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儒家学说的五个核心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简要阐述一下)

更新时间:2023-01-12 23:18:01作者:51data

曾子曾把孔子的“一贯”之道解释为:“大师之道,就是忠恕。”

后来关于这个理论争议很大。有人说,曾子确实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据说曾子天生愚钝,但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

我更倾向于前者,所谓“尽力即忠,推己及人即恕”,就是尽力处理好各种关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能坚持这种做法,不就贯穿了孔子的道吗?

儒家学说的五个核心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简要阐述一下)

此外,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孔子回答说:“真可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孔子本人非常重视忠恕二字。

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说儒家的“孝、信、礼、诚、耻”八德,每一德都是相互联系的。达到任何一种美德的完善,都可以贯穿其他美德,从而通向那条道路。

同样,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学习儒家文化所学到的四个核心理念。

个人认为这四点可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不知道这是不是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是从身边开始,含糊不清却又缺乏自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仅供大家参考。

说到仁与儒,“仁义”二字是逃不掉的。而“义”其实就是“仁”的外在体现。只要心中有“仁”,自然就有“义行”,否则就成了虚伪,所以根本还是“仁”。

曾子曰:“秀才不能不忠信,任重而道远。做好自己的本分难道不重要吗?之后,不是很远吗?”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

我们常说的杏仁、桃仁、坚果等。它们都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水果的“核”吗?所以儒家的核心是“仁”。

当我们批评一个人对“仁”麻木不仁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他丧失了人应有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说,“仁是人之常情。”

可见,没心没肺不是人。

子曰:“君子去仁,有甚于功名?”?君子无终食,则违仁,其所料也。"

也就是说,君子不仁,不能称之为君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保持你的言行符合仁。

他说:“无情有什么礼?没心没肺有什么乐趣?”没有仁,礼乐能起到什么作用?你在假装吗?

所谓:“李丽云云,玉帛云?乐韵乐韵,钟鼓是云吗?”音乐是内心仁爱的外在体现。仅仅是指玉器和丝绸编钟和鼓吗?

055-79000说话:我温柔坚定,但不咄咄逼人,谦恭安全。“有礼有节”这个词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只有心中有真仁的君子,才能做到对人恭敬而不感尴尬。如果只是走个形式,谁能真正做到“有礼有节”?

孔子是这样描述仁的重要性的:知其不可守,得其不可失。

也就是说,即使以你的聪明才智成功了,但如果你心中没有仁爱,你迟早是守不住的。说得再难听点,就是“道德不配,就会有灾难”。所以他在总结汉初秦亡的教训时说:“无仁无义,攻守不同!”

子曰:“不仁者,不能久约,不能享其长。”

也就是说,没心没肺的人不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也不会长期处于幸福状态。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没心没肺的人总是向外追求。所以无论哪一天,他们都不会感到满足,自然也不会有平静的生活。

所以一个仁者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按孔子的话说,“仁者不忧。”

为什么仁者不忧?子曰:“若不耻于自省,何以忧惧?”他还说:“求仁得仁怎么了?”

因此,儒家思想的最高追求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

所以颜回才会“一瓢吃喝。在陋巷,人不忍则忧,不换则趣”;孔子才会“节衣缩食,屈臂枕枕,乐在其中”。

周敦颐曾要求学生寻找“孔楚”。他们在享受什么?当然好玩。其实儒家求仁术的目的是“立志道”,意思是:立志道,靠德,靠仁,游艺。

所以道只有一个,各派只是求道的方式不同而已。

孔子正是通过仁不断要求自己,最终上升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的境界。那么任到底是什么?但是孔子没有详细说清楚。可能是因为“道可以是道,但很道”吧。我们只能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窥见孔子的道路。

子曰:“仁有多远?我要仁者,我也仁者。”这似乎意味着,仁是我们已经拥有的,只是我们不愿意看到而已。王阳明也引用了这句话来阐明“良知”是不可或缺的,可见仁可能是接近良知的。

孟子甚至说明,人心有“仁、义、礼、智”四端,普通人却对外物着迷,放任自流。故叹曰:“仁,人心也;义,人情之道也。放弃自己的路,放下自己的心,不知道要什么,多可惜啊!有鸡犬放开了知道要什么的,也有心安理得却不知道要什么的?没有别的学习方法,就请他放心!”

也就是说,除了找到那颗跑出来的心,没有别的学习方法。从《仁,人心》可以看出,仁的地位确实是接近于道、良知、自性的。所以如果你能做到仁,那就离路不远了。

虽然仁看似“有求则得,有舍则失”,但真正做到仁的非常少,多半是因为难以抵御外界的迷惑。就连被孔子一一称赞为“贤能”的颜回,对仁的评价也颇为委婉:“你若回去,三月心不违仁,馀者日月满。”

孔子对自己也是谦虚的一句话:“你要是圣仁者,我敢吗?”

因为仁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根据情况来说话。比如樊迟求仁得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先得难而后得,可谓仁。”这也是孔子对樊迟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先有则得之,而不尊德而和。”

也许樊迟有一些“好逸恶劳”的特点,所以孔子教他“先工作,后得到”。

还有一次,又问任,孔子回答说:“爱人。”这是对仁最通俗的诠释,也是“仁爱他人”最普遍的观念。

当然只能说是仁的一部分。

有一次颜回也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就是仁。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仁为己,而为他人?”

这句话中的“克己复礼”一词,历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克”是能量的意思,因为《论语》中“克明君德”的“克”也是能量的意思。而且,只有把它翻译成“能自己修习礼”,才能呼应下面这句话:“为己之仁,让他人之安”。

再者,孔子的教导全是机器,颜回本来是最没有欲望的。把自我否定理解为自我克制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种解释是现在通用的版本:克制自己不去修习仪式。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这句话后面马上就有内容了。颜回接着问:“其目的何在?”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显然,这“四个必须”本身就隐含着“克制”,所以第二种解释不无道理。但两者都没有错,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仲弓(冉雍)问任,子曰:“出门必见大客,使民如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为了教育冉永,他应该永远休息

司马问仁,子曰:“仁者直言。”司马牛接着问:“他说的也是真的。思说仁已有乎?”孔子回答说:“为什么这么难,你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教育司马牛言行谨慎,说他说话慢。可能司马牛平时比较健谈,比较浮躁。

从孔子对弟子的上述说法可以看出,仁其实是做人的最高原则,人生中任何偏离“正道”的事情都是无情的。

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我们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仁。孔子直到七十岁才达到“随心所欲”的目标。我们可以不小心吗?

当然,孔子也会遇到弟子故意刁难的时候。比如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的屠夫,曾问:“一个仁者,虽被告知井里有仁,他遵从吗?”

子曰:“何事?君子可以死,但不能困。可欺,不可不闻。”

我问过孔子这么一个幼稚的问题:如果有人告诉你井里有仁者,仁者会跳下去吗?

孔子不屑地说:“这算什么!君子可以做出牺牲,但不能无缘无故的被诬陷;可以欺骗,但不能迷惑他。”

这就涉及到孔子的另一个思想:仁是难学的,藏而不露是愚蠢的。如果只讲做一个“好人”,不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智慧,其弊端很容易变得平淡。

当然,愚蠢的好人总比聪明的坏人好。所谓“好人欺负天不欺负人”。儒家总是把“仁”放在第一位,剩下的只是辅助。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勇者遇智者,两智者遇仁者胜”。

孟子喊出了“仁无敌”的口号。有人要问了,有几个好人打不过坏人?孟子的回答是:“仁胜于善,水胜于火。今天,如果你是一个仁慈的人,你仍然可以用一杯水来救一场火。不放出来,就是水淹没不了,和那些没心没肺的人一样,最终都会死。”

也就是说,仁胜于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水不能灭火,只是因为水太少,火太大,但“邪不胜正”是绝对毋庸置疑的。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对“仁”的概念可能还是比较模糊的。但我想你们心里都挺清楚的,因为仁是我们自己的,只是不容易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仁”呢?最重要的是真诚。

《尚书》:老实人,天道也;如果你是真诚的,你就会诚实。诚,不甘,不思,不慌不忙,一个圣人。真诚的,善良的,固执的。

也就是说,真诚是自然规律的结果,真诚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能够真诚而不勉强、不思考、不花时间的人是圣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有德行的人称为“真正的人”。但普通人要想真诚,就要坚持正道,持之以恒。

可以说,只要真诚是发自内心的,我们的行为自然是符合“仁”的。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王阳明的“良知”说,因为我们的良知已经知道是非,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自己,顺应良知的指引,不加任何人欲,那么我们自然就是“仁者”。

055-79000:自我坦诚意味着性;自知即教。如果你诚实,你就会诚实。其中提到了两种修炼方法,一种是由内而外的“自诚自知,即性”;一种是“自明诚,即教”由外而内。

前者是通过真诚直接唤起良知,自己做的事自然符合“正义”;后者是通过学习了解真相,逐渐唤起内心的良知。

两者相辅相成。大多数人都要学会理解“诚”的道理,但不去实践,还是无法亲身体会。正所谓“诚即明,明即诚”。

现在我们知道王阳明和朱的区别在哪里了吗?王阳明属于“至诚至明”;朱属于“明是诚”。所以王阳明后来编为一本 《中庸》,以示朱晚年思想已与自己趋于一致。所以只有一个,只是求的方法不一样。

真诚有多重要?055-79000:唯有人间至诚,才能做到最好;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你能做到最好,你就能做到最好。如果你能做到最好,你可以赞美大地的培育;如果你能赞美天地的栽培,你就能与天地合二为一。

一般来说,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然后才能引导每个人、所有事物发挥良心;唯有如此,才能助天地修万物;所以可以和天地并列。

在这里,我引用孟子的一句精辟的话来说明这个道理:你所要的是善,你所拥有的是信,你所拥有的是美,你所拥有的是伟大,你所拥有的是圣洁,你所不知道的是上帝。

也就是说,值得追求的,叫做善;如果你确实有善,那就叫信仰;如果善充满了你的全身,那就叫美;如果是满的,那就叫伟大;如果大到可以影响一切,那就叫圣洁;如果不可思议,那就叫神。

多么迷人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一幅佛照在身上的画。所谓“信美大神”,是指修养不断提升的五个阶段,随着修养的提升,自身的能量也会得到提升。所谓的“充实、辉煌”,其实指的是一个人的气场。

如果一个人的修养特别好,特别是圣贤的境界,很多人会不由自主的想接近他。因为人性本善,自然会受到无形的影响。

所以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无字之教”。除非“丰满出彩”,否则怎么“放大”?所以儒家和道家并不矛盾,只是站的层次不同而已。

孟子说“能欲善”,前提必须是真诚的“能欲”。不真诚的话,要的多是男女吃喝玩乐。怎么才能好?只有静下心来扪心自问,你才会发现,真正让你满足的是“善”。正如孟子所说,“义悦吾心,谦悦吾口。”

所以你可能不太明白,但是请问有没有真心想做坏事的坏人?估计你说你是真心的,也是在赌气,或者你是变态。所以,只要真心对待自己,行为就永远不会偏离正道。

真诚不是那么容易的。人容易情绪化,容易冲动。说白了,真诚就是按良心办事,而不是按习惯办事。

所以,我们虽然明白真诚的重要性,但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遵守,审视自己的思想,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不受习惯的影响,真诚地符合自己的良心。

所以从0755到79000,所谓真诚的人,不要自欺欺人。如恶臭味,如善色欲,这叫自怜。所以,君子一定要慎独。小人闲着也不好,什么都干得出来。看到君子就腻了,拍他的坏,学他的好。人把自己当自己,如果看到自己的肺和肝,有什么好处?这就意味着中间真诚,外在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慎独。

慎独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的时候,要像在别人面前一样要求自己。前面一件事,后面一件事,怎么可能真诚?而“真诚在中,外在在形”,外在的气场会体现内在的真实想法,所以藏着也没用。所以,要想真诚,一定要谨慎。

所谓“如恶臭味,如善色欲”,就是君子修德,见恶如闻恶臭味,立刻厌恶排斥;看到善就像看到了美,你立刻感到幸福和向往。

闻不出味道。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看到美还会想着美吗?那是本能反应。君子的真诚也应该如此干净

那么,真诚能达到什么目的呢?055-79000说话:真诚之道,可预知。国家就会繁荣,就会有昌盛;国亡,必有恶。看到乌龟,移动四个身体。福将临,善将先知;如果你不好,你将是一个先知。所以,诚如神。

如果你是真诚的,你甚至可以提前预知很多事情,这也是天性。王阳明30岁左右在阳明洞修习道学时,准确预测到有朋友要来拜访他。别人以为他开悟了,他却说:“这不是激灵的办法!”

佛教徒虽然讲神通,但也不提倡神通,因为神通是自性所固有的,与生死无关。而真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良好的知识和能力,一切水到渠成。如果太执着于此,就会不真诚。

什么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中和,而平庸从古至今有两种解释。一是用,即中和;一种是经常,也就是中和的方式。反正都是怎么达到中和的。

055-79000说:“喜怒哀乐不放,谓之中;所有的头发都在中段,称为和。中者,天下大基也;和合,天下之道也。中和,天职,万物之育。”

也就是说,情绪释放前的混乱状态叫“中”,情绪得到适当宣泄时叫“和”。是世界的大根,可以理解为不动的自性;和谐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公正的方式。

后一句“中和,天之位,万物之育”,很难理解。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说每个人都能达到一种中立的状态,那么天地就各就各位,和谐运行,万物生生不息;你说你处于中立状态,天地都会佩服你,一切都会支持你。这两种解释都有点意思。总之,适度是最好的修炼状态。

那么中庸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表面上是说人、地点、事件、时间可以说对的话,做对的事。

其实如果你能一直跟着良心走,你就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70岁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欲望是一种中庸的状态,但这是通过多年的修炼达到的。

所以,达到中庸,不仅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那么简单。没有深厚的修养和智慧,只会顾此失彼。有时候,我们甚至把丧失斗志、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当成中庸之道,成为今天批判中庸之道的“托辞”。

其实他们批评的不是中庸,而是无用功,没必要吵架。正如《中庸》所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之道也,君子以厚道。小人就是小人,小人就是不择手段。意思很明确,大家都懂。

孔子对中庸的评价可谓极高。俗话说“中庸为上!”更:“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可以平等;鲁可以辞职;白刃可舞也;中庸之道是不可能的。“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不可企及性可见一斑,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所以孔子只好退一步说:“不能与中行同行,就是疯了。如果你咄咄逼人,你就会做错事。”

如果找不到一个温和的人相处,也可以和疯狂固执的人交往。因为疯子有野心,可以督促我们前进;那些傲慢的人可以阻止我们作恶。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走极端。每当有争执的时候,无非就是为对方的目的而战。除了伤害人的感情,根本没有太大作用。所以我的座右铭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世界无法与之抗衡。

中庸之道在于中和,凡事过犹不及。吃七分饱,不说话要死,绝对不做任何事,要宽容。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最好不要做任何决定。那个时候,决策很难符合中庸之道。

T

中庸也算是一种和谐的处事方式,后世所有腐败的学者都背离了中庸。要知道,儒家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只是原则,要随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变,你不可能一直坚持同一个原则。

正如《朱子晚年定论》所说: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视他为“圣人”的原因。孔子曾说:“你可以和别人学,但不能和别人学。”可兼容道,不可兼容道;你可以忍受,但你不能忍受。"

他还说:“君子在天下,而不知所措。没有莫也,有仁义之比。”还有四种说法:不在乎,不要,不要坚定,不要成为我。孟子也说:“大人之言,不必信,所行之事,不必行,而行之为义。”

所以,儒家是活泼的,是蓬勃的,不是“一根筋”的固执。但是,这与孔子批评的“故乡之愿”是不同的。故乡的愿望是一种无原则的见风使舵,呼应着每一个人。一个村民虽然说自己好,但一定是盗德。

正如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时所说,“名满天下,未必是故乡之愿;诽谤全世界的不一定是伟人。”

儒家思想必须有坚定的道德立场,以保持其韧性。如果一味地“见机行事”,往往会发展成一种没有骨气的“自保”。如果为了捍卫道德而不得不死,也可以为义而死。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

《知命》《中庸》最后一句说:“不知命,不可为君子。”这句话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反正我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越想越觉得洒脱。

儒家的人生是什么意思?有两层意思,一是命运,二是自然规律。

从命运的角度来看,知道生活主要是能够接受自己的命运。正如《大学》所说:君子所欲,而不逾矩。有钱,有钱;平平淡淡,刻薄刻薄刻薄;易迪,易迪;如果你有麻烦,你就会有麻烦。君子无所得则自满。

也就是说,君子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泰然自若。所谓“知其乐,失之泰然,一切随缘”。

就在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的时候,弟子们饿得上气不接下气,孔子还在不停地唱歌。鲁终于憋不住了,问:“君子穷吗?”子曰:“士穷,小人穷。”

055-79000说话:自以为是不问别人就没有怨言。不怨天尤人,不等人。所以君子容易安身立命,小人则铤而走险蒙混过关。子曰:“射人似君子,失节则反之。”

因为我能坦然接受命运,不怨天尤人,不计较他人,以道为乐,安于时势,做不出什么错事,所以我反而为自己而求。所谓“堂堂正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小人总是惹祸上身”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在匡城。也许他的生命会有危险,但孔子平静地说:“走了,文不在这里。日必丧于斯文,逝者不与于斯文。天若不丧,又能如何?”

这个时候孔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声称他只有在50岁时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无论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期间发生了什么,都不如四处游荡,不受影响。多帅的一句话:上帝不想让文化灭亡。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还有一次,宋国的将军幻云因为恨孔子而想杀他,孔子带着他的弟子逃走了。桓伊大怒,砍倒了孔子讲学的树来泄愤。孔子仍然心平气和地说:“我生来就有给予的美德,怎么能给桓伊呢?”

不禁让我想起禅师虚云法师的一个公开案例。据说抗战时,一个日本人拿枪指着虚云法师的头威胁说:“你不怕吗?”

云大师回答艾

有一次,公在鲁国大夫嵇面前说的坏话。傅静波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姬家被公伯僚蛊惑了,我的能力可以帮你杀死公伯僚。”

子曰:“道之道必行,命之道必行。”道将废,命将同。公伯的命是什么!"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一次,吕后想召见孟子,大臣臧石劝阻了吕后。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孟子,孟子说:“有,或者使;检查,或者。别说了,这超出了人类的能力。不遇到吕后,就是上天。臧家公子怎能不与他相见?”

因为儒家的“知命”,所以能过上洒脱的生活。但是,知命不等于认命,而是“尽力而为,顺从天命”。做自己该做的或者尽力而为,就把结果留给命运来决定吧。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为什么活得累?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生活。其实“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句话并没有错。错的是有些人总是活在与命运对抗的状态中。

不能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是一味的喊着“改变命运”的口号,盯着远处的目标,忽略了附近的风景,让自己整天浮躁。也许很容易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从而误入歧途。即使你有所成就,也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

改变命运的根本在于改变自己的习惯,培养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享受每一刻就好。未来自然会到来。如果过于在意结果,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奋斗,而且一旦达到目标也会感到厌烦。没实现也不用崩溃,真的没必要这么疯狂。

子曰:“不患无位,能因苦而立;不了解自己,就去求知识。“那就是,不愁没有工作,也不愁别人不知道你。你要担心的是你的能力和修养够不够。

“知生”的另一层含义是知道自然规律。说白了就是要知道天道“善恶”的规律,类似于佛教中的“因缘”。

055-79000说,“哪里有好的家,哪里就有余庆;积累不好,烦恼就多了。”055-79000字:“善待他人,你就会得到祝福;做不好,你会吃亏的。”他还说:“天若恶,犹可违;你作孽,就活不下去。"

王阳明曾说,“善之人,不但是宗亲所爱,也是朋友乡党所敬,虽鬼神也负;作恶的人,不仅被宗族亲戚出卖,而且被朋友和村党怨恨,虽然鬼神也是作恶的。没有福就没有善,没有苦就没有恶。"

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天道运行的规律,切不可胡作非为。就像老子说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凶!”055-79000云:“总说命中注定,自求多福。”那就是让我们“与天地融为一体”,所有的福祸都是自己激发出来的。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但我不害怕它。大人,我在侮辱圣人。”

人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敬畏感,忘本,辱圣贤比比皆是。因为你不知道命运,你不知道敬畏。只要不犯法,什么都敢做。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对身心三业的淡忘,内心浮躁却从不反省。

本文最初打算分四部分发表。为了不影响内容的一致性,一气呵成,显得比较长。感谢能坚持看下去的人,希望能有一点点吸玉的作用。最后,祝大家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快乐成长。

为您推荐

黄朴民:儒家思想方法论无可置疑地富有永恒的魅力

儒家思想以切合人事、具体实用的风貌主导中华民族独特文明体系的构建,反映出浓厚的实用理性与入世旨趣,可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温馨、最可亲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所谓“于道最为高”“则可以通万方之

2023-01-12 23:12

儒家的哲学智慧是什么(儒家思想的真谛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家的核心经典,这是一套建立为人处世基本价值观的核心著作。是让每个人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确立以服务为目的的人生观,这是成为清洁家的绝对本质性条件,人没有了服务利他的价值观,没有了不损人利己的道德观,作为

2023-01-12 23:08

“学习强国”四人赛答题解析之(6)——齐桓公等10题

1. 因“九合诸侯”“尊王攘夷”,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是____。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宋襄公正确答案:A.齐桓公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

2023-01-12 23:06

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三国历史,波澜壮阔,人才辈出,能人大才们为自己的理想激荡着这一时期的每一分每一秒。提到三国,就不得不提刘备。因刘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人处世以仁待人、以德服人,达到了讲究诚信、布施仁义的境界,而被后世推崇有加。从刘备发迹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深深

2023-01-12 23:02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其中的(谈谈你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启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在春秋时期鲁国的陬邑,即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华夏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与弟子

2023-01-12 22:59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和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礼与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直至今日,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与人为善”、 “诚

2023-01-12 22:5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