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宋亮:高考“最后一科”,千万别裸考

更新时间:2022-12-23 03:00:00作者:艺考之家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宋亮]

最近各地公布了高考成绩,考生们拿到了心仪的录取通知和最后一门考试——填报志愿。

之所以能称之为科目“考”,是因为它也决定了高考的最终成绩录取,同样有时间的限制,还有具体的考试规则和解题方法。那么,既然是考试,怎么考呢?

综合来看,笔者将整个志愿测试分为三个部分录取基础、自我探索和志愿画像。这三部分的交集就是可以作为方案的志愿选项。之后志愿填报顺序如下录取,根据可能性高低,一冲一保。

其中录取依据是指“分数”和“科目选择”,是决定你最终能否成为录取的基本条件,其他任何选择都要以此为依据;自我探索包括个人兴趣和个性,是自愿选择的主观部分。越清晰科学的认识自己,越容易选择自己理想的大学。志愿者画像是志愿者方案的标签化,可以从城市、高校、专业等角度进行筛选。备选志愿可以从框中选择。

在这里,本文也依次从这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总纲:统筹规划、分工协作

与高考相比,志愿填报本科目属于“开卷考试”或小组合作项目。所谓开卷考试,是指充分考察各种信息的能力;所谓群体合作,就是可以向家人、亲戚甚至机构求助。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有三点:——心态要稳,信息要准,方法要准。

由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不理想,考生和家长的看法也存在分歧,所以一定要心态平稳,保持充分的耐心和理性,不要在报考的过程中焦虑和冲动。同时要从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仔细研究《一分一段表》等参考数据。还要用科学的工具,比如专业的心理兴趣测评,备受好评的辅助软件等。

1)不要着急:高考分数搞定了,过多纠结于考场没有任何意义。要注意自我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自愿画像。好的志愿方案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结果。

2)不要盲目:这期间时间,很多家长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希望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假,尽量使用官方渠道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教育机构,也不要盲目想象就业前景。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衡量利弊。

3)不要偏激: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保持充分及时的沟通,家长朋友一定要有耐心。考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的建议也要有理有据,多一点利弊、推理,少一点结论和判断。前几年经常有考生和家长因为一时冲动选择了某个志愿,导致大学生活不如意。他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做志愿的这几天,我也希望家长朋友们“学习”家长,和考生一起努力。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探索和兴趣探索上。家长可以重点收集院校信息和专业分析,为考生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支持。

二录取基础

对于录取的基础部分,就不多讲了,因为这部分基本没有改动的余地。大学往年录取,全省前8000名,报考人数15000人;物理和化学是专业必修,但是考生没有选化学3354。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对于录取你要做的就是“是”或者“不是”。

2.1得分和排名

对于新高考来说,老高考时代的分数基本没有参考价值。这将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尤其是对于新改革省份的考生。这两年,新高考第一年录取,很多省份都有大量考生“滑倒”。特别是一些省份的部分科目采用了计分制度,使得整个分数结构发生了变化。分数线变得更加不重要。

这个时候,候选人的排名就更加重要了。其实即使在高考旧时代,排名也是比绝对分数更稳定的参数。即使录取的分数线每年都有波动,但录取的排名基本稳定。尤其是现在,教育部门会发布考生的官方排名信息,为考生提供更多的参考。

另外报考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成绩。一些高校的理科专业会要求数学和物理的成绩。在确保填写表格之前,必须详细研究这些具体要求招生一般规则。

2.2主题选择

作为新高考的产物,选考科目也是一个专业:是报考期间必须注意的一点。大学不同的专业,对选科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这一点上不难,但是很可惜,如果省略了选考科目的要求,就会因为选考科目不符合条件而被撤回。

这看似简单,但面对往往要40-90元的平行志愿,很难保证每个志愿都能查到自己是否符合选考条件。这里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全面的资料来验证是否符合选科条件。

2.3招生政策和专业组设置

很多大类招生大学在设置专业组的时候往往是有自己的意图的。考生一定要注意区分在报考。比如A大学的医学专业是临床医学,B大学的医学专业是临床护理。然后,大学报考B的医学专业有可能去学护理。这个候选人接受吗?

所以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仔细考察专业群和大类对应的未来专业细分,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有意义。在新高考改革下,不同大学的招生政策也大相径庭,不能主观臆断。一定要看《招生简章》。

此外,也提醒考生和家长,1二本合并的省份,院校名单混杂。很多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名字和名牌大学差不多,但办学质量却大相径庭。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有的是过去三本的独立学院,有的是名牌大学的校区,很难概括。看到一些XX大学,XX学院,XX分校,注意多筛选。

第三,自我探索

填报志愿时,你听到最多的就是“选择你感兴趣的专业”。这属于自我探索的范畴。强烈建议考生进行自我探索。你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维度探索的越清晰,未来大学志愿者的匹配度就越好。

如果没有自己喜欢的方向,至少要圈出“雷区”: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不会。

什么都不想做,专注于兴趣的角度;我什么都不会,专注于人物的视角。这两者将会相交。有些考生对律师有浓厚的兴趣,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甚至有轻微的社交恐惧,因此无法从事律师行业。同理,相反,即使我性格上特别适合工程设计,但如果对设计完全不感兴趣,我也很难有好的发展。

3.1个人兴趣

在很多老师和有经验的人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直是一个看似不错的建议。

这个说法也很正确。然而,在这里,作者一直在强调

首先,对一个专业感兴趣应该意味着对它的全部感兴趣,或者至少能够接受它的全部。以律师为例。如果你对律师感兴趣,你不应该只对“法庭辩论”感兴趣,你应该能够接受这个职业的所有工作内容,包括与辩护人沟通、文书写作等。如果你只是喜欢辩论,那么这就是片面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作为爱好,也可以作为将来的兼职,但不应该作为专业,甚至职业。

第二,基于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一些美化的片面的边信息。有的考生对一门学科或专业感兴趣,看的是“颜值”。爱好,偶像,特长,甚至喜欢某一门学科的老师。这些“兴奋点”只是你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机会。不要单纯的认为那是你的真爱。音乐、写作等。很多人喜欢的,其实只是爱好。他们一旦成为“职业”,就很难用“利益”来承担职业道路上的问题。

第三,不能有利益雷区,即如果一个专业有一个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雷区”,那么就不能作为选项。比如有的考生渴望考军校,有保家卫国的情怀,或者觉得穿军装帅。但是,如果他们不能接受纪律约束,那么即使考上录取,大学发展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因为志愿不是加入大学社团,而是选择未来进入职场的轨迹。即使在普遍转行的今天,本科学历依然是一个伴随着声音的标签。

所以,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非常乌托邦的建议。在职业规划教育普遍缺失的中国高中教育中,提高分的高中生很难对一个“职业”产生真正的、全面的兴趣。

但如果你现在是在做志愿者,那么“感兴趣”真的是一件需要谨慎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对这个职业或者行业一点都不了解,只是觉得它够“酷”而已。比如记者、基金经理、律师、火箭工程师.

另外,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很多行业领袖在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都是无知的,没有兴趣的。结果他们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学的培养计划,他们越来越能获得成就感,获得比同龄人更好的平台和资格。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逐渐产生“兴趣”,然后逐渐达到顶峰。对于刚刚成长起来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各种未知。你此刻是否“感兴趣”,与你在大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2心理学测评

与主观兴趣相比,心理学测评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科学方法。借助心理学测评,可以更合理的了解考生的性格维度,选择更合适的专业方向。

心理学测评是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方法。通常是一种具有严格标准化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这里推荐两种常用的秤。

当学生对测评感兴趣时,一般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JohnHolland认为,个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之间应该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不同,人格可以分为现实(R)、研究(I)、艺术(A)、社交(S)、企业(E)、传统(C)六个维度。每个人的职业兴趣都是这六个维度不同程度的结合。通过兴趣量表测评,考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取向。根据荷兰的职业兴趣码,可以知道自己的职业取向。比如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需要R和I;新闻专业需要E和A;法学专业需要S和I,在笔者经历的一些职业规划问题案例中,霍兰德测试结果与职业不符的案例很多。

测评学生处于职业性格时,一般采用MBTI人格量表。该量表的具体指标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共有四个维度:能量来源、信息收集、决策风格和生活方式。每个维度有两种倾向,分为内向(I)和外向(E),直觉(N)和感觉(S),思维(t)。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在这四个维度上有一定的“偏好倾向”。通过测评,学生可以想出四个字母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倾向,即16种人格类型之一。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相对稳定。所以,性格测评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能力和潜力,可以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量表来检验,价值观可以用舒伯的职业价值观量表来检验,等等。

特别是心理学测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测试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预测性。而高中生正处于社会化和人格化的过程中,心理发展尚未定型。所以心理测评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四。志愿者肖像

除了少数对某个大学或专业情有独钟的考生,选择“大学专业”更多时候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后,搭配自由度更大。所以“约束”越多,越容易锁定在合理的区间,效率越高,针对性越强。

志愿者画像的维度基本包括城市、高校、专业三个维度。如果不能正面选择,但至少要做反向排除法,比如因为头晕排除所有医学相关专业;因为怕热,所以从长江以南地区排出,等等。有时候,所有的可能性都穷尽了,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接受,都是选择的范围。

举两个例子:

考生A:喜欢长三角的文化环境,想去长三角发展。分数还可以,可以双一流,甚至可以冲到原来的985院校;我选择了历史而不是物理,侧重文科专业;荷兰测评E和S都比较低,不适合法商专业。这样的话,其实可以选择冲的大学和专业不到10个。

考生B:分数不理想,只够省内高校一本;不像离家太远,选择本省及周边省份;只能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专业;我不想学太多数学和物理的专业,因为我不喜欢;荷兰测评I,R比较高。这样可以选择冲的大学和专业不超过20个。

4.1专业

第一个专业,因为不限于录取分像大学。比如你特别想学医,那么双一流,一本,二本,甚至专科都有医学院校。总有一所大学和这个专业相匹配。那么专业重要不重要?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第一,专业的重要性因文理科而异。例如,一些工程类工作强烈要求专业背景;文科工作的一些专业背景要求并不严格。虽然现代人转行很普遍,但是在学历教育的过程中转行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考研或者出国留学。第二,专业的重要性随着就业领域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很多企业招聘往往专业牌上没有死,而对于公务员考试、直接招录军官等系统选拔,专业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作者的机械专业背景是报考,公务员职位极其有限。

至于转专业,我不建议对高考后寄予太大希望。一方面是另一种竞争,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可能比高中生高。第二,高校转专业政策不一定那么自由。

什么时候应该考虑哪些方面

这是目前年轻人最关心的一个职场维度,也可以称之为“职场舒适度”。经常有人说这份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气场”。具体包括工作环境(如办公楼、车间、工地、野外等。)、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斗争、客户关系、刚性娱乐)、工作时间(朝九晚五、996、不定时加班)、危险程度(高危、污染、海外动荡地区)等。

比如作者的一个好朋友是搞航海技术的,浪漫,周游各国。但实际的工作状态大多是他一年中有八个月的时间在海上漂泊,长期与家人分离,或者在固定的航线上经过危险的海域。一个梦想当“队长”的人,真的能忍受把这种工作生活状态当成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事业吗?

2)职业壁垒:

“专业壁垒”是一个行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专业对口”的要求,或者说对非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的接受程度。有的技术性很强,特别注重“专业训练”。尤其是对于想从事某些行业的考生来说,高考甚至是唯一进入这一行的机会,而这一行一般都不是他们的专业。如果他们以后想靠考研“转行”会比登天还难,连入职资格都不会有。

对于“转行”这个话题,这与“职业壁垒”密切相关。比如临床医学,没有本科里的培训,后面是不能来这个学科深造的。可以说,如果你在本科学习临床医学失败,你这辈子都拿不到手术刀。

反而有些专业的“职业壁垒”真的不高。这一点在文科专业尤为明显。比如传媒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行业研究人员甚至鼓励招聘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像汉语言文学这样广的专业,选择往往更多。

3)薪资水平: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一个维度。毕竟对于没有财务自由的人来说,收入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点。在薪资水平上,我觉得要注意三个重要指标:毕业薪资(不同学历),五到十年后的薪资,上限。

为什么是这三个指标?毕业工资很直接,就是第一份工作能给你多少钱,能不能养活自己。五到十年后再付,这是双重含义的“坎”。一是会知道当时在同行中是否会出类拔萃,是否适合继续做这份工作,最后是否会被淘汰;第二,当时也是结婚养家的时候,决定了一个新组建家庭的起步经济水平,甚至择偶质量。薪资上限,这个很好理解。其实各个行业的顶级收入水平差距比起薪还大,甚至差上百倍。

在此,笔者亲身经历提醒考生,尤其是家长,学历真的不一定能带来“毕业工资”的提高。薪酬差异最大的维度不是“学历差异”,而是“行业差异”。

4)纵向发展:

纵向发展理论可分为五个方面:职业发展路径、业务多样性、职称制度和职业天花板。每个项目简要描述如下:

职业路径是指从初级行业的从业者到最终会达到什么程度的过程。比如大学教师的发展大致有两条路径,行政序列上是讲师-副教授-教授、科长-主任、院长-校领导。

业态多样是指本专业可以从事的各种社会岗位。比如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业态很多的行业,可以进入国有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政府和事业单位新闻部门等等。

职称制度是指不同行业业务水平的标准,如工程领域常见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职业金字塔指的是行业内部的竞争。

特别关注很多行业的“职业结构性变化”。比如,现行制度下,空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离职;现役军人每个军阶都有固定年限。如果超过年限没有晋升,就必须跳槽。在计算机行业,35岁以上的员工也会面临严峻的下岗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加入管理层或者自己寻找出路,往往会面临尴尬的局面。

这种“不进则退”的行业,从毕业开始,职场锦标赛就已经开始了。

5)名校效应: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其实没有哪个专业或者用人单位会在明面上明确写院校门槛。但是,相当多的行业都有“票”机制。无论个人有多优秀,高校在简历筛选中往往都会设置第一关键词。

例如,在直辖市选调生,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有推荐资格。也就是说,再优秀的个人,如果不是这些高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考场。比如笔者从从业者处了解到,只有顶级投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事业单位的一些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的简历才有机会进入初选竞争。

6)出国深造:

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010到31048。也有很多同学通过深造来提升自己的背景或者转专业。所以,深造和出国深造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之一。那么专业留学容易吗?我能拿到奖学金吗?我能从国家奖学金委员会得到资助吗?对于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强的学生家庭来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比如,根据新闻学院研究生的说法,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很难申请到本专业的研究生,也很难拿到奖学金。另一方面,以亚裔学生为主的生物、化学等领域,很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奖学金。当然,这些专业除了教研岗位之外的就业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4.2城市

当然城市的选择可以是3354,完全是个人喜好。我不想离家太远,我不想吃咸粽子,我怕热,我喜欢吃火锅,我家有个亲戚在那里.

喜欢不喜欢,这些都是纯粹的个人好恶,可以成为志愿者画像的标签。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讨论:城市重要不重要?

专业的讲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

简单来说,对于一些实习要求高、行业集中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了大学的重要性。比如金融、法律专业的学生,北京、上海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龙头公司都比其他城市高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假期甚至在北京上海租房实习。

但是对于一些以在校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了。比如科大的数学,合肥也挺好的。

当然,如果你决心读研或者出国留学,那么业内知名大学是首选。

提醒打算毕业后回国工作的同学,关注一下大学在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个广东考生,毕业后准备去广州工作,在选择东北或西北的大学时,要注意他们在广州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随着中国新一轮城市崛起,新一线城市成为产业发展热点。而且这些城市往往有很多好的本地大学。南京、武汉、杭州、天津、成都、Xi、重庆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也是学习的好地方。不要总把目光放在一线城市。

4.3大学

想来想去,大学的画像因素成了最模糊的标签。问求职者,他喜欢哪个城市,想做什么工作

如果有相对确定的城市和专业,再加上考生本身的分数和排名,符合条件的大学就相对固定了。除了部分考生对某所大学情有独钟外,大部分考生往往没有XX大学情结。大学比其他大学更好选。而校园文化的差异往往是地域文化差异(如北京或广东)加上学科文化差异(如工科或文科)。

考察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维度是它的水平、知名度、优势学科。尤其是当新高考普遍采用“大学专业”的方式时,大学的好专业可以更加突出。所以,你更喜欢大学还是专业?

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专业问题之前也讨论过。在这里,我只想从我的亲身经历说一件事。在华中某985大学高中计算机后台学习,收入肯定比我T焊博士高很多。

总的来说,985肯定比211好。这个大逻辑还是基本的本科。但具体问题要结合专业来考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211这个现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学习时,很多招聘,尤其是体制内的招聘,都会要求必须是学校的一流学科。

“本科大学”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尤其是对于应届毕业生。在各类招聘中,对于本科教育经历的要求仍然普遍存在。所以双顶大学一定是首选。

接下来,在非双顶尖大学的选择中,目前来看,一本二本合并是大势所趋,很多优秀的二本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些老旧发展缓慢的学科一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再过四五年一本和二本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办学质量。

相比大学,去这类院校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有好的就业前景。毕竟这种水平的学校很难和双一流大学竞争“品牌”。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带来更好的工作。至于大学的专业好不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是很好的参考。

动词(verb的缩写)最后的感谢

今年似乎很流行写“谢谢”。

笔者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漫漫长夜,路上的行人已经开始掀起早高峰。

在这时间,那些匆匆忙忙去大城市工作的人,会不会回想起自己高中时代的同一件事时间,早上赶着去学校学习?你会不会在挤进车厢的那一刻,对对面的陌生人说:“我18岁的时候,勇敢地刷题,就是为了和你挤同一趟地铁时间!”

最后祝所有走下青春战场的考生都能得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

这篇文章是Observer.com的独家手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为您推荐

26个超详细的艺考相关问答(2018年艺考联考是什么)

1、播音主持考生注意什么 答:知识渊博,落落大方,仪表衣着大方,反应灵敏,有控制现场局面能力,吐字清楚,回答问题简单不罗嗦。眼睛不要离开考官。(播音必须看着摄像机,而演员则相反)知道的必答,不知道的则告诉考官不知道,不要含糊其词。自我介绍要

2022-12-23 02:40

城事|天津规划三个“交通圈”!未来建成这些公路

近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印发了《天津市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天津将建成以高速公路为快速网、普通国省道为干线网、农村公路为基础网的“三级网”,基本形成市域城镇0.5至1小时通勤、1至1.5小

2022-12-23 02:39

天津原创艺术培训学校(天津美术教育机构)

天津原创美术培训中心始创于2004年,作为天津市“艺考培训”的名牌机构,14年来,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天津原创美术培训中心至今已向全国多所高校的各类美术相关专业输送了上千名优秀学员。我们始终秉承科学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立足于传统师傅带徒弟

2022-12-23 02:37

天津人民生活变化(6月来了!这些变化将影响天津人的生活英文)

马上我们就要进入2022年上半年最后一个月啦!提醒大家6月3日(星期五)不 上 班 !虽然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不久但是!马上!我们就要迎来端午小长假啦据国务院此前发布的《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6月3日至6月5日放假不调休,共3天

2022-12-23 02:35

天津播音统考夺冠,她说,第一,竟然是我

提起天津,你想起什么?我想起初中地理课老师地名释义说的“天子经过的渡口”,想起小学看的《智力》,初中看的《同学少年》,还有单位资料室订阅的津城市民灯下客《今晚报》。今天的播音状元秀,我们要展播的就是今年的津门第一——以93分摘得天津播音统考

2022-12-23 02:35

天津摇号新规(天津摇号百分比)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委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我市关于促消费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天津市关于促进消费恢复提振的若干措施》(津发改〔2022〕280号),今年年内将定向增加投放2万个个人普通小客车增量指标,通过专项摇号活动,面向仍在摇号且已累计

2022-12-23 02:3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