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矛盾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

更新时间:2022-12-31 17:38:17作者:51data

“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在纸媒时代向智媒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充分吸收文化传统中的修辞特色,通过网络空间的开放气质,发挥多模式的程式码效应,突破现有网络流行语范式,实现矛盾对抗、自我强化、辩证思维的文化内涵本文合理分析“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矛盾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解释和解析,尊重和理解认同“矛盾青年”的“青年矛盾”,是引导青年文化发展的策略之一。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

“矛盾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

网络流行语作为最能记录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话语特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始终走在反映青年思想动态、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的时代前沿。 近年来,“矛盾的表现”这一流行语在网络上流行,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它通过将意思完全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排列起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和活着的状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以“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演变轨迹和演变路径,总结其风格特征,透视青年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进而通过矛盾心理探索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势,既是研判当代青年思想动态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青年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矛盾的表现”网络流行语的演变轨迹“矛盾的表现”网络流行语并非突如其来的现世,而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充分吸收传统的矛盾修辞手法,在结合网络时代应用规则的过程中不断打破文本的束缚,寻找发展机遇,创造有利条件那个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源起中西文化传统中的修辞手法,无论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还是在西方修辞学中,都通过将具有对立意义的词语组合排列赋予新的内涵,以“矛盾式”为表达色彩的词语贯穿始终。 这样的语言表达在中国被定义为“映照”修辞。 ”[1]即“在一个事物中反映出两种辞格两种观点,使两种相互矛盾的事物相互比较,使所表达的内容尤为鲜明”,西方将其定义为矛盾修辞法。 《韦氏大学词典》被解释为“相互矛盾或不和谐的语言组合”。 两者殊途同归。

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夫之‘正言逆反,老子为立言之方,《五千言》中,修辞所谓‘翻案之言’和‘冤言’,是极力辞赋神秘家之言的话语。” 钱老师认为“正言若反”即西方修辞中的悖论和矛盾修辞,著名语言学家胡曙中也认为“汉语‘映照’与英语‘矛盾修辞’不仅结构基本相同,而且修辞效果基本一致”[3]。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古今中外许多典范文本都表明“映照”与“矛盾修辞法”不同,表现形式遵循矛盾异律。 由此可见,当下年轻人在网络上使用的“矛盾性表达”流行语与矛盾修辞手段师同源,都是通过语义成分中的反义关系来达到二元对立的修饰效果,使表达方式的意义加深、更有张力。

2 .网络时代的应用规则“矛盾修辞”作为中西方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回溯前文,“矛盾表达”流行语起源于“矛盾修辞”,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的“矛盾修辞”越来越分离,既有变相的突破,也有质的飞跃。 通过对近20年( 2001(2020 ) )的不完全梳理,“矛盾地表达”网络流行语,不难发现网络时代的显著变化。

主要有:一是表现形式更加简洁。 从“痛而快乐”的冗长,到“朋友圈养生”的短小精悍,“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充分融通网络社会高效沟通的速度,摒弃过于复杂、难以流通的词汇,将相反概念的词根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形式

二是轮群划分更加突出。 构建了网络时代大范围的圈群交互模型,网络话语系统也根据特色不同的圈群分为大小不同的话语体系。 例如,“小镇问题家”一词来源于“985废弃物引进计划”的豆瓣群体,“朋友圈养生”、“讴歌型吐槽”等词来源于微博超话,这些网络流行语展现出亚文化民族的独特个性和戏谑特质,特定于

《咬文嚼字》年发表的“2013中国十大流行语”中只有“女汉子”“土豪”,其他“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还没有进入任何排行榜。 也可以间接说明,许多“自相矛盾”的网络流行语并没有在大多数网民中广泛使用,语言使用的区别壁垒很明显。

3 .变智媒体时代的多元模式在互联网和融媒体效应双重影响的智媒体时代,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语言数字化导致语音和体态语频繁缺席,语言交流过程中情感不足、信息不足成为常态。

“矛盾的表达”网络流行语也在不同语境和场景下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变异,无论其信息表达方式、内容表达能力、文本写作渠道,都经历了从单维到多维的衍生化、从单元到多元的孵化,呈现出智能媒体时代的多模式( 《视觉语法》作者Kress说:“多模式是指使用多种符号模式设计符号产品和事件,具体的感知过程包括图像、书面和口头符号、手势、声音、气味、味道、接触等

2015年,源自中文网络的“笑哭”表情文字获得了《牛津词典》的认可,作为“喜悦之泪”被选为2015年度的关键词。 近年来,也出现了用文字和照片表现多模式矛盾的“印章”。 热锅的插图上写着“快睡吧”,在睡前刺激食欲使人难以入睡,这在睡前聊天的场景中被认为是“放毒”。 此外,他还向耷拉着脸的橘猫投稿“脸上写着喜悦”,表达了失落而不得不变强的矛盾。

简而言之,多媒体融合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现代青年话语生产,将青年话语发展为多模式的意象表现[4]。 从单一文字语言过渡到多种文字符号的多感知、异模式是“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在知识媒体时代的必然走向。

人脸表情、视频、音频、图像的组合将随着5G、VR、AR的发展应用于更多场景。 因此,智媒时代的多模态表达在重塑“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描述和意义的同时,也更加强调文本符号资源的不断整合和相关过程。

二、“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风格含义“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既具有一般矛盾修辞的特点,也具有一般流行语的特色,但大多呈现出青年群体独有的风格。 风格作为青年群体的文化图腾和内部最具吸引力的符号,传达着意义的差异和认同,青年追求风格实际上就是对意义和生活模式的认同[5]。

因此,无论是“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的静态分析,还是深入文本符号背后的动态分析,最大的关键还是基于青年群体所处的环境、所处的现实、所有的思考,探索青年群体“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整体的风格意义

1 .加速社会引发的矛盾认知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要素和社会资源高速移动,其移动速度、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提高 )。 无论是社会公共领域,还是日常生活领域都处于全面加速之中。 由此,一般认为“足够快的话会变得更强”。 也就是说,速度优势意味着可以通过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更高的能力优势,使其在速度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实现更好的生活。

因此,德国社会学家罗莎以此指出,现代化的发展表现为社会。时间加快结构,整个现代化社会是一个深刻变化的加速社会[6]。 生活在成长加速的社会中的青年,由于拥有社会资源乃至社会话语权的有限性,加速时间节奏和加速社会竞争只能是“被选择”和“被接受”。 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和行动还没有充分准备和应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的隔阂乃至裂痕,让悬在青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加速”,蕴含着无比的不安和矛盾。

例如,在“佩奇”中,“佩奇”原指可爱、直率、积极向上的卡通形象,“佩奇”则指圆滑、熟悉社会明暗规则的成人形象。 如果把单纯的“佩奇”和复杂的“社会人”这两个相反的形象组合起来创造新词,那么,重构的“矛盾表现”网络流行语“佩奇社会人”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在开玩笑

这样,“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利用现有的话语体系和语义体系,在现有的加速语境中拼贴新的语义。 拼贴过程除了分解、混合、挪用、改编语言符号外,还融合了青年对时代的呼唤和对社会的诉求,给青年心灵增添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色彩。

2 .个体化时代强化的自我意识个体化比集体化更是对现代社会个人生存状态和个人与现代社会关系转换的理论描述[8]。 在集体化时代,青年总是被赋予一个或多个角色,他们承担角色的过程往往是从国家本位理念、集体身份观念的角度,自觉或自觉地维护共同体应有的伦理或规制。

但在个人化时代,个人正处于加速变动之中,特别是生产力市场化和生产关系去组织化,传统集体生活的逐步瓦解使得青年群体更加直接和独立地面对社会。 他们开始以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身份角色,不断强调自己的权利和权益。

“矛盾的表现”网络流行语,正是年轻人在个性化时代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例如,现在的年轻人处于非恋爱状态时,“积极单身”这个表达方式经常被使用。 另一方面,在传统婚姻观中,单身往往是被动的、不得已的选择。 也就是说,由于在外貌、年龄、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占优势,处于被排除在结婚市场之外的状态。 但现在面临的现状是,即使拥有比较优越的结婚市场条件,依然选择独处。 即使找不到伴侣,也不想随便恋爱; 一个人生活可能会感到孤独感和失落感,但我不想和伴侣配合生活。

这显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在使用“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总是以“我”为中心越轨,总是以“我”为行为的考量标准。 施语者自我意识较强的场合,强调任意界所说的“我”和集体的“我”,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任何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仅限于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9]。

也就是说,青年创造和使用这些流行语,并不是偶然的儿戏,而是以“我”为中心,构建个人话语,宣告“我思故我在”。

3 .辩证思维诱发的情感张力在辩证思维中,矛盾不仅包括排斥和反对的关系,还包括事物内部相互依存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构成矛盾的两个要素。 因此,在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双重影响下,“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通过表层两层含义相反的话语,形成冲突与融合的语义关系,体现了深层的辩证关系,复杂强烈的情感也因凝聚作用而极具张力。

青年人经常用网络流行语“朋友圈养生”来标榜自己,重视朋友圈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养生”所表现出的顾全身体的孤僻顺从,关心青年人的健康,但由于缺乏实施养生行为的现实条件和空间,他们毫不妥协即使他们熬夜,也因为沉醉于保养,所以产生了“用最贵的护肤品,最晚熬夜”。 他们穿着破牛仔裤,耐寒得紧紧贴在暖宝宝身上,“辣条和金盏花一起飞,啤酒清一色枸杞”接踵而至。

青年们孜孜不倦地在“朋友圈”和“养生”之间“跳远”,不断演绎着大型魔幻现实主义。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反映出青年对快节奏生活的报复性消遣(暴饮暴食、熬夜等),也说明他们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有选择地要照顾自己身体的健康。 可见,“矛盾的表现”网络流行语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对立,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青年的力量和青年对社会的反应,展现出“无两不成一”的丰富张力。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辩证思维带来的思辨性,“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情绪价值在矛盾冲突中达到顶峰,受众对情绪的理解也在“思维穿越千年、晓万里”的过程中自由驰骋、跃迁达到沸点。

三、“矛盾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发生了从经久不衰的生命周期到瞬息万变的更新频率、群体自发无意识的个人自觉意识、从网络生活日常用语到网络空间社交用语三个维度的巨大转变

他们像海里的鱼一样在网络中充分利用创新思维的活力,利用各种词汇、符号、语言等正式或非正式文本,形成了独特的“矛盾式表达”。 这种独特的扬弃,体现了青年在语言符号上的灵活运用和发明创造,更是把青年的“矛盾观念”在语言表达中充分再现出来。

虽然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但“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威胁论”、“消解论”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但必须承认,“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早就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现象,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过渡到多种因素合一的复杂文化现象。

为此,只有深入“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内部,接受其具体形态及其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事实,重新解读这一矛盾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全新的文化解析,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青年亚文化现象背后的离心力和进取心作用

1 .景观社会中的消费矛盾随着景观社会的到来,“现代生产力步伐的不断加快,商品和文化的广泛流通,在一个到处都是的社会里,整个社会生活必然表现为巨大的景观聚合,景观构成了社会主导生活的既有模式”[10]。 在景观社会中,尤其是网络上,不同经济阶层的生活场景像画卷一样铺在社交媒体上,plog、vlog、直播等模式丰富的传播媒介给青年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青年受到了更高的经济水平

与此同时,现在的青年面临着高物价、高支出的经济压力,他们的消费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种生活带来的强大吸引力,所以表示会尽量赶时髦,即使“穷得要吃土”,也要“有品味”和“有品味”

问题是,景观塑造的高消费水平生活是一种拜物教的表象,青年看到的是一个“可呆可不呆”的世界。 也就是说,青年人认为商品消费和生活与高消费水平的生活相提并论,可以通过“借货”享受“向往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是自我幻想的消费者,商品是其幻想的载体,一切幻觉都只是资本营造的幻想境界。

一些青年真实冷静,看透了消费主义下“一切”和“一切”被操纵的景观演绎,没有在“有意识的情景”中迷失自我,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远离消费主义。 于是他们提倡“攀比型节俭”,即与同类竞争,倡导“谁更勤俭持家”。

其中,“与他人比较”的本义是“无视自己的客观条件,盲目地与他人比较”,而与“生活简朴节制”的概念相结合,则构成了对“清贫”消费者的反讽。

或许是瞄准了消费矛盾中对立对立概念所带来的特征价值,商业广告中有意选择这种对抗要素来营造全方位的景观模式。 例如,商家把“做精致的猪女孩”、“立flag的积极废人”等矛盾的流行语印在商品上,诱发消费行为实现资本变现。

年轻人在面对消费时,“爱也恨,想拥有也想离开”的矛盾心理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和无限商机,正因立竿见影,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而年轻人的消费矛盾在这个环节日益凸显

2 .身份焦虑下的理想矛盾从生存性焦虑逐渐成为青年群体普遍的社会情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从认同意识的角度看,中国社会正处于世纪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观念转型时期,特别是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和国际形势怪异,年轻人就业机会锐减,阶层固化更加加剧。 青年群体向上流动的迫切追求与阶层和财富的高度期待形成巨大反差,隐含着生活压力下的社会群体焦虑。

青年“对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担心自己现在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凡,与社会设定的成功模式不符”[11]。 这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能力的极限,使青年群体处于矛盾的情绪之中。

其次从心理焦虑角度看,个体出现焦虑状态时,往往会驱动心理防卫机制进行平衡,控制焦虑情绪。 施耐森等的研究表明,《成瘾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16~88岁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社交媒体成瘾程度越高,焦虑症状越明显[12]。

同时,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快速流动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加速,使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加了解他人的生活状态,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和焦虑,青年群体作为信息渠道最广的人,焦虑感尤其大。 他们一方面无所适从,一方面渴望变化,对自己的身份越来越不安。

为了应对这种焦虑症状,年轻人采用狂喜的“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以消除供不应求或长期失效的现状,寻求在虚拟世界中转移和升华心理能量的可能性。 如“985废弃物”、“积极废人”、“梦想兼职”等流行语确实会成为青年群体转移和消除焦虑的途径,进行自我心理建设的管理。 此外,他们对不安全感和剥夺效能感的反叛和解体,折射出他们不堪重负、孤身一人的生活现状和心态。

3 .基于兴趣爱好认识建立的社会距离网络生态圈群,通常由年轻人基于兴趣爱好建立,通过团队游戏、兴趣社团等在统一的社会规则下进行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分享、互通

近年来,豆瓣集团、百度贴吧、知乎平台、微博集团等出现了基于兴趣爱好的年轻人群体,以满足不同类型年轻人的心理诉求和情感表达。 特别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结界,基于血缘、行业边缘、地缘的“强强关系”逐渐缩小,青年群体日益摆脱熟人社会的关系社会,其熟人社会关系逐渐碎片化。 另一方面,基于兴趣边缘的弱关系越来越凸显,这种网络空间中情感共鸣的凸显使得在线交友成为青年最常见的社交方式。

强关系带来的信息资源通常具有同质性,无法满足当今青年多种交流需求弱关系带来的信息交流更快更高效,营造出的交流氛围和场景更为神圣。

兴趣认同已成为青年社会的首选和必备方式,但也带来了明显的问题。 第一种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恐惧,渴望与人交流,却害怕表露自己的真实内心。 青年群体在网络生活中经常避免与人接触,但乐于在网上讨论。 “现实社会的恐怖、网络话题”、“在线热烈、独处”已成为常态。

二是社会地位不稳定。 当年轻人擅长于兴趣社交时,兴趣本身的易变特性会导致兴趣社会的建设不稳定,每个人都会因为兴趣的变化而加入或退出社团,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害怕与观点发生冲突。 由于“想传却传不出去”的矛盾心理,“云聊”、“自助聊天”、“热衷社交距离”等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年轻人的社交礼仪也越来越疏远亲密,朝着真实虚假的方向发展。

4 .情感异化恋爱矛盾在社会快速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新兴力量的青年群体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将面临越来越高压的工作状态。 相对丰富的物质条件优化了青年,但高强度的工作侵入了他们的婚姻关系,年轻人的感情世界逐渐异化。

从个人层面看,青年之间的择偶行为表现出更加自主、更加强烈的功利色彩。 从社会层面看,城乡结构二元化、单身经济兴起、负面新闻频繁出现等因素给青年群体进入婚恋状态带来了更多障碍。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滞销、农村滞销”社会现象,男女数量不均给青年婚姻造成了现实障碍。 当青年“自愿”不再恋爱、不再结婚,但却不是他们心中真正想要的时候,感情却在竞争加速的现代社会中异化,挑战新时代的婚姻伦理观念,单身经济扑面而来。

单身经济和服务新业态的出现也为单身群体提供了轻松友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交友软件、交友等渠道,青年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切换“恋爱状态”,点聊天、睡觉、叫醒等服务,假日还可以“借男女朋友”回家帮长辈催婚。

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伴侣杀害、婚外恋等社会新闻层出不穷,未进入恋爱关系的年轻人开始“恐婚”,心理防线越来越高。 处于恋爱状态的情侣,偶尔也会遇到“单身式恋爱”,恋爱中很少能感受到伴侣的爱和陪伴。

更大范围的“粉丝女孩”通过喊着“在做CP”“可以一辈子单身,但CP必须在一起”等口号,脱离现实,旁观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得到满足。 即使这种亲密关系是旁观者虚构的,他们也愿意把发展浪漫关系托付给他人。

本质上,即使感情异化,很多青年也没有放弃对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 他们渴望亲密的恋爱关系,但讨厌恋爱关系上的纠纷,“积极的单身”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时间 )内继续上演。

5 .仪式狂欢下的审美矛盾伴随着文化传播环境的深刻变革,仪式狂欢下的“矛盾表现”上演了一场审美反差的盛宴,丑与美的结合,土味与洋气的融合成为青年群体中最大的审美冲突。

以“尻桃君”为代表的虚构角色、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的小动物巴塔哥尼亚等一系列“丑陋的萌”形象深入人心。 虽然因臀部般的脸、满是无辜皱纹的脸的表情等特征而呈现出“奇怪的脸”,但圆圆的形状、无辜的表情却惹人怜惜。

除了外表上的美丑,青年人也开始崇尚“土是潮,直到极限”的时尚观念。 东北大学花呢上衣亮相戛纳电影节时装秀,来自广东小镇的“五条人”乐队自称“农村拓哉”,它们充满仪式狂欢的文化符号,通过“审美矛盾”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并不是人们驻足欣赏的,而是参与者们置身其中,按照有效的规则狂欢”[13]。 在这种参与中,青年们雅俗交融,美丑交融,成为他们凸显新事物、凸显自我的仪式。 “俗以雅,故以新”的审美冲突由来已久,黄山谷虽然提出了过于庸俗的艺术主张,但在网络经济空前活跃的今天,青年却有着“离经叛道”的价值观和猎奇心理,认为“丑陋厌恶”

无论是“土潮”文化的先行者,还是人为塑造的丑陋萌动角色,无论是戏谑的口号,还是诙谐的台词,在这种缺陷中找到平衡点的反差效应,都显得荒诞、奇特、亲切于是,意义感匮乏、生活不变的青年群体利用审美与丑陋的碰撞,摆脱单一的扁平文化角色,寻求丰富的审美体验,挑战审美惯性,利用矛盾张力重塑自我形象。

6 .身体叙事诗下的健康矛盾自尼采呼吁“一切从身体出发”以来,身体叙事逐渐成为显学,语言与身体共同构成符号,构成日常生活的叙事诗。 正如梅洛-庞蒂“身体所表达的,身体在说话”[14]所说,身体既可以是故事的内容本身,也可以在许多情况下发展故事。 而随着身体叙事性的增强,身体的本体与喻体、能与指逐渐分离,“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身体”开始分开。

一方面,壮健健康、无病无灾的身体成为有计划的“商品和符号”,医药产业、健身产业、整形产业、化妆产业等把身体当作崇拜对象,唤起人们对身体的想象和满足,身体不再是单一的人的肉体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持续产生健康不安,社会开始过度医学化。 医学与商业化的结合催生了市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日益丰富的健康指标不断量化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青年们并不依赖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在“测评”这一各个指标的过程中,被社会功能所引导,不自觉地卷入了与他人的比较之中。

放任与养生保健,本质上是感性与理性的纠缠。 青年们一方面追求朋友圈的个性,不断进行武断的尝试,在亚文化中融入开放多义的文本元素“朋友圈”,修饰主流文化中由来已久的“养生”,获得主动性。 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准备好,必须向养护主义妥协。

在“996”加班文化、“345薪酬制”——即公司每3人奖励4人创造5人价值——的盛行过程中,青年面临着高密度的工作。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养成了挑灯夜战的习惯,饮食规律成了日常。 于是养生产品作为物质代价和精神安慰剂,给青年带来短暂而虚幻的自我提升感,带来精神压力

年轻人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珍惜生命”的想法交错下,有着渴望健康却无法获得真正健康的矛盾心理。 他们将“朋友圈养生法”这一网络流行语改编后自嘲说:“山楂配炸鸡,啤酒配枸杞,西洋参0度,无糖雪碧决明子。” 这也让人感叹,身体叙事背后的健康隐患,是后现代社会给年轻人带来认同与失落的悖论周期,是用年轻人想象力化解矛盾的文化实践带来的新的精神阵痛。

四、生活在时代的矛盾青年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力群体,网络社会的兴起和勃发创制和传播着具有自身特点的话语土壤,现实生活也成为青年网络用语不远处的“总体性”媒介。 从总体上看,轻松有趣的网络俚语所指语境必然是滑稽幽默的,戏谑自嘲的网络俚语所指语境必然是批评讽刺的,暴力攻击的网络俚语所指语境必须是沉重而压抑的。

同样,“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语义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撑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感、社会境遇,也反映了青年的价值观、处世态度。 处于延长化初期成年期的青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人身份逐渐确立,辩证思维逐渐清晰等特点日益凸显。

特别是青年成长时期,正处于人才大竞争、经济大开放、科技大发展、文化大融合的“四大”时期,处于各种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四化”时期。 在这个“风口”上,这群明明压力最大、失望最大,却充满了时代赋予的各种最深刻的矛盾。

但是,他们中有些人面对这种“矛盾”不愿坦然接受,变成“佛系青年”“丧系青年”“躺下青年”自我放逐,或者用“萌、拽、酷、嘲、黑”等方法化解这种矛盾所以,活在时代的表层,停留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许多青年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这就不难理解,以“矛盾表达”为核心元素的网络流行语为什么会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和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它作为自己的标签自我标榜。

然而,“矛盾性表现”网络流行语除了把青年人消费观、事业观、社会观、婚姻观、审美观、健康观中的矛盾心理充分展现出来外,还作为青年与时代碰撞产生的奇特文化景观,构成新时代青年文化的一个侧面。

当固有的文化系统不再能概括目前的状况时,青年群体必然会开拓新事物,创造自己独特的脱胎换骨的文化系统。 “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不仅以其含义丰富、风格多变、幽默诙谐、诙谐自嘲的特点表达了青年的文化观,而且搭建了与整个网络文化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消费文化、大众文化、自嘲

总的来说,是青年选择了“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说是“矛盾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 没有比青年群体更适合解释这一矛盾的群体了。 在宏观社会结构中,微观社会单元如何生存和生活,似乎可以在其中探索蛛丝马迹。

时代把青年们卷入巨大矛盾的旋涡之中。 而且,这个矛盾的漩涡并不是马上就能摆脱或跨越的。 他们只能介于其间,用最不同的方式:紧张与放松、投入与脱离、热情与克制、肯定与批评、热情与坚定。

他们既想拥有根,又想拥有翅膀; 一方面渴望“小城市房”,一方面渴望“大城市床”; 一方面顺从地偷懒,另一方面反抗地奋斗。 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或欲望无时无刻不在角逐。 幸运的是,“矛盾青年”并没有把我们完全拒之门外,用“矛盾式表达”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表达“青年矛盾”为我们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角落提供了契机。

也许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我主张的是充分活在我时代的矛盾”。 我们通过“矛盾的表现”网络流行语突破圈子的界限,深入探索青年的矛盾心理,细致了解青年社会的认知,梳理分类这种网络流行语“矛盾焦虑”背后的原因,筛选出对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具有负面影响和离心作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2 .

[2]钱钟书.管锥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99:463. [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38. [4]陈帅.关于当代青年的圈层身份2020:9(11 ) [5]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0. [6]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译.上海:上海

[7]李沙、李建飞。 “社会佩奇”的矛盾新修辞、认同与成人化焦虑[J] .新闻知识,2018(5)。

[8]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温海姆.个性化[M] .李荣山,范时,张惠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9]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 .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4. [11]阿兰波顿

[12] C Schou Andreassen,et al.therelationshipbetweenaddictiveuseofsocialmediaaandvideogamesandsymptomsychiatricdisorders

[13]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刘虎,译.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10:38. [14]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6. [15]石立春.流行语呈现的青年网络狂欢与潜在思想动向研究——基于《咬文嚼字》杂志十大流行语( 652009-2018年)的内容分析( j ) .思想教育研究,2020

作者:李少多; 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dumapfttqfl5suduobszq

本文由@中国青年研究授权人人为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为您推荐

大众投票结果揭晓:“咸鱼模式”入选2022牛津词典年度词汇。

当地时间12月5日,“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由公众投票选为2022年牛津年度词汇,俗称“咸鱼模式”。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 (OUP) ,“咸鱼模式”(Goblin Mode)是一个俚语,形容 “毫无歉意地自我放纵、懒惰、邋遢或

2022-12-31 17:37

对“言语理解-句子排序”解题的思考:“第一行逐代”法

全文字数|3.8千阅读时间|13分钟图片来源|网络1.「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排序」题型特点2.「语句排序」题型类别3.「语句排序」解题思路:「首排逐代」法「语句排序」是「数量关系」板块之前前难度最高、耗时最长的题型。一、「言语理解与表达-语

2022-12-31 17:37

我讨厌的不是某个表情,而是使用它的你。

人在网上冲浪,离不开的除了网络,还有各式各样的表情包。进可随帝吧出征远洋,退能在家庭微信群卖萌的emoji,即使是最朴实无华的奶奶也能熟练运用手到拈来。每天在朋友圈发一条晨运路上的照片,配文“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微笑][玫瑰][太阳]”。网

2022-12-31 17:36

只争图?本文带你从学术角度解读“表情包”。

文/龙六每天斗图用的表情包,背后还有这些深层的叙事逻辑。九月下旬,微信平台增加了一个自制原创专属表情包的功能。当时该功能一上线,小趴的各个微信群就开启了新一轮的斗图大赛。具体来说,这个功能可以通过即时录制、加速、抠图和添加文字等方式制作一个

2022-12-31 17:36

2008年世界经济新论:变化中的千禧一代的印记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记者康逸 李洁 金旼旼)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不断消减,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并演进。在这场演变中,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为撬动陷于困境的传统经济提供新思路,而其中不乏千禧

2022-12-31 17:35

在线更新适应数字时代90岁《牛津词典》“变”求生存

来源:新民晚报词典编纂者伯纳黛特·帕顿正在为《牛津英语词典》起草一个全新的单词条目“snowflake”。这个最早出现在1983年英文文本“每个人都是一片雪花,没有任何两个人一模一样”、意为“雪花”的单词一度用来被指代“千禧一代”,而在20

2022-12-31 17:3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