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青稞图片(青稞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2-12-19 02:59:10作者:艺考之家

马扎西(右三)在田间为农民讲解青稞种植技术。源地图

青稞图片(青稞是什么)

大麦成熟了,但他离开了。

他身高一米六左右,瘦瘦的,很干练,脸黑黑的,经常戴鸭舌帽。他的声音很有磁性,很温柔,让人感觉像春风。

他创建了西藏第一个青稞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实验室。他每年下乡100多天,行程2万多公里,和上百名科学家一起工作。

他策划建设了西藏唯一的外科学实验基地————青稞育种加代繁殖(元谋)基地,使青稞育种周期从12-15年缩短到7-8年。

通过培育新品种,他已推广青稞良种818万亩,增加青稞产量19.06万吨,增加秸秆草产量22.87万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27.37亿元,惠及百万农牧民。

他牵头组织了四次农牧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一点一点让我国青稞基础研究进入国际视野。

他忠于党和人民,决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业绩留在农民家里。

他就像一粒青稞种子,无怨无悔地扎根在世界屋脊的土壤里。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日图县调研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他55岁的生命。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地里的袁隆平”的西藏农牧科学院原院长尼玛扎西。

马扎西(左二)在阿里地区札达县调研青稞种植情况。源地图

报国之志融于奋斗之中

“是党的政策让我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藏农业第一位藏医。西藏需要我,我应该回国!”马扎西说。

故事还得从1966年说起。当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塘镇扎玉村。他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

小时候,尼玛扎西和其他朋友一样,要帮家里干农活。他开始是一个牧童。每次放羊,他都把羊赶得远远的,因为山的另一边有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进学校,他可以蹲在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课。没有纸和笔,他用树枝在地上写字。

母亲得知此事后,对尼玛扎西说:“既然你这么爱学习,那就去上学吧。”就这样,9岁的尼玛扎西正式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校门。

次仁贡觉是尼玛扎西的小学同学。他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学校离家十几公里,往返学校要花很长时间时间。很多同学没有坚持下来,尼玛扎西却是风雨无阻。那时,他是班上的尖子生。连续跳两级后取得优异成绩考上扎囊中学。

初中读了两年,1981年,尼玛扎西又跳了一级:西藏民族学院考上预科班。1983年,17岁的他考上了西北农学院第一名,农学专业。

这个选择源于尼玛扎西小时候的一个愿望。

余村土地贫瘠缺水。“大麦的茎很短,耳朵都枯萎了。有时只能喂牲畜,亩产只有75公斤。”马扎西曾说,由于青稞收成不好,他家不得不制作陶器,用驴驮到邻近的琼结县交换粮食,以解决粮食配给问题。

“我很小的时候就希望青稞长得好,产量高,这样爸爸和哥哥就不用再为口粮奔波了。”马扎西心里也有疑惑,“为什么我的家乡不能种青稞?”

这个最初的疑问,让尼玛扎西走上了青稞研究的道路。

大学期间,尼玛扎西以勤奋著称。即使生病住院,他依然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套路时间,战胜病魔,努力学习英语。他说:“随着改革开放,如果我们想要连接,英语是不可或缺的

马扎西毫不犹豫地毅然放弃了深造的机会,决定完成学习任务后立即回国。马扎西的决定让导师大吃一惊,但导师还是理解他报效国家的志向。

尼玛扎西回国后致力于科研工作,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全部融入到工作中。之后他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1995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博士研究生尼玛扎西应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邀请,到尼泊尔加德满都进行研究。

两年后的一天,尼玛扎西再次面临选择。在山中心,成绩不错的尼玛扎西突然接到时任西藏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洛桑丹达的电话:“尼玛,现在西藏缺少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我特别希望你回来。你能考虑一下吗……”

当时西藏的科研基础条件不如国外,工资收入只有国外的1/10。但是,尼玛扎西回答的很干脆:“书记,我愿意回去。等我完成这里的科研项目,我就马上回国!”

2002年冬天,尼玛扎西回到西藏农牧学院。

这几年经常有人问尼玛扎西“回国后后悔吗?”但他总是笑着摇头:“单位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马扎思的大学同学欧珠说:“尼玛思一直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分钱学费都拿不到。直到这么好的时候,他还能在学校免费学习。以后一定要感恩报国。他做到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麻扎西(中)在岗巴县收集青稞种质资源。源地图

专心养殖,稳饭碗。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的士兵在拉萨河沿岸开垦了一块农业试验田,种下了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种高原作物的种子,标志着西藏农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青稞是西藏广泛种植的农作物,是西藏农牧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但是青稞的产量长期不高,村民的口粮成了问题。

“很难有饥饿感。”马扎西下定决心,要为乡亲们培育优质高产的青稞新品种。1985年起,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种研究中,组织实施了春青稞优良品种选育和冬青稞优良品种选育研究项目。

青稞育种是个很枯燥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马扎西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矢志不渝。

在他专注于选育茎秆有弹性、抗倒伏的青稞品种的那些年里,尼玛扎西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试验田里奋战多年,详细观察鉴定了上千份育种资源和后代材料,记录了哪些品系在什么生育期长势好,以及其他值得关注的重要点。

“今年有希望,明年就没希望了。我们将在希望和遗憾的交织中度过一年又一年。孕育在于扎实的努力和偶然性,这就是科研的魅力。”马扎西说。

2006年是关键的一年。在日喀则市白朗县的青稞试验田里,尼玛扎西发现了理想的青稞品系:“籽粒、颜色、株高都很好,一见钟情。”

后来以这个青稞苗为基础,尼玛扎西反复进行各种试验,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

“藏青2000”具有产量高、草产量大、籽粒白的优点。2013年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当年种植10万多亩,平均每亩增产26公斤。

马扎西的家乡扎育村也受益于这一新品种。据村干部介绍,杂玉以前是个缺粮村,现在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f

现在,在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三号试验田,尼玛扎西育成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色泽金黄,色泽鲜艳,茎秆高,穗大,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割。

在尼玛扎西眼里,“13-5171-7”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他预测它的产量潜力大约是每亩400公斤。不出意外,未来几年,“13-5171-7”将取代“藏青2000”,成为第四代藏青稞,在全区及周边藏区广泛推广应用。

实践一再告诉我们,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精准研发和品种创新是农业竞争的核心。关键技术是来不来,买不来,求不来。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端稳中国的饭碗。

“未来要培育优良品种,需要在基因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优秀的功能基因。”马扎西说,每个基因控制每个性状,技术上必须先定位,这是现代谷物育种的方向。

基于此,尼玛扎西将目光投向了青稞基因组学研究,率先启动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组测序、西藏青稞起源与进化、青稞适应性研究。

2012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从1500多个地方品种中筛选出最古老的青稞品种“拉萨勾芒”,重点对西藏青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

令人惊讶的是,2015年,尼玛扎西团队绘制了世界首个青稞精细基因组图谱;2018年明确青稞起源于东方大麦,经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尔传入藏东南,确定了青稞的起源和进化路径;2020年,首次鉴定出耐缺氧、抗寒、抗旱等360个青稞综合适应性特异基因。

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西藏农业科技创新进入国内领先行列,高原适应生物机制研究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让世界更多人了解青稞。马扎西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

人才聚集之后,尼玛扎西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多方协调努力,2016年12月,西藏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354省部级青稞、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尼玛扎西担任实验室主任。

“在尼玛院长的指导下,我的主攻方向是冬青稞,想在西藏大面积实现一年两季,一季青稞,一季饲草。这对藏族农牧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在海拔4100米的地方进行了测试。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实现尼玛院长的心愿。”玛扎西的学生、西藏农牧科学院副研究员达瓦顿珠说。

“尼玛扎西好厉害!”西藏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说,经过35年的青稞育种,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培育出16个适合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青稞新品种,研发出12项藏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为西藏农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甚至增加了中国在青稞育种创新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因为成绩突出,尼玛扎西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地区科技创新奖、“三区三州”机关脱贫攻坚特别奖、做出重大贡献个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授予“全国农业杰出人才”称号。

以尼玛扎西的专业知识和对西藏农业的贡献,参评院士令人期待。今年年初,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尼玛扎西在医院被帮助准备材料,但他拒绝了

马扎斯(左)在海拔最高的青稞种植区周围考察披碱草。源地图

青稞富民闪耀历史。

“农牧民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老师。谁要是说农牧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说农牧民不喜欢新技术,就骂这个人傻!”马扎西不止一次说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不是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造福了人民。”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于《藏青2000》的推动。

2013年4月初,尼玛扎西来到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神牙村。他见到村党支部书记蒲琼,第一句话是,“书记,我给您提供一个青稞新品种。你有信心种好吗?”对此,蒲琼心里犯了嘀咕。

“这个新品种产量高,种下去每亩能增产25公斤以上;抗病虫害能力强,农药使用量少;抗倒伏,米粒白色,制成巴赞或面条时外观好。”马扎西解释道。

经过深思熟虑,普琼决定尝试种植。作为“西藏青年2000”推广重点村,当年5月初,在尼玛扎西的精心指导下,神牙村试种了50亩。

“水果节”后收获时,村民们发现“藏青2000”完全具备了尼玛扎西所说的优良品质,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增强了生产动力。

2014年,神牙村的“藏青2000”种植面积增加到500亩。2015年,“西藏青年2000”在全镇推广。目前“藏青2000”平均亩产约390公斤,大大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在尼玛院长的帮助下,近年来全村共销售‘藏青2000’57万斤,带来现金收入345万元。我们村有5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西藏青年2000’脱贫致富。”蒲琼说,“因为青稞种植,全村人的生活都变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买汽车、农机、新房,甚至村里的女人也多戴饰品。”

“2019年8月,院长带我去自治区农牧院试验田看青稞新品系‘13-5171-7’。他说‘13-5171-7’优势明显,我们试试种50亩看看吧。就这样,去年全村种了50亩,很成功,今年又种了500亩。”蒲琼说。

今年8月11日,为了掌握新品系的收获情况,尼玛扎西带领队员到日喀则市白朗县、江孜县的“13-5171-7”原种繁殖点进行测产。在神牙村,他特意叮嘱技术人员:“收粮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标记,记得收良种。”

“尼玛院长的话我记在心里。现在,我的产量测算数据出来了,实际亩产857斤。13-5171-7 '粮草双高,饲草品质好。我很想把这些好消息报告给尼玛院长,但是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扎乡的科技工作人员索震哽咽着说。

神牙村只是一个缩影。在“藏青2000”推广的那些年,尼玛扎西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无论“藏青2000”种到哪里,都从不缺席。他经常对团队说,“我们有好品种,也要有好技术,要挨家挨户传给农牧民。”

“他把农牧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跳在农田里给大家讲技术;他把青稞富民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努力奋斗。”戴林说。

事实证明,尼玛扎西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列王杰说,“藏青2000”自2013年在全区示范推广以来,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330万亩。据综合测算,农牧民增收7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青稞产量突破80万吨,成为西藏农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我该怎么办?经过对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的多次调研,尼玛扎西牵头成立了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国内首个青稞加工技术创新平台,研发青稞酒等特色产品,研发提高青稞酒产量、保质期等关键技术,推动青稞产业链提质增效。

在推广青稞方面,尼玛扎西与时俱进。在今年6月13日的消费扶贫直播中,西藏德钦阳光庄园邀请尼玛扎西现场带货,当天就卖出了260万元的青稞产品。庄园负责人刘雪婷回忆说:“当时尼玛院长很开心。他还告诉我推广青稞。只要能帮助农民增收,别说谈两三个小时,就是谈三天三夜。”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西藏农牧业科研院所开发了100多种青稞深加工产品,西藏有青稞生产加工企业30多家。青稞产业链的延伸,让高原农牧民受益匪浅。

不仅仅如此。2020年8月30日上午,尼玛扎西带队来到阿里无人区,开始西藏新一轮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第二天,尼玛扎西一行经过岗巴县吉如村时,在远处刻着“祖国万岁”标语的山坡上,金色的大麦映入了他的眼帘。400米,这几乎是西藏青稞种植的最高海拔。马扎西当即拍下照片,编辑了一条信息发给刘秀群助理:“今后,在‘祖国万岁’下面,将写上一排‘西藏极高海拔边境地区农业综合实验站’,为保护神圣土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人不在了,风度永存。在西藏农牧民心中,他们尼玛院长没走!中国“芯”里种下的青稞种子,郁郁葱葱的青稞田,农牧民丰收喜悦的笑容,都浸透了尼玛扎西的智慧和汗水。谁说不是沉默的纪念碑!

短评:

新时代需要尼玛扎西式的干部。

马扎西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一个杰出农业科学家的崇高人生追求,一个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责任担当。

马扎西永远听党的话,心怀感恩,跟党走。他从小就有一个“青稞梦”,把他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西藏农业第一位藏医、国内外知名的青稞专家,是党的好政策。他想到了水源,心存感激。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回到西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种中,把报国之志融入到伟大的斗争中。

马扎西总是关心人民。他决心把他的论文写在地球上,并把结果留在农民的家里。35年来,坚持深入基层,从事青稞起源与进化、功能基因挖掘、青稞品种培育、栽培技术、特色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应用,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他加强青稞育种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惠农富民,为保障粮食安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作出了贡献。

马扎西向来淡泊名利。他不看在眼里;名,他也不放在心上。唯一让他留在这里的,就是不断选育出农牧民都说好的优良青稞品种,带领团队创造新的育种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在这个物质财富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时代,科学家尼玛扎西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奢华的生活和显赫的功名,而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更大价值的珍贵创造。

为您推荐

幼儿园教成人口水歌!《黑桃A》歌词露骨引人担忧,专家:不合适

幼儿园是学生的学前教育阶段,虽然不会过多的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关系到学生习惯的养成和意识的认知,在幼儿园阶段能够让学生在智力和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锻炼学生习惯集体生活,并能够学会和小朋友之间和谐相处,也是幼儿园存在的意义。孩子一般在3岁的

2022-12-19 02:39

歌唱中模仿的风险与误仿的危害

文 | 马金泉在中国的歌唱圈子里,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某些歌者演唱时对音乐的把握还不错,比如美声歌者很有洋人解释作品的样子,民歌歌者唱起来与原唱对作品的演绎很贴近。但我们很难对欧美作品作出自己的处理,不敢动(这个“动”是褒义的,不是胡改乱动的

2022-12-19 02:38

向着太阳的方向,浙江音乐学院失明女孩要唱出《心灵的光》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盛锐 通讯员 孟欣11月3日下午4点半,浙江音乐学院大四学生王怡文刚刚结束了一节声乐课。妈妈王伟已经等在了琴房外,她来接王怡文下课。2019年,王怡文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上帝关闭了一扇门

2022-12-19 02:37

艺考生将迎来升学难题,部分院校取消73个艺术专业,美术生需注意

艺术生是高考为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上更加出众,学习成绩更加引人关注,总是因为各种细节,让大家对艺术生留下不同的印象。但是高考是没有捷径的,每一个高考人群都有自己的心酸和不易,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考逐渐的追求更公平,

2022-12-19 02:36

夜思|学历歧视,正在将求职的年轻人拒之门外

小年说:“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问题的”的言论在网上火了,对“智商没问题”的本科生来说,学历歧视就不存在吗?太天真了!面对这种处境,年轻人唯一能做的,似乎只有调整心态,消化它。推荐给你,静夜思。学历歧视正在将求职的年轻人拒之门外本文首发于新

2022-12-19 02:35

2023年艺术类招生政策来了!对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应予以调减或停招

北京考试报教育部日前下发的《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提出,高校艺术类专业选拔要根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艺术专业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择优选拔录取。对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应予以调减或停止招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

2022-12-19 02:3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