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川闽同风:“地域黑”与宋代舆论想象

更新时间:2023-01-08 07:24:57作者:51data

一.蜀同风,关于肚子里有虫子

福建和四川,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南,风吹草动,水火不相容,《宋史地理志》却把千里之外的福建路和川峡四条路编成一卷,令人费解。 两宋之际的邵博说,当时朝堂上流行“闽蜀风有虫在腹”的笑话,朝中轻视福建和四川出身的官员。 蜀人苏轼在晚会上听到这句话,不禁勃然大怒。 “书曰‘立贤无方’,何得乃尔! ”。 同事刘安世马上讽刺说:“‘立贤无方’应该是智者,但如果里面的人以下,结下了很多风俗,安得烈会不会因为土的风俗而迁徙呢?” 苏轼听了也“默然”( 《邵氏闻见后录》卷20 )。

川闽同风:“地域黑”与宋代舆论想象

这个故事说明,和闽蜀一样的风不是舆论中的“好词”。 “闽蜀”这个词的半包围结构都有“虫”字,造字法中透出一种“舒服”的味道,暗含了这两个地方。 好人不多,坏人不少。 从苏轼的反应来看,与蜀同风的说法令人不快,带有嘲讽和轻蔑之意。 两地在某些方面表现为鲁莽的“文化不准确”,逐渐成为一般士大夫的揶揄对象。 就连蜀国两地的语音,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一致性。

正如两地风俗奇怪一样,宋代的闽语和蜀语在别人看来也同样奇怪。 特别是在文化人眼里,两地学者的口音异常。 宋初的名僧赞宁说:“闽土人说话的声音很可疑”( 《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0页),这大概是因为北方人没怎么听懂当时的闽语吧。 太宗时,刘昌言枢密副使是泉州人,太宗左右说:“刘某奏操纵众人南音,朕一言不可忽视。” (文莹) 《玉壶清话》卷5 )但是,在难懂这一点上,当时的四川话也毫不让步。 南宋时,在四川做制置使的范成大曾说:“蜀人乡音极为费解”( 《石湖居士诗集》卷17(《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 ) )。

另外,另一个现象也很有趣。 在宋人看来,不仅风俗相近,福建和四川的方言中也有奇怪的“音近”现象,这在文人中可以制造出有关蜀学者的笑料。 据南宋人孙奕《示儿编》说,宋真宗时科举考试题《天清德明赋》,福建士子破题竟是“天道如何,仰天弥高”。 大家都开玩笑说他连第一句的韵都弄错了。 一般来说,“什么”“高”当然不押韵,但这种低级错误。

周必大曾说:“近世士大夫对闽人创作赋协韵云一笑置之。 “天道如何,仰天弥高”。 这个可怜的福建士子,从北宋一直笑到南宋。 但是,周必大也为他抱怨了。 他说,你们不仅是福建人,四川人也一样,是——。 “殊不知苏子蜀人也有《文集》第一卷的严碑长韵。 《高豪何曹荷戈磨讹》也是交替云。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 )有名的苏辙,竟如押韵的福建士子,与“什么”“高”同韵。 尽管宋代闽蜀两地文化发达,诗人辈出,但两地文人写诗,在一般文人眼中却往往是“押韵”。 因为家乡的方言总会犯低级的错误,所以自然要经常拿出来协调。

二、古语传闻不虚

当然,闽蜀的同音只是个笑话,但和闽蜀一样的风,不是天上来的风。 几乎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得臣认为,闽人和蜀国“应该读书举事,为浮屠氏,多于别处”。 发现四川和福建在科举考试和佛教信仰方面都比其他地方发达,觉得闽蜀风俗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这两个地方的人都喜欢爬“老乡”——。 “虽然道路不同,但相遇就说是乡人,感情是加倍的”。 “一路不同”是指蜀闽人对乡土的认识比较广泛,把宋代更高级的行政区划——“路”作为范围,而不是同州县,与州县的认识相比,路的认识可以构筑非常庞大的同乡关系网。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宋代的“蜀”或“四川”,实际上并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级政区,而是分为成都府路(益州路)、潼川府路(梧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四个政区,而在宋代。 这一点与其他地方的政区现实作为乡土认同标准不同,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古老传统。 从宋代比福建更一贯的建设来看,蜀人的乡土情怀大概更强。

如果说科举发达、佛教气息浓厚、认故乡只是实事求是的节奏,那么王得臣接下来说的两点是“亲表兄弟”,还有《民间的蛊毒者》(王得臣《麈史》卷下0755 )

“表兄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四川、福建风俗并不浓厚,不符合官方宣传的儒家伦理文化,可能屡遭官方文化鄙视。 “蛊毒”形象在中古时期的士人中风行一时,宋代有新的特点。 福建和四川都是蛊毒的巢穴。 在福建当地方官的南宋人洪迈说:“福建诸州几乎都有蛊毒。” “蛊毒‘留人气血而活’,中蛊毒者‘晓夕痛难忍’,‘甚者叫苦不迭,爬床扒席,穷凶极恶之日,眼、耳、鼻、口涌出数百虫’” 他在《风俗》记载:“金蚕毒始蜀中,近及湖广,闽粤浸多”。

仔细整理史料,可以发现蜀同风之说的起源非常早。 王得臣说,五代时蜀人孙光宪写了一篇反对这一说法的文章。 但王得臣经过上述考察后,认为与蜀国的风是真的,感叹“古语传闻不虚”。

三.福建子VS川薙直

宋代关注闽蜀同风现象的热心人士,多为朝中士大夫群体。 闽蜀风流源于“朝中有云”舆论,可见与闽蜀同风的“发现”是朝堂士大夫的“发明”,而不是各地地方学者比较家乡特点的结果。 蜀风表象在北宋突然受到普遍关注,绝不是偶然的人文地理现象。

实际上,北宋前期,四川的局势一直不稳定。 宋太祖刚统一四川就发生了后蜀降兵大起义。 太宗末年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真宗初年,又发生了动荡的王均兵站,短短30年间叛乱频发。 因此,朝堂之上对四川民风的反感越来越高,朝中舆论纷纷炒作四川是乱民猖獗的危险地带。 仁宗年间诗人张允谈外人对蜀中民风的看法。 简而言之,“容易强奸误魔”( 《夷坚志》卷29 《黄谷蛊毒》 )。 宋代官爷的文章中,四川的地理、经济、民风,无不令人担忧,“夫九州之危集庸蜀,天下甲也。 五方之俗,精于奢华,西南亦为域中之冠。 荒诞豪迈,因琐事而行礼。 ”(张咏《铁围山丛谈》卷8 《成都文类》 )

在宋人看来,蜀地易乱,源于其民风之恶劣。 黄庭坚《颁诏厅记》载:薙直,泥不熟也。 中州人说蜀人生来就不按轨,辄曰:川薮直。 说起四川,(《俗风强巧,机来文骂,见状而动,涌》( 《张乘崖集》卷21(《益州重修公署记》 ) ) ) )

宋代以科举取士,论蜀渐成书香之地,科举优势突出,成绩斐然。 北宋中期以后,在官场成为新的主力军,极大地挑战了宋代立国以来的朝堂格局。 特别是在神宗年间变法与不变法之争中,福建新进士借参与变法之机大量涌入权力中心,吕惠卿(泉州)、章惇(建州)、蔡确(泉州)、蔡京(兴化军)、蔡卞(兴化军)等福建籍人士相继涌入虽然变法势力曾一度失势,但他们利用有政治话语权的舆论优势,给福建人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其中“福建子”一词在宋代成为政治上无常的小人代名词。 由邵伯温所建的王安石晚年落魄在家写这三个字以泄愤的故事( 《涪翁杂说》卷12 ),在文人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这个故事被许多历史反复引用,广为流传。 仅宋人的著作就有朱熹的《成都文类》 (后集卷6 )、徐自明的《送益牧王密学朝觐序》 )、吕中《成都文类》 )、陈均《送明运使赴职益州序》 )卷20 )。

有趣的是,当时“中州人为闽人所困”,被称为“眼为闽人所困”(朱棣棠( 《邵氏闻见录》卷3 ) )。 吵架也赢不了的时候,只要加上“地区黑”就可以缓和困境。 更有趣的是,北宋末年,密州人(今山东诸城)赵飑之,绰号“迁乡福建子”。 因为觉得他的人品“看着危险的诈骗”的时候,虽然不是福建人,但是染上了“福建子”的邪气。 福建人在舆论上的劣势,就连普通学者也敢在福建人的当权者面前表现出对福建人的蔑视。 吕惠卿以政延州为主时,曾许孙女为新科进士。 这位进士竟然去开封府向知府蔡京求悔婚,并对蔡先生说,退婚的原因只是“不愿意与福建儿女交往”。 (朱棣棠( 《宋名臣言行录》卷3 )。 你要知道。 处理这件事的蔡京也是福建人啊。

将复杂的民情风俗现象化为一目了然的“福建子”、“川薙直”等简单符号,正好适应了大众舆论的接受兴趣。 宋代的北人士大夫虽然努力边缘化闽人,但未能阻止他们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但在营造舆论氛围方面却非常成功。 《宋宰辅编年录》北宋部分成为福建人的专版,《宋大事记讲义》全体20人中,福建占9人。

四.总结

关于蜀风的舆论,细细想来很可怕。 这体现了抽象、统一、核心的政治正确,在具体生活上压倒了具有一定文化风俗差异的“地方”,可以说是对斗争中处于劣势的文化遗迹的夸耀。 蜀国的同风意味着这两个地方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蜀国在人文地理上的差异,使掌握话语权的文化人发展成奇怪的文化景观,将其特异性描写为落后性。 宋人所描写的蜀两地宗教风气之浓、乡土观念之重、宗法观念之弱,以及养人之奇,正是这种特异性走向后进的内在理路。

可以说,宋代舆论场产生的与蜀国相似的风俗为代表,大多是对正统政治文化产生厌倦的文化特征。 越到后来,闽蜀两地在某些方面的不谋而合,所表现出的“文化不正”,逐渐成为士大夫对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大力鞭策。 对于宋朝人热衷于在舆论中传播这一似是而非的话题,吴天犀先生曾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 “蜀国距离中原很远,传统的思想学术对其控制很薄弱。 此时,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原本在政治上就没有地位的闽、蜀人民,也要排起竞争的队伍,懂礼貌,共享禁闭室。 而他们的赡养有文采、警有谋,引起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嫌弃和不满”( 《九朝编年备要》 (增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6页)。

为您推荐

山楂姐:当我红了之后,我拒绝承认我的亲生父母。我不能再伤害养父母了。

近些年来,国内造星综艺频出。不过综艺虽多,拿得出手的,也就那么一两个。且那一两个拿得出手的,还比不过10几年前出品的歌唱节目《星光大道》。作为“卫视大哥大”组织的选拔类节目,无疑,《星光大道》非常优秀。旭日阳刚、大衣哥、阿宝、山楂妹皆是借此

2023-01-08 07:11

冰墩墩带你学数学,冰墩墩带动多少经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月12日下午,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一楼大厅,记者们拿着各种装备,等待“焦点人物”抵达。“它来啦、它来啦!”一只滚圆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从门里探出身,晃动着脑袋,挪着小短腿,蹦蹦跶跶地出现了。这是主媒体中心新

2023-01-08 07:10

让作家当作家,让小说回归小说。

题记1● 不久前,邂逅评论家张陵,谈起近期阅读几位名家小说的心得,张陵告曰:你读的几位,皆可谓“作家中的作家”。●我眼睛一亮,因以《作家中的作家》为总题成文数则,此是其中之一。●至于“作家中的作家”,张陵的解释是“教作家写作的作家”;我的解

2023-01-08 07:09

她和车晓李兆会结婚后离开了,成了一个单身女人。成龙是发起者。

车晓在影视圈里是个众人皆知的女艺人,然而她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演技特别出色,而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方是车晓的家庭,车晓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演艺世家,父亲车晓彤在《西游记》中演饰金角大王。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演员那是集中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一批演员拍摄

2023-01-08 07:08

乡愁探寻最美的古村落,燕山深处,遇见诗与乡愁。

视频加载中...新华社石家庄10月20日电 题:燕山深处,邂逅诗意与乡愁新华社记者齐雷杰“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深秋时节,天气转凉,诗上庄村依然不时有游客慕名前来。在村口刻着各类诗词的“诗墙”前,小朋友们指着一

2023-01-08 07:07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主角魏敏芝到底怎么了?

来源:知乎 · 1号唠嗑员张艺谋,捧红的女主大多数都是气质出众或者美貌动人。但唯独有一个,却是又土又丑。1999年,张艺谋带飞了两个“谋女郎”。一个是《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章子怡;一个是《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而魏敏芝则是最为独特的一个。

2023-01-08 07:0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