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大村泉:论唯物史观成立初期的基本思想

更新时间:2023-01-13 22:51:18作者:51data

编者按:《德意志意识形态》年《费尔巴哈》手稿的主要内容是H5。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手稿,而是由三个不同的手稿片段(H5a、H5b和H5c)组成。如果按照MEGA2 I/5推断的手稿写作顺序来解读,可以说最早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手稿是H5a的M22-24页,其写作时间早于批判斯蒂纳的手稿。手稿H5b和H5c是H5a观点的延续和扩展。因此,MEGA2 I/5关于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费尔巴哈的批判而是施泰纳的批判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形成于公元《德法年鉴》年时期。可以说,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就已经构想了它的基本框架。唯物史观形成之初,与其说是恩格斯所称赞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如说是马克思指导自己研究工作的“总成果”。

笔者曾在一篇论文中阐述过两点:第一,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历史观,是恩格斯最早使用的术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去世后19世纪90年代德国青年的称谓。是恩格斯普及了这两者。马克思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用上述术语来指代自己的历史观,但他对恩格斯使用的称谓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其次,MEGA2 I/5在2017年公布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全部稿件。本卷编者认为,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施泰纳的批判,而不是过去所强调的费尔巴哈的批判。但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最早写于0755年至79000年的第一章前半部分和编进第二章的部分手稿,其写作时间早于斯蒂纳的批判。MEGA2 I/5的论点与上述事实存在不一致。

作者把自己的结论归纳为以上两点,也暗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上存在分歧的可能性。众所周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概括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如作者所说,恩格斯在0755年至79000年的书评中第一次使用了“唯物史观”这个术语。想必他是想用这个概念来指代本书序言中所陈述的马克思的历史观。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用来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一般结果”是1844年从巴黎获得的,并在布鲁塞尔继续研究。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评价和马克思用来指导自己研究工作的“总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那么,在唯物史观的早期,恩格斯是如何理解其基本思想的呢?

在MEGA2 I/5卷中,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主要内容在0755—79000年间是H5手稿,即“关于费尔巴哈一章的手稿束”。起初,H5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手稿,而是由三个不同的手稿片段组成,即H5a、H5b和H5c。H5a是马克思、恩格斯回应鲍威尔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反批判,被马克思编入“费尔巴哈”一章和“圣布鲁诺”一章;H5b是马克思的手稿,摘录自“圣马克斯”一章的“旧约圣书教导层次”部分,后编为“费尔巴哈”一章和“圣马克斯”一章;H5c是从“圣麦克斯”一章的“新约圣书资产阶级社会”一节中摘录的,再经过改进补充到“费尔巴哈”一章中。在重新编排的过程中,马克思起了主导作用,用M1给第一章手稿编号——72页(后面72页,但73页没有页码)。如果用马克思的页码来标注手稿页码,H5a对应M1-29,H5b对应M30-35,H5c对应M40-73(为方便起见,M72后面的页码标注为M73),其中M03-07和M36-39现已缺失。这篇手稿的引文来自网络版,网络版中复原手稿的页码是马克思标注的页码。手稿的编号与MEGA2 I/5相同。在现存的手稿中,H5c的所有内容都被编进了H5,但H5b和H5c的部分内容被编进了H10(“圣布鲁诺”一章)或H11(“圣马克斯”一章)。需要注意的是,M1-72页是马克思为“费尔巴哈”一章标注的页码,但如M24的前面和M29的后面,这一页的内容已经全部被挪用到第二章了,马克思没有进行编号。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始文本

唯物史观是恩格斯杜撰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用过这个术语。唯物史观的内容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描述的历史观。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第一条可以概括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简而言之,社会的现实基础是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或精神上层建筑就竖立在其上。上层建筑的存在意义不能从其本身来解释,而应该从基础层面来解释。“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第二条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阶级斗争学说可以概括为:除原始社会外,人类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或身份等社会属性从属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等经济关系。社会阶级斗争的基础也依附于经济关系,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规定了各个阶级的对立关系。第三条关于社会革命论,简而言之,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双方的阶级对立不会因为统治阶级的更迭而发生政治革命而化解。反之,就会导致社会革命,建立抛弃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就会灭亡。

此外,在H5a第M22-23页(第M22_2页,第M23_2页)的基本手稿中,“我们可以从上述历史观(Aus der Entwicklten Geschichtsauffassung)中得出以下结论”,其中列举了四条,即:(1)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在既定的生产关系下,它变成了一种破坏性力量,从而产生了“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同时也产生了“必须承担社会一切负担”的无产阶级。他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了必须进行彻底革命的觉悟,即共产主义觉悟”。(2)“生产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社会某一阶级进行统治的基础,维持生产力所产生的社会力量,每一次都是以相应国家形态的实践观念表现出来的”;(3)这种革命是“共产主义革命”,它“破坏任何阶级的统治和这些阶级本身,因为正是这样一个阶级完成了这场革命,它在社会上不再是一个阶级,它不再被承认为一个阶级”;(4)“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产生还是为了实现这一事业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的运动和革命中才能实现”。(作者将这段引文称为H5a(1))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还是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对立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中,双方对立的扬弃不是基于简单的政治革命。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对立。换句话说,从上面的引文中很容易验证作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此外,这段引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论述:(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会导致阶级斗争的定理;(2)关于阶级斗争的讨论集中在现代社会,不讨论中世纪及以前各时期;(3)关于国家消亡的规定不明确。进一步说,H5a第M24页的基本手稿(M24_2)是这样表述的:“这种历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来阐述实际的生产过程,并理解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交往形式,即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阐述了来自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理论产品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和哲学。这种历史观不同于唯心史观。而不是在每个时代寻找某一个范畴,总是站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它不是从观念上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上解释各种思想形态。”(作者将这段引文简称为H5a(2)。)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没有出现“生产关系总和”这个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交往形式”或“市民社会”。此外,马克思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年将“生产关系的总和”表述为“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而黑格尔则根据18世纪英法的先例,将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为“市民社会”。在这里,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称谓(这也是英国或法国启蒙思想家如弗格森等人的概念),把“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或者说“阐述了所有不同的意识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从市民社会出发,并把它们归结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可见,虽然马克思现阶段还没有创造出“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术语,但这些术语所指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在上述引文中早已形成。

二。汇编到第一章前半部分的手稿H5a的要点

上述引文是作者在对上述MEGA2I/5卷所编辑的《唯物史观新论》进行系统批判时所引用的文字,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所参考的文字。早于这两段引文的H5a中的文字讨论是什么?毫无疑问,引文H5a(1)开头的“上述历史观”和引文H5a(2)中的“这种历史观”指的是同一个“历史观”,可以认为是马克思特有的历史观。那么在前面的讨论中,也就是M01-22页,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自己的“历史观”的呢?

(一)对费尔巴哈的批判H5a第M08-10页

在《手稿》H5a(1)中,革命的旗手是无产阶级,他们主观地参与革命实践以寻求自身处境的改变。需要指出的是,革命运动归结为消灭剥削的社会革命。以上论点是以上历史观的结论。如果单纯考察手稿H5a中早于H5a (1)的论述,也有鲍威尔或斯蒂纳的批判内容,但只是少数。M08-22页到引文H5a(1)的讨论是M08-10页费尔巴哈批判的延续,引文H5a(1)试图阐明的社会革命的必要性是费尔巴哈批判的结论。我们将在下面对此进行详细的调查。

M08页的开头值得关注,后面是M07页的讨论,但是M07页已经丢了。“事实上,对于实际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所有的问题都在于革命现存的世界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如果你有时在费尔巴哈那里遇到类似的观点,那么它们只是零星的猜测,对费尔巴哈的整体观点影响不大。”

众所周知,马克思写《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在起草的半年前。引文中的黑体字和第十一大纲中的一样,即“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针对第十一个提纲的主题“哲学家”群体,马克思批判了他们忘记革命、争取和解的思想。马克思在M08页开头把题目改成了“实践唯物主义者是共产主义者”,明确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是进行革命。费尔巴哈是当时代表唯物主义发言的学者,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甚至他也没有达到“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高度,止步于十一纲所批判的“哲学家”领域,未能涉足社会革命。

那么,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费尔巴哈为什么要回避社会革命呢?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需要的只是客体,即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但他不知道客体本身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他所需要的客体本身(包括人类社会)是人的主观或实践活动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可能消亡的东西。总之,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限度。马克思甚至讽刺地说,“即使是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如樱桃树,也只是因为社会发展和工商业交流才提供给他的。”

第M10页还有以下讨论。费尔巴哈“不是从人们现存的社会联系来观察人们,而是从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当费尔巴哈目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穷人时,他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觉”和理想的“某种和解”。“正是在共产主义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又退回到唯心主义”。

马克思接着在M08-10页上对这一调查作了如下总结:“当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超出了他的视野;他去探索历史,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相互分离的。”换言之,费尔巴哈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

(H5a第M11-22页的主要论点

继上述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之后,马克思在《M11-22》中阐述了他不同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概念哲学家的独特历史观。M11-22所阐述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一)原始历史关系的四要素(M11-13);(b)精神或意识(M13-15页);(c)自然形成的分工和所有权以及共产主义的发展(M16-17页);(d)职业固化、所有权和异化、共产主义带来的自然社会分工(M17-18页);(e)民间社会和国家(M19);(f)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M20-22页)。

M1的文本——费尔巴哈批判之前的7页,其中M3——的7页已经丢失,它们的下落不明。在手稿《费尔巴哈的H5》一章中,M1和M2试图阐明生产力的发展摧毁了奴隶制和农奴制。前者死于“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后者死于“改良农业”。“解放”是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有历史联系的,包括工业、商业和农业条件。这一论述与唯物史观的第一个核心要义密切相关,但写作至此已中断,后续论述无从得知。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引文H5a(1)的主语是从“上述历史观”中得出的“结论”,H5a(2)的主语是“这个历史观”。如果不拘泥于细节,H5a(1)的结论大致对应于M11-22所阐述的历史观的(c)、(d)、(f),H5a(2)大致对应于上述的(a)、(b)、(e)。另外需要注意的是,(a)到(f)中所指的历史观并不是建立在虚幻的原始状态上的虚构的历史。马克思一直致力于运用实证研究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的初始时期。

(H5a和H5b与H5c的关系

H5a和H5b和H5c是什么关系?可以说H5b和H5c是H5a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H5b和H5c在继承引文H5a(1)(2)论述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换句话说,H5a作为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文,一旦获得,就成为马克思用来指导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总成果”。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试图在手稿H5b和H5c中改进这个“总结果”。下面,笔者将详细考察这一点。

1.1 .意识形态理论。H5b

手稿H5b论述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正如Pagel在2018年所说,“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来描述英法两国历史观的“政治意识形态”(politiche theideology)中,这个词只出现过一次。然而,类似的术语,如意识或精神,已经出现了很多次。如前所述,手稿H5a第M13-15页讨论了(b)精神或意识,随着精神或意识的发展,社会分工、精神劳动或体力劳动的分离发生了。随着这种分工的发展,意识和现存的关系就产生了矛盾。“这只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此外,M16-17描述了自然形成的分工、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分工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发展,导致社会职业固化,甚至出现了以批评为职业的“批判的批评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固化的社会分工消失了,你可以白天从事不同职业的体力劳动,晚上可以批判。此外,引文H5a(1)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加剧,无产阶级产生了共产主义意识,他们被迫寻求社会革命。在引用H5a(2)之后,它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每一个个体、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所想象的‘实体’和‘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也是他们所神化和与之斗争的东西。”

马克思在《手稿H5b》中批判斯蒂纳的教学等级制度时,推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学术界经常引用的意识形态理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时代的主导思想."为什么?“阶级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统治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统治精神生产资料。因此,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属于这一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的概念表达;因此,这就是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引文中值得注意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时代的主导思想”。之所以占主导地位,不在于思想本身的品质,而在于思想的承担者与“物质生产资料”的关系。他们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显然,这里对统治阶级思想的讨论和《H5手稿》M30-35页中的叙述是对H5a中(b)精神或意识(M13-15),(c)自然形成的分工和所有制以及共产主义的发展(M16-17),以及总结上述观点的引文H5a(1)和H5a(2)的延伸。

MEGA2 I/5中的注释也可以证明作者对手稿的解读。马克思讨论了上述引文背后的主导意识形态和分工之间的关系。以下引文出自同一段落,但为方便起见,作者将其分为(a)和(b)。

(a)“我们已经在上文(p)中解释过,劳动分工是以往历史中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分工的形式出现在统治阶级中间。所以在这个阶层内部,有一部分人是作为这个阶层的思考者出现的(他们是这个阶层的活跃的思考者,具有概括能力,他们以编造对自己的幻想为主要谋生手段)”。(M30_2)

(b)“但是在实际冲突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当阶级本身受到威胁时,当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似乎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且它具有与这个阶级不同的权力的幻觉趋于消失时,这种对立和敌意将自行消失。一定时代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基础的。关于这个革命阶级的前提必须说的话,前面(p)已经说过了。”(M30_2)

问题在于讨论这两个引文中的参考标记“在(p)之上”或“在(p)之前”指的是哪个地方。根据MEGA2 I/5中的注释,引文(A)中的参考指示符号指本卷第31页第15行至第39页第18行,引文(B)中的参考指示符号指本卷第43页第17行至第45页第8行。其中,第31页第15行至第39页第18行为手稿H5a的印刷页M16-17,即(c)自然分工、所有制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引文H5a(1)和H5a(2)印在第43页第17行至第45页第8行。如前所述,手稿H5b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的详细论述,可以看作是引文H5a(1)和H5a(2)主旨的延续和扩展,MEGA2 I/5的注释也承认了这一点。然而,MEGA2 I/5的编辑Hubmann和Pagel认为,手稿H5b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具有独立于手稿H5a的价值,他们的观点让人怀疑。

2.2 .分工理论。H5c

H5a手稿M11-13说明了(a)原始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即生产和再生产,它们在历史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并没有深入讨论生产力本身,而只是概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在M16-17页,(c)自然形成的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在M20-22页,(f)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相关论述阐明了分工的作用和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但讨论的重点是社会分工的发展或职业的固化,基本上不涉及作为生产力起点的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M19页论述了(e)市民社会和国家,“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并引用H5a论述了“所有不同意识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来自市民社会,并把它们归结为市民社会的产品”。是“这种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但没有具体论述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国家的起源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一书的题目也只是写了国家。如果你读过手稿H5c(M40-73页),你会发现它的论述已经远远突破了上述手稿H5a的局限。涉及中世纪城市的行会制度,手工业的特点,农村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商业的发展,以及大工业的发展和各个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也谈到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起源。最后,把大工业的成就总结为:“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使分工失去了其自然本性的最后一丝痕迹。它消灭了一切自然形成的关系(只要在劳动范围内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把一切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了货币关系。它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取代自然形成的城市。无论它渗透到哪里,它就摧毁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让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它的[…]是一个自动化系统。[……]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有制成为它们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成为工场手工业的桎梏,农村小生产成为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桎梏一样。”在这段引文之前,马克思阐述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工场手工业大工业,这是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支持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关系之间产生了矛盾,制度关系解体。在随后的论述中,马克思将这一观点概括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马克思用的是“交往形式”一词,《序言》年以后用的是“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我们也可以把上面的论述看作是对引文H5a(1)和H5a(2)中历史唯物主义公式的补充。H5c以引文H5a(1)和H5a(2)中的论述为指导线,连贯地考察了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即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工场手工业大工业。

手稿的后半部分H5c论述了共产主义、所有制与法律的关系、市民社会与国家等。这些问题只是稿件H5a中的几个字。我们也可以把手稿的后半部分H5c理解为H5a的补充和延续。

标签

综上所述,笔者将本文观点归纳如下。

首先,Hubmann认为MEGA2 I/5“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开辟了新视野”,但同时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开辟新视野”的关键因素不是批判费尔巴哈,而是在批判斯蒂尔纳的过程中形成唯物史观。但如果按照写作顺序来解读MEGA2 I/5收录的手稿,历史唯物主义最早的手稿H5a,时间,写作时间早于斯泰纳的批判。H5a原是马克思恩格斯为鲍威尔批判费尔巴哈起草的文本,后被编入费尔巴哈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章。此外,马克思称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年研究工作的“总成果”,还称1844年在巴黎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年时期研究已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如果从恩格斯为英文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所写序言中的证词来推断,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作《资本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笔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可以大致定位在手稿H5a的M22-24页,该手稿的讨论是从M08-10页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开始的。鉴于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十一提纲》中已经阐述了M08-10页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他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就有了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

第二,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也是这个草案开篇抛出的问题。恩格斯经常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年称赞唯物史观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评价?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称谓经常被人们引用,成为评价唯物史观时的流行说法。”但结合本文对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考证,笔者想对恩格斯的评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如前所述,在《德法年鉴》的“费尔巴哈”一章中,马克思在引文H5a(1)和H5a(2)中梳理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可以说,这种历史观是手稿H5a对前面论述的总结,手稿H5b和H5c是对H5a观点的补充和扩展。这一总结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成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动态研究。借用《共产党宣言》的话,这个概括成了指导自己研究工作的“总体成果”。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手稿H5b和H5c对引文H5a(1)和H5a(2)中的论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总之,唯物史观一旦形成,就成为马克思指导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史的路标。唯物史观形成之初,“两个发现”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尚未建立,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尚未形成。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对史前部落所有制、奴隶制和封建制所有制的阐述。他本人还没有充分研究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1845年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必要结合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及其后来的发展变化,重新审视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评价。(作者: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大村泉;译者:盛福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资料来源:《德意志意识形态》第3期,2022年)

为您推荐

初级会计职称题库(六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通关密卷)

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内容。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职业荣誉感;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安心工作,任劳任怨;

2023-01-13 22:50

出租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出租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出租汽车驾驶员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要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并不简单,因为出租汽车驾驶员经营时不仅要有社会效益,还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弘扬社会公德的新形势下,只有对岗位本职的热爱,才能树立敬业精神,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的

2023-01-13 22:4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

2023-01-13 22:44

匈奴与汉人,谁更讲道德呢?

阳了,兄弟们,北京内种,因此更迟了,在这里给大家说声抱歉。阳的这几天脑子经常不聚神,常常坐在那里看书。书上的字虽然都认识,但是连作一句话就变得很陌生了,经常需要反复看上个好几遍才能微微消化理解一些,也许这就大概是传说中的脑雾吧。扯远了,还是

2023-01-13 22:41

院校专业介绍(各院系特色专业介绍怎么写)

特色专业介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企事业单位文案与文秘工作、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培养,能够掌

2023-01-13 22:39

社会结构概念模式的批判与超越(一)

作者:花间挹香摘要:梳理社会学结构概念七种模式,检视其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构生存费用、有限人和协同个人主义三个基本假设,提出社会盘局概念,揭示盘局力势场、权力场、行动场、话语场四个基本特征,为社会学理论分析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关键词:社会

2023-01-13 22:3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