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01-17 17:36:00作者:51data

第一章文学概念。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的总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2.文学史:是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的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学艺术不可缺少的分支。

3.文学批评:是对当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相关问题进行及时评论的学科,也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分支。

4.文学四要素:由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的本质要素反映了人和物的客观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的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隘的文化观念:《现代汉语词典》;象征主义的文化概念:卡西尔,一位现代德国哲学家。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关系理论的作者和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论;关于作家意境与客观事物的争论。诗人对外国事物的感情是无穷的。描写事物的表情和样子要根据景物来写,修辞和语气的运用要结合自己的心情反复考虑。“随心流浪,处事圆滑”。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动态的。

补充

1.复制理论: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即认为一部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复制。

2.表现论: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表现、表达和传递。

3.实践论: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使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可以服务于某种社会目标的工具。

4.客观地说:文学四要素中,作品被提升到了高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笔下诞生,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与原作者或读者无关。它脱离了外在的参照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对象化趋势”。

5.体验论: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有意体验的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是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语言艺术,体现着个体的经验,沟通着人际间的感情。

7.符号学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质量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整地把握一部作品的肌肉质量,这意味着首先要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如重音与非重音、重复与省略、形象与歧义等。然后走向人物、事件、情节、主题。这是就西方语言而言的。如果说中国文学中的“品读”,是指读者首先要注意文本的用词、用韵、押韵、对仗、用法,然后延伸到场景描写或人物、情节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阅读和理解一部作品,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文化意义。

1.美学:美学是具有活跃心理的学科,在特定的心境、时空、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观察、感受、判断客体的美。

12.审美意识形态:群体倾向与人类共性、认知与情感、非功利性与功利性、假设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3.经验和经历:个人的知识和经历以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就是体验中表现出深意、诗意、个性的那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知识,指向真理的世界(当然这是常识和知识,即前科学真理);另一方面,经验是一种对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它需要“身体、心灵”,它指向价值世界。

14.移情说:感情是外在的。本来我的感情是外在的或者融入到事物中的,这样它们也就有了。我是事物,事物是我。

15.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现有的经验。

16.王国维提出的出入说。作家的体验不仅要“在”,还要“在”:诗人必须在宇宙内外。这样你就可以写了。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它。投入其中,好生气。与众不同,就是高。“进入其中就是移情体验,超出之后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17.情:黑格尔提出的。情感是两个方面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是个人的心情,具体而感性,会让人感动。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知。但是这两个方面是完全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对于那些感情特别微妙深刻的作品,他们的感受往往是无法用文字简单传达的。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语篇:语言的实际应用形式,按照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组成的整句或句子系统,供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特定语言形式。文学文本是具有完整意义的实用语言系统,供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是指被读者阅读过并被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3.文学文本层面:古代中国:言、象、意三个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奎、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伽登四级(读音及其高一语音组合、意义单位、多重图示特征、再现对象)现代: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意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4.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文学文本的基本语言特征。

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的层次和直接的现实,是具有表达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性、整体性、表现力和个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次:三个层次,即语音层次、语法层次和修辞格层次。

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旋律。

8.节奏:是文学发音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发音的长短、高低、轻重在一定时间中有规律的起伏。节奏有三种:长与短,高与低,轻与重。

9.节奏:又称韵律、韵脚或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声调、语调、韵脚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和谐状态。

10.文学层次: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次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词、句、章等方面的构成规则。通常有三种类型的语法:形态学,句法和散文。

11.词法:也称词法,是语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词在具体文本中的构成规则。

12.句法:是语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中句子的构成规则。

13.章法:也称篇章法,是语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一篇具体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规律。

14.修辞格的层次: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次之一。它是表达式和正则表达式程序的应用。

15.三对六种基本修辞格:隐喻(明象、暗象借用)和转喻(部分代替整体);对偶(相邻句子成对时)和重复;翻转和讽刺。

16.审美特征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文学形象:文本所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艺术的、概括的画面,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的、生活的画面。

2.文化图像的系统化:首先,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其次,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传达丰富内在含义的功能。

4.文学形象的一般特征:文学形象的具体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共性;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5.典型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形象的高级形式,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完美的基本形式之一。成立于西方。

6.西方典型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7世纪前狄德罗的类型理论;18世纪后黑格尔的典型人格观;20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点。中国:五四之后引入,落入哲学视角。

7.典型:是指现实主义作品的话语系统中呈现出的特征、审美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意蕴品格。也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文学的典型特征:特征: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一般特征和受一般特征制约的丰富多彩的地方特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生命形式的真实性和新颖性。

9.人物塑造:在现实主义作品中,一个作家抓住生活中最有特点的东西,在艺术上加以强化,并加以发展的过程称为“人物塑造”,这是塑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0.典型环境:指充分反映现实关系真实特征的人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概貌的具有特定独特个性的大环境;还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特定环境。

11.文学意境:是抒情文学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文学的创立。

12.意境理论的形成:《庄子》,刘勰,王昌龄,刘禹锡,王国维。

13.文学意境的特点:情景交融,虚实并存,生命律动,魅力无穷。

14.意境的分类:刘熙载的分类,王国维的分类(有我与无我)。

15.哲学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

16.意象的四层含义: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在头脑中的各种感性意象)、内心意象(表现为文学创作中意境形成的心理意象)、广义意象(统称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艺术意象或语言意象)、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式。

7.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荒诞性(意象特征)、可解性(审美特征)。

18.象征意象法:一是努力捕捉客观意象与主观观念的对应关系,选择最佳符号;二、准确把握对应点;第三,使用拟人化的方法。

19.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学或观念;象征意象,通过整体或单个无情节的意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概念和哲理。

20.诗歌有三种境界:物象境界(诗因物而生)、情景境界(诗因情而生)、意境境界(揭示思想和事物)。

21.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具有无限魅力的诗意空间,场景交融,虚实并存,生命节奏活跃。

22.文学意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如火如荼,满足了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求,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象征意象构成的互补的意象系统。

23.文学意象的一般形式:写实意象、抒情意象和表意意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梁启超和王国维。

2.现代西方叙事理论的作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古罗马的虚构与情节-贺拉斯《诗艺》,人物-法国的布瓦洛,类型学-黑格尔,人物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人物的动作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观察和分析叙事活动。它包含叙事语言、叙事内容和叙事动作。(法国叙述者热奈特的三分法)

5.文学叙事的意义:基于两个方面,既是对外界的关注,也是作者自身的理解和体验。

6.叙事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包括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标记。

7.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正文时间是一种时间的关系。包括主要时间间隔、顺序和频率。

8.时间距离:故事长度时间与文字长度时间的关系。省略,勾勒,场景,减速,停顿。

9.顺序:故事中的事件顺序时间与文本中语言顺序的关系时间。闪回闪回。

10.频率:叙述语言与故事内容在文中的重复关系。

1.叙事视角:用叙事语言观察和讲述故事内容的特定视角,由叙述者的人称决定。

12.第三人称叙述:以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视角叙述。全知视角剥夺了读者探索和解决的权利。第一人称叙事: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第二人称叙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人物以“你”为标题出现。

13.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14.叙事标记:对理解故事具有象征意义的叙事手段。含义:有时用来表示写作的意图或目的;让故事中的人物脱颖而出。

15.叙事内容:文学文本叙事的内容,即故事本身。包含字符、结构和动作。

16.故事:叙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涉及事件、情节和情境。

17.事件: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根据逻辑组织的一系列事件。

18.场景:人物行为与环境结合的实际场景和情境。

19.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具体生动的形象。平的,圆的,表意的,典型的和字符的。

20.扁平字符:具有单个或简单字符的字符。

21.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22.动作:是角色有目的的行为。它包括叙事功能、叙事逻辑和符号矩阵。

3.叙事动作:讲述故事本身的行为。讲述者和接受者。

24.真正的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25.隐含作者:进入作品叙事活动后的作者。

26.讲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7.叙述声音:反映叙述者叙述行为的语气或基本态度。分为显性叙述者和隐性叙述者。

28.显性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清晰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况。

29.隐藏在叙述者中: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几乎找不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况。“隐藏的叙述者”并不意味着没有叙述者。事实上,“隐藏的叙述者”隐藏在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他们,让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说的话。

30.接受活动的参与者分为三个方面:接受者、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

31.真正的读者:现实中客观阅读作品的人。

32.接受者: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隐性接受者:叙述者讲述一个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在叙述者的头脑中有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设定并隐含在叙事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接受者。

第五章抒情作品1。三分法:文学作品分为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三类。讨论文学抒情性的重要作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2.抒情作品的内涵:是指以情感为核心,简要表达和传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以情感为标准。

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征:将狭义情感转化为广义情感,将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将个人情感转化为大众情感。

4.情感: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情感包括人的主体性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情绪仅指人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5.抒情的本质:表达情感就是表达情绪(法国学者尤金、克罗齐、柯林伍德的表达理论);表达情感即传达情感(托尔斯泰《传达伦理》);表达情感就是投射情感(罗斯金的投射理论)。

6.抒情原则: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理性主义,以理性克制情感冲动。

浪漫抒情原则:强调自己心灵的直接表达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强烈的神秘主义。

一般原则:真诚原则;独特性原则;传染性原则。

7.表达感情的方式:以声传情,声情兼备;爱有场景,融合场景。

8.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目的,加强抒情效果。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

9.语法策略:从语言结构角度加强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0.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加强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

1.图片:心理图片。

12.隐喻:是在这种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这种事物的一种文化行为。

13.典故:是历史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时事、情境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4.悖论:是指那种表面矛盾,实质真实的说法,所谓“似是而非”的说法。

15.抒情传统: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以戏剧文学和叙事文学为主的传统。

16.抒情作品的特点:

主题和结构特征:选取具体主题和具体原型意象,表现具体主题;表演跳跃。

意象和主题特征:原型意象的应用;为表达抒情主题而产生。(春秋之悲,别离之别,思念之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具有固定内涵的模式意象。抒情母题:在一定的抒情传统中,基于一定的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内涵的大主题。

文体特征:

抒情诗:指任何以抒发情感为目的的短诗(分为颂诗、情诗、悼亡诗);

抒情散文:短而抒情的散文(内容高度自由;形式灵活多样。)

17.交流和表达的区别:艺术家表达的时候不知道这种情绪是什么,传达的时候知道是什么。表达的目的是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感受,交流的目的是让别人理解我们的感受。

第六章文学风格。讨论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东方:印度的Vamana和Vishnatha韦斯特:德国语言学家威廉维克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瑞士语言学家巴逸、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

2.各种风格理论:

文体是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关注作品的外在形式)

它是风格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表现。(关注风格形成的内在基础)

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相匹配是文体的特征。(从组合统一的角度,强调有机性)

风格是读者认可的风格。(从读者欣赏的角度)

3.文学风格的定义: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4.创造性人格: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情趣、艺术天赋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出现。它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具有审美超功利。

5.日常人格: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的独特性。它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基础。

6.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风格是创作个性有机融合后,一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貌;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7.文体:文学文体的载体,是一些持久的制度、风格、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分为三个层次:作品的体裁和体系;文学风格;文艺风格。

8.文学风格:与某种体裁相匹配并显示其特点的文学语言,以特定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分为抒情风格;叙事风格;会话风格

9.抒情体:表达情感体验的一种语言风格,特别喜爱声音功能,善于偏离语言常规,频繁使用修辞手法。(多用于诗歌)

10.叙事文体:叙事文体中广泛用于叙述事件的一种语言风格。

11.对话风格:一种风格,充满了行动,需要个性和口语。(多用于戏剧文学。动作、个性和口语。)

12.自由风格:在标准风格的基础上自由创造的风格。为作家的创作个性提供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是作家将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必由之路。

13.文体是言语结构呈现特征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文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

14.语言编码和超编码: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15.文采: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色彩,是文学风格的显现。

16.情绪:作品中的情感风格。

17.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

18.气氛:弥漫在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常与景物、环境相结合,形成意境和情境。

19.魅力:作品的言语结构所产生的趣味和意义。

20.文学风格的特征:原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21.文体的审美价值:文体以审美的形式体现了生活的本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活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表达了人对生活和艺术的价值取向。

22.时代风格: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征、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3.民族风格:指反映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

24.地域风格:指反映各种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学风格。

25.体裁风格:是指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创作理念、取材范围、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相似的一些作家的共同特征。是群体文化的一种表现。

26.宋代形成的一个词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特点是感情浓重,语气温和,格调高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27.豪放派:形成于宋代的一个词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的头,有人认为是苏轼开的头。就其成就和影响而言,以苏轼、辛弃疾为主,故称“苏辛词派”。风格特点是气象壮阔,境界壮阔,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第七章文学创作。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理论?

养气说: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只强调“气”,不全面。

感觉理论:强调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认为,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应该首先了解所要描述的对象的特点,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距离:布洛的观点是,审美主体不应有太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上欣赏审美对象的美。285

表现: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要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的社会生活是不完整的。(内在)

深层心理学理论:文学创作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而是由个体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的。

镜像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性认识不足、不全面。

2.一个作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一方面是文化素养:生活积累,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另一方面是独特的品质: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中,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非凡的敏感和驾驭能力。

3.文学创作主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个体作家。有什么特点: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的顾虑。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将强烈的感情投注在创意对象上。

4.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5.艺术直觉:主体从其感性形式中直接把握对象内在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它由三个方面组成:感性直观因素、认识因素和伴随它们的情感体验。

6.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处于情绪激动、思维顺畅、创造力强的精神状态。三个特点:突然、疯狂、有创意。

7.艺术情感:主体在文艺活动中产生并推动这种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心理体验。

8.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益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9.艺术想象: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意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三种类型:可复制想象、创造性想象和相似性想象。

10.可再现的想象:主体对他想要描述的事物的形象的再现。

11.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加工、改造、重铸,创造出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2.相似想象:由一件事引发对另一件事的思考的心理过程。

13.艺术理解:是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进行的分析、判断、鉴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4.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特定创作活动的目的。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15.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心理驱动力。

16.它是一种显性的朦胧情感体验(本质)。

17.意境: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导下,在被唤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以选定的创作对象为基础,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建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基础阶段:作品整体结构的形成;特定艺术形象的设计;剧情的演变。

18.意境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和艺术变形。

19.艺术概括:指创作主体从某种创作动机出发,对所选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包括艺术合成和艺术简化。

20.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将各种材料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1.艺术简化:在创作中,只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所写事件和人物的特征,完全省略无关的细节。

22.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变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播:安

马克思:文学产品也会商业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交流;批评的代表鱼:谁是读者;鲁迅:读者也有相当程度;反应批评的代表:读者的潜在能力和接受模式:卢卡契:接受者有接受的自由动机;叔本华:《沉思论》(无欲的纯感官欣赏的状态);布洛赫的“距离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应的是文学的真善美。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在文化、审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文学产品的活动。它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性。

2.文学生产:作家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和出版者赋予的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3.文学传播: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经历过口传。有三个阶段: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

4.文学接受:指阅读、欣赏和再创作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

5.接受心态: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直接影响着接受者的阅读行为和接受效果。

6.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对接受对象的预估计和期望。它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姚斯。分为文学期待、生活期待、价值期待。

7.前情感:接受者从现实关怀到文学接受飞跃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征启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三个特点:审美,默默无闻,期待。英伽登求婚了。

8.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情趣和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图式组成的阅读作品。它包括个体性和集体性两个审美层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9.同化:作品的信息与心灵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和巩固。

10.改编:作品的信息与脑海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符,但通过自我改造适应了作品。

11.召唤结构:在作品中留下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2.合理误读:在一定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

13.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产生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效应和最终结果。条件:文学功能的现实存在、接受者和接受功能。

14.精神共鸣: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所产生的大致相同的兴奋和激动的审美体验。原因:人类感情的相互联系;审美经验的共性。

15.文学的社会传播:通过文学接受形成或传播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6.文学批评: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文学批评的几种方法:中国古典批评方法:当代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17.印象式和欣赏式批评。

18.解释学批评:解释词语和句子,解释原意的批评。

19.批评性的批评:与原著一起对原著进行评论和评论的批评。

20.英美新批评批评:它提倡以作品为中心的理论,注重形式和文本的研究和批评。提倡“细读法”。

21.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用俄狄浦斯解释创作动机

22.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学原型中研究,将古代神话与现代作品联系起来,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

23.探索支配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作品被认为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照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品。索绪尔。

24.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姚斯。

25.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26.后结构主义批评:否认任何内在的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一个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第九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原始艺术:史前社会人类在最初形成阶段创造的艺术。

2.代表学说:艺术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是模仿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3.巫术论:人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包含巫术,正是巫术思维规则的推动,促进了艺术的诞生。

4.博弈论: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自由世界的游戏本能。也被称为席勒-斯潘塞理论。

5.劳动理论:艺术满足劳动的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

6.文学思潮:一定时空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思潮。

7.浪漫主义: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浪漫主义思潮,一个是浪漫主义创作遵循的原则。

8.现实主义: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现实主义思潮,一个是现实主义创作遵循的原则。

9.古典主义:17世纪。它是第一个具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其思想基础是理性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优雅的语言;遵守“三统一”。

10.浪漫主义: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个性的解放。

11.现实主义:19世纪。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2.自然主义:19世纪中期。拒绝浪漫的想象和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生活的现实再现原则,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基于实证主义哲学。

11.现代主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包括现代西方的很多文学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

12.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中期。包括存在主义、荒诞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等新潮流。

13.文学流派: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审美风格的作家群体。

文学流派的特点:文学流派中的作家总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一个文学流派内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会表现出相似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趣味。

为您推荐

读经典,品经典,读老舍的《文学概论》,看读得懂的大家说文学

这是宸妈2021年发布的第56篇原创内容全文共计2022,大约需要2-5分钟时间阅读从2017年开始在今日头条码字开始,至今已经4年了,我自己的码字之路也从一开始的写日常心得逐渐转变为大量的阅读后倒逼自己输出,将自己每一本书的阅读心得都做一

2023-01-17 17:3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真题(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卷(课程代码00149)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023-01-17 17:33

《文学概论》文学中的体系和理论

《文学概论》, 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教科书,实际上书的结构和内容就是教科书般的体系设计。作者老舍,一代文豪,想必每位读书识字的人都能认识,这里不做过多介绍。他是一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文学形式都涉及了。

2023-01-17 16:03

论述老舍文学创作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风格特色(对老舍的文学创作影响最深刻的运动是?)

老舍先生是个很实际的人,不是一个不懂变通的人。他曾在不同时期,多次提到自己对读书写字的一些感悟。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读我所爱”,再到啃书钻研,从随便写写,到学习致用,再到去伪存真,他总是紧贴自己的实际,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他很擅长用发展的眼

2023-01-17 16:00

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文学概论题库)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现实中的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把美的艺术方法论作为总体的指导,站在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的角度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初步导引,与文学活动的实践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概论要以

2023-01-17 16:00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写在前面:最近前前后后花了有十天时间看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并洋洋洒洒地在电脑上敲出一万多字的读书摘要,兴致之余拿来四五首书中提到的诗词抄写,一并附在文中。钱穆先生在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或是不自知或是有意的插入自己对文学史、对做学问

2023-01-17 15:5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