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总结大学期末)

更新时间:2023-01-14 11:48:25作者:51data

1.引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包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加剧,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继承和创新人类文明成果的?(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5.如何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这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体现。(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期待着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未真正阐述过人类解放的理论。(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3)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也是非常艰巨的事业。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是革命的前提;这是革命科学的必然结论。(2)二者的统一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第十一章。世界观是什么?为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1)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和如何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南,就成了一种方法论。世界观方法论是确定的,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既是系统的、理论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1)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世界的起源是什么,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谁是首要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之间是否存在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2)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什么?(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能被人的意识反映出来,是可知的。(2)意义: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积极反映论和不可知论,强烈批判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起源3354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本质——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行动——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a)意识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c)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d)意识可以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有什么关系?(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2)运动与静止的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物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5。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什么?(1)本质:实践是人类积极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特点:客观实质性;自觉主动;社会历史性(3)形式:生产实践(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践(4)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5)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进入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的总和。(6)中介(手段)是指现实地连接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运行和控制的程序和方法。6.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实践是把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统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总结大学期末)

7.唯物辩证法的特点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连接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发展的本质是什么?联系与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1)唯物辩证法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2)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可能性与现实性;(3)关系:指事物和现象内部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4)联系的特征: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和制约性(5)发展的本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6)意义:联系: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事求是地把一切都看成是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3)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大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得到大众的支持。9.什么是矛盾?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2)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脱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4)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战斗性互不相同。矛盾认同和战斗性是相互关联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一性的作用: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b)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容,使矛盾双方相互借鉴,有利于各自的因素而发展。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规定了事物向对立转化的基本趋势。斗争性的作用:a)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突破了事物存在的极限,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事物的质变。c)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这样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辩证关系原理?坚持这一原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中;(无处不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直)(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具体事物的矛盾和每个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横向);具体事物的矛盾和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自己的特点(纵向)

(4)意义: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它是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11.如何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有什么意义?(1)量变:事物在量上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从一种质的状态到另一种质的状态的飞跃。(3)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互不相同。(看概念)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还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包括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部分质变);质变的过程包括新质在量上的扩展。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是我们党连续革命理论和革命发展阶段理论相统一、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基础。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这对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12.什么是辩证否定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个原则的意义是什么?(1)辩证否定的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从旧质量到新质量的飞跃是决定性的环节。否定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保留下来,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抛弃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和保留。(2)意义:辩证否定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我们坚信新事物所向披靡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它告诉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13.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进步性和蹒跚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则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什么意义?(1)进步性和蹒跚性的统一:(1)在发展的方向上,事物总是前进的。在发展的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2)意义:(1)是对抗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线性论的武器。它是革命的坚定性和战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基础。14.如何理解法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则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1)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2)客观性是法律的根本特征,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3)主观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创造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2)实践使认识产生和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2.运用实践与认知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1)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创造了认识的需要,提供了认识的可能性,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网上实践和发展自己想法的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种现实的新科技成果,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也可以用来传播文化垃圾。根据认知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网络上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可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吸收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你经常接触文化垃圾,会给你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不能仅以个人兴趣来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受互联网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而是要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吸收科学知识、积极向上的精神、艺术熏陶等先进文化和理念结合起来。要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就要坚持真理标准,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进一步提高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己的科学。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动态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动态的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事物到感觉、思想的认知路线和反映论原则;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知能够提供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从而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动态反映论,是科学的认识论。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在原则上是不同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的:(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界定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客体关系首先是转化与被转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它们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认识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1)区别:感性认知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认知,不深刻、不片面;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整体、间接、一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知可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认知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的:理性认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性认知需要发展深化为理性认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5.为什么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更大更重要?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1)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变革

6.如何理解认知过程的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意味着人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曲折的向上运动。(1)形式上: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2)内容:练习和理解的每一个周期的内容已经相对提前到高一的水平。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意义?(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从群众中来”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即实践3354认识3354,不断实践的过程,说明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3)人心决定一切。我们永远不应该脱离人民,和人民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前提出发,信任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8.如何理解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客观性的两层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独立于主体的意识和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9.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学习这个原理对于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意义?(1)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2)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有限性。(3)辩证关系: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主要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指真理的制约性。(2)统一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4)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它有相对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坚持和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认识:(1)实践是人的主观感知是客观的活动。它可以把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的对象相一致,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现在不能被实践检验的东西,最终会在未来检验认知的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认识真理的条件。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完全证实或反驳人们已有的认识。这是相对的,不确定的。1.如何理解哲学价值及其特征(1)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2)特征:价值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价值是社会历史的价值是多维的价值是相对的12。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成功的实践必须建立在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基础的,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13.如何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更深入理解党的思想路线有什么意义?(1)关系:(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2)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才能真正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第三章第一节。为什么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根本对立的?(1)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1)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位的,社会存在是第二位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抹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鼓吹历史没有规律。把历史解释为个体(观念、思想)的随机活动,偶然或博弈的积累。提倡英雄创造时事的历史观。(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学习这个原理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什么意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人的一切思想要素和意识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各种思想形态。(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迟早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4)意义正确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一般性质及其相对独立性的特征?(1)本质:阶级性;(2)相对独立;(1)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相互影响,各自有其历史传承

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主动改造自然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状况表明了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2)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关系是这些内容的有机整体。(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生产力首先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首先是生产力、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及其意义?(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归根到底,反作用取决于并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意义:(1)在人类思想史上,这一规律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是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把发展生产力确立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这一规律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哲学和理论基础。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及其相互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支配社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3)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1)经济基础首先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及其意义?(1)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而且是解决和产生的。在这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个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规律。(2)意义: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分析社会、制定战略战略和方针政策、改造社会的重要客观依据。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8.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对抗性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通常通过改革来解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情况来看,社会基本矛盾中适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合的方面是非主要的;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相互关联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来看,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即改革来解决。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把推进经济基础改革和推进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9.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在实践中坚持这一原则和人们在历史选择中的主动性的意义是什么?(1)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是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思想文化形态的统一。(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统一性):就人类整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推动下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顺序是:依次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多样性):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而言,社会形态更替并不严格按照上述顺序演变,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飞跃”。(3)人们的历史选择: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依据、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民的历史选择性,说到底就是人民的选择性。把握社会更替的前进性和步履蹒跚的统一性。10.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推动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技术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造福人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负面后果。12.为什么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重要的角色?(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1)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力量,首先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1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上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以人为本。(1)群众观点:人民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人民负责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四章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产生的?(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导致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从而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然后借助资产阶级政权实现了工业革命。机械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发展,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如何理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主导的生产形式,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时间。(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意义: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及其意义?(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商品双要素理论。在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上,价值来源于交换价值,提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区分了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同时,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时间。马克思阐明了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还起到转移原有价值的作用。(2)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抛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5.要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为什么要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所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形成是以劳动成为商品或货币转化为资本为前提的。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2)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3)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度;7.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什么?(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用延长的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相同工作日下,以提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8.为什么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9.为什么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了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是对私有制的第一次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引起了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要在资本主义时代成果的基础上,即在合作和共同占有土地和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怎么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年指出:“剥夺被剥夺者所建立的国家,叫做在土地和劳动本身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恢复个人所有制。对懂德语的人来说,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应该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有人认为这里的“土地和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有权”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描述,即生产的社会化,包括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即共同使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或社会使用。这一成果只是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这里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建立统一的社会个人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应该确立团结社会中个人的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两种否定性质完全不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夺。这是“一个更漫长、更艰难、更困难的过程。”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意味着劳动人民剥夺了少数掠夺者。10.考察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对于进一步揭示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有什么意义?1.如何理解资本家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2.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家之间分配的?(1)利润:当人们在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一定数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3)部门间竞争的特点是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自由转移,从而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率。1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劳动人民的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第二,它表现了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化和社会生产整体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无限扩张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劳动人民的相对狭窄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化和社会生产整体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衡达到顶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其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政治制度:民主与法治、政权组织、选举制度、政党制度(2)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1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在长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具体形式和环节之一;第五章1。垄断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垄断不会消除竞争?(1)垄断的形成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自由竞争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第二步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垄断的出现。(2)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一个垄断组织都不可能覆盖到无所不包的社会。2.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金融资本: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不属于使用这种资本的实业家。只有通过银行,实业家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控制。对实业家来说,银行代表着资本的所有者。另一方面,银行也必须将越来越多的资本固定在实业上。所以银行越来越成为产业资本家。这样,它实际上就变成了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2)金融寡头:指手握巨额金融资本,实际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称“金融寡头”。3.为什么说垄断价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1)垄断价格的确定仍应以价值为基础。(2)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仍然是一致的。垄断价格不会也不可能增加或减少商品所包含的价值。(3)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仍然来自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国家出面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2)本质: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起来生产和分配剩余价值,从而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能够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二)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活动和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3)功能:功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形式?(1)国有和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有和私人合资企业(3)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4)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6.资本输出的本质是什么?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特征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1)特点:(1)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高度发达,在主要工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垄断组织。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日益融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殊意义。国际垄断联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2)意义:垄断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个相应的时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此,在相应时期内,它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淘汰作用:一是垄断统治扩大食利者阶层,形成食利者国家;第二,垄断统治造成了多种危机的交织;第三,垄断统治加强了政治统治,促进了改良主义。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原因、实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什么?(1)表现: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金融发达,巨额资金在各国间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跨国公司已遍布全球,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管理体系的国际化;等等。(2)动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层出不穷的新交通和通信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认同。加强国际协调机制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跨国公司的推广。(3)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对外扩张;(4)影响:全球化的两重性被比作“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必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干预者。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2)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的高度,生产关系发生了局部调整,其资本主义性质没有改变。(3)原因: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高度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自我调整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第六章1 .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导,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改造现有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迫切愿望。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19世纪初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角度看,主要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首要任务是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与这一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除了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上看,主要表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过于集中,干部任用制度自上而下,监督机制软弱低效。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伟大提高。第三,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它永远不会灭亡。但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只有在其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儿中成熟以后,才会出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以及实现这种必然性的全面阐述时间和条件。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这是根本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的实现时间和条件。它警示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在这一客观条件得到满足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为您推荐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

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达到了巅峰,对社会的洞察,思想的深邃,理论之科学,辨析之彻底,借用一位奇人的话说:“马氏是六识中做活计最通透之人”。 这四对思维方法,如果能学透用好,用来思维分析,对我们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重点是很科学。归纳和演绎

2023-01-14 11:44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2020百度网盘(马原期末复习资料2020)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

2023-01-14 11:42

方法论前篇——世界原理规律——唯物辩证法,让你瞬间洞悉本质

回顾上篇,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也就是方法论分两部分,一是认识世界原理规律,二是顺应世界原理规律去改造世界以达成我们的目的。分别对应“方”和“法”而我的目的是持续输出一套完整成体系的方法论,依托于科

2023-01-14 11:38

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

上回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主要是对“为什么批判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的诸多勘误”做了讲解。本回的内容不二将主要为大家分享《物质论》的内容,也就是关于物质、运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辩证法”,获取《唯物辩证法大纲》电子版

2023-01-14 11:36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思想最重要的成果,标志人类由幼稚走向成熟。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先生在批判和扬弃前人的思想成果时汇总发展出的思想文化成果。真正学会使用唯物辩证法并掌握其精髓还真是蛮难的。经过这段日子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学习,我得

2023-01-14 11:32

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一辆东周时期的高等级马车(2018年11月2日摄)。经过对车辆遗存的测量,初步确认这辆马车拥有两个直径达140厘米的较大型车轮,每个车轮拥有辐条38根。车厢横宽142.5厘米,纵长106厘米,车厢残高达50余厘米,一条残长近280厘米的车轴

2023-01-14 11:2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