊氏——楚籍。

马氏——楚籍,住马家林。

廖氏——粤籍,家住牧马山,散居各区。

向氏——治理楚籍、北向硖及治西,治理金花庙的人也很多。

赵氏——三族,均为楚籍。 家住赵家堤、赵家山、赵家碓三地。 赵家山即九龙山位于王家沱。

罗氏——粤籍,治北,又数家城内。

宋氏——两族,粤籍者住宋河堤和青龙场,又有一族住宋家林和芦沙堰,为滇籍。

余氏——先来自青神,住余家碓,又有一族是北地籍,治西也住。

胡氏——有苏籍、粤籍、楚籍。 苏籍来自峨眉,住在双江口山中。 粤籍散居。 楚籍者居王家沱、双江渡各地。

霍氏——三族,宜居城西南,一楚籍宜居易堰子,一洪雅籍宜居城内。

帅氏——楚籍,住帅口和帅水磬两地,城北也有同族同籍。

毛氏——三族,一闽籍牧马山,一楚籍毛家碓和新民场,嘉定籍也毛家碓,嘉定籍先闽籍。

唐氏——楚籍,住唐河水库。

谢氏——粤籍,先从隆昌来,住北三婆殿,又一族住西。

吴氏——楚籍,先从眉来,住城南青石桥。 另外,他们都在福建省定居,也住在城南。 吴河堤一族也是楚籍。

黄氏——楚籍者居青龙场,粤籍者居双江口。 此外,宗族居住在正义之地,又是楚籍。

江氏——楚籍,散居各地。

黎氏——楚籍,住北莲花水库和治西黎水库。

祝氏——楚籍、居治北及双江口。

傅氏——楚籍,散居城乡。

龚氏——楚籍,住东山。 又皱着眉头住在城南。

高氏——楚籍,居治西。

夏侯氏——赞籍,住治西。

喻氏——楚籍,住观音屋,公义场、青龙场也有居民

卓氏——粤籍,住治南。

邓氏——楚籍,居治西。

钟氏——粤籍,住治南。 另外,治北有两个林盘,都是同籍。

吕氏——楚籍。

卢氏——苏籍,住彭溪堰和木林。 粤籍,居市内。

万氏——置籍,治西青龙场。 粤籍,住牧马山。

程氏——治北,楚籍。

徐氏——住青龙场,籍贯福建。

姜氏——住姜堤子,应籍。 市内有几家。

伍氏——楚籍。

方氏——粤籍,住在市内。

范氏——粤籍,住范堤。

杜氏——嘉定籍,散居。

白氏——楚籍,住牧马山。

苏氏——楚籍,散居各地。

包氏——楚籍,住在东京。

颜氏——楚籍,先从嘉定来,住江口山中。

侯氏——楚籍,住西山中。

严氏——楚籍,多住在杉原,治东还有严家山。

连氏——楚籍

,居观音铺东。

邹氏——粵籍,居观音铺西。

叶氏——楚籍,散居。

葛氏——居治西葛漕,为楚籍。

文氏——楚籍,居治北文山诏。

闵氏——楚籍,居治西。

蔡氏——楚籍,居东山。

柴氏——楚籍,居治西。

【说明】“楚”在这里指湖北、湖南。清初,湖北、湖南为一省,称湖广行省,古属楚国。

【参考文献】

[1]《彭山县志》(巴蜀书社,1991年)。

[2]刘锡纯《重修彭山县志》(民国)。

[3]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4]《四川通史(重修)》(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5]常璩《华阳国志》。

[6]《二十五史》相关章节。

[7]吴松弟《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四期)。

[8]陈世松《“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中华文化论坛》2003.3)。

[9]沈庆生《千年回首话四川》(巴蜀书社,2000年)。

[10]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重修)》(福建人民出版社)。

[1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

[12]肖平《湖广填四川》(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任建师,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省级优秀骨干教师,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发表获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为您推荐

“录取快车”韶关大学2021年顺利完成招生。

截至2021年8月7日,我校圆满完成2021年招生录取工作。2021年我校总计划招生8700人,实际录取8805人(含专升本1286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14人),其中本科8085人、专科720人。招生录取情况持续向好,其中广东省历史科目

2023-01-06 13:41

打破记录!韶关学院在省大运会上获得4枚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

6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圆满落幕韶关学院体育代表团共获得4枚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乙A组团体总分排名第4位甲组团体总分排名第17位学校体育代表团还被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称号创造了我校参加省大学生运

2023-01-06 13:40

各位高考生,六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填报志愿要选择韶关!

2018年广东高考成绩昨日放榜,这意味着要填志愿选专业了。每到这个时候,“去哪儿上学”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压根不用纠结,6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要选择韶关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韶关不仅是粤北区域的中心城

2023-01-06 13:39

低分去名校?2022年985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盘点

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变得越来越受高考考生与家长们的追捧,比名校普通专业分数略低的录取线,毕业后拿到手的国内国外双文凭,还能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这些优势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但当你真正试图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时,也许会发现

2023-01-06 13:38

韶关学院申请要求(附申请费明细)

韶关学院韶关学院成立于1958年,截止2017年,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981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6685人。学校类别:本科院校学校地址:广东省韶关市学校优势:是广东省韶关市著名的本科院校,其文学院实力很强,以前属于广东省前8强的。推荐

2023-01-06 13:37

韶关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哪个学院好?

韶关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三所位于广东不同地级市的普通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前者位于粤北地区,后两者位于珠三角地区,如果不仔细对比一下,的确很难在三者中间做出一个合理的高低判断、合理的价值选择。在查阅了三所大学的2019年高考招生计划,你

2023-01-06 13:3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