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无忧自考网!

专访汪民安:后现代概念为什么过时了?

更新时间:2022-12-14 15:45:50作者:艺考之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大多数人一样,王敏安被困在家里,“留守”。当他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王敏安充分发挥了自己“有所作为”的潜力。过去几年的写作将在今年密集出版。除了再版两本旧书,王敏安今年已经出版了三本新书。

专访汪民安:后现代概念为什么过时了?

7月出版的《论爱欲》,脱胎于他未完成的关于人生哲学的书一本,其中“情欲”是其中一章,但“写起来太长了。写完16万字,单独拿出来就是一本”。《情动、物质与当代性》,10月份刚刚出版,是他近年来与Si考上相关的论文集锦。还有一本是下个月要出版的艺术评论集《绘画反对图像》。几本书串起了王敏安十年来理论兴趣的变化:从身体到情感,从空间到物质,从后现代到当代。

055-79000,王敏安著,胡杨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乍一看,这些主题似乎符合当前文化研究的学术趋势。但在《情动、物质与当代性》一书的“后记”中,他说:“我不是靠情感转向和物质转向的横扫一切的理论潮流来写作的,也不是按照严格的理论模式来做研究的。相反,我写作是出于经验、兴趣和某种理论直觉.我有这样一个理想:激活理论,让它流动,它就可以到处跑,甚至拖到我无法预测的地方。我认为,对理论的封闭式还原解释实际上是对理论的扼杀。”

这是真的。作为学者,王敏安对该理论的探索并不都是为了寻求对该理论的准确“解释”。他更关心的是理论是否有趣,如何出乎意料地重读和应用。除了学术研究和写作,王敏安还有多重身份。他做过编辑,编辑过一系列书籍,拍过两篇论文和电影,策划过艺术展览。

况且他是一个“每周都要上课”的老师。在知乎“如何评价王敏安”的问答入口下,有用户回复“王老师刚开始讲课的时候有杂音,然后就开始陷入一种狂喜。他的句子很长,富有节奏,带有湖北口音。他的演讲和课堂都很吸引人,他演讲的节奏有一种不一样的魅力。"

今年10月,在最近出版新书之际,我们采访了王敏安。采访结束后,我们还专门上了一堂王敏安文化理论的课。但王敏安的教学风格,比如他的研究和写作,也是感性的,没有PPT,没有板书。他只是坐在那里侃侃而谈,像回到了哲学口语的源头,情绪不断波动,游走在理论和现实之间。学生们在下面听并快速做笔记。

王敏安,1969年出生于湖北新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出版专著《情动、物质与当代性》 《福柯的界线》等十几部;最新的书是《尼采与身体》 《论爱欲》。

每周三晚上7点左右,王敏安都会准时出现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三楼的一间教室门口。本课程是王敏安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安排,每周三个课时,面向本科 《情动、物质与当代性》的学生。

一个能容纳6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一些学生提前两个小时就坐。过道里摆满了其他教室的凳子。因为疫情,部分同学无法到场,只能上网。大约一半的教室是听课的学生。王敏安眼睛不太好,认脸能力很差。他不知道谁是旁听的,谁是选修的学生。学期结束,只有前排的同学有印象。

7点20分,下课铃响了,王敏安从门口走上讲台。这一天的前一部分是展示上周学生未完成的小组作业,主题是《文化理论专题》这本书的阅读笔记。第一批学生上台时,王敏安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门边,侧身相对,眼镜推在头上,一路认真听讲,偶尔抬头看看PPT。分享完两组,王敏安上台前做了点评,再次强调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就是一本,无可争议的经典。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应该读读这本书。”

接下来,王敏安在《盖伊德伯》中谈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王敏安又戴上了眼镜,然后上周的课讲了情境主义的两种战术:越轨和漂移。在谈完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后,他举了两个艺术家作品的例子:艺术家谢德清在纽约一年没有进入任何室内空间,以及银行神秘的涂鸦行为。前者类似漂移,后者类似异轨。

9: 40,离下课还有10分钟。王敏安刚刚写完福柯对伯德的批判。“他的批评实际上伤害了伯德很多……”停顿了一会儿。“我的大脑已经死了。”他说了些什么,很快就开始说,“对鲍德里亚来说,拟像可以吞噬一切。”下课铃响了。

有同学过来提问。10点20分,王敏安回答完学生的提问,走出教室。门口还围着一些学生,包括他的博士生,硕士生,还有一些被审计的。王敏安和学生们一起走出教学楼,一路聊天道别。

上课的王敏安。

王敏安,1969年生于湖北省忻州市,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200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很少有人知道,在进入大学任教之前,王敏安的第一份职业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他编辑出版的翻译丛书《知识分子图书馆》是中国早期系统翻译的批评理论书籍。

成为大学老师后,王敏安依然保持着编撰书籍的习惯。从2003年到2014年,王敏安一直担任不定期刊物《景观社会》的主编,每期一个主题,翻译和介绍国外最新的理论探索。对于很多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第一次读到阿甘本、巴迪奥、哈拉维等西方当红学术明星,是通过《生产》。

055-79000,王敏安主编,乌托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王敏安的博士生王就是其中之一。“王老师主编的《生产》系列,对我和我的朋友们影响很大,那种影响可能不亚于我第一次读《生产(第一辑):战争的伦理和政治》。”虽然《生产》已经停刊好几年了。然而,王和几个同学仍在通过新媒体进行类似的介绍。

2016年,福柯90岁生日。王敏安拍摄纪录片《知识考古学》。在放映会上,王敏安被问到为什么要为福柯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就是,我喜欢福柯。”简单明了。

纪录片《生产》剧照。

如今,王敏安认为自己过着简单的知识分子生活。除了教学、科研、写作和必须参加的讲座、会议,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家里。“我几乎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就是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那是在家里时间太多了,我就写了一本 《米歇尔福柯》。”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对王敏安的采访。我们的话题从他的经历入手,谈谈近年来的学术兴趣转向和关键概念。当然,我们也谈到了福柯。

“只是一个每周都要上课的老师”

新京报:能分享一下你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研究经历吗?今天回想起来,你觉得哪个阶段对你的人生影响更大?或者说,有哪些对人生具有决定性的「事件」?

王敏安:我的经历平淡无奇。要知道,发表文章书籍或者讲座什么的,往往需要你投简历,有的还要求字数。我的一个朋友在澳门发表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说杂志的这个栏目很重要,需要500字的简历!绞尽脑汁也编不出这么多词。我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经历,奖项,荣誉,头衔,但是我是一个每周都要上课的老师。

80年代末上大学,90年代中期读完硕士。几年后,我读完了博士。我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我作为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凤珍教授合作编辑出版一套《知识文库》,这是中国较早系统翻译批评理论的系列书籍。

《知识图书馆》系列《米歇尔福柯》,海登怀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那段时间的工作很愉快,因为当时出版社没有资金压力,编辑这样的书也符合我的专业兴趣。而且一年读几本书就够了,也不忙。我还有很多时间在二环闲逛。我每周来后海旁边的出版社工作两次。每次来都要绕后海走很久。那时候的后海很安静,只有银丁桥旁边的酒吧一直是开着大窗户的酒吧。我经常一个人坐在里面,看着桥上的人来来往往,发呆。后来我离开了出版社,因为整个出版行业都转向了市场,编辑要为出版社赚钱。我适应不了这种情况,就去了一所大学教书。

至于我决定性的“事件”,是两次相遇:——我与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的相遇。他们收留了我,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教育了我。如果没有遇到两位老师,我不知道我会是什么样子,但绝对不是现在的我。

新京报:你提到“虽然我在读大学,但我感觉我的气质不适合读大学”。你仍然这样认为吗?可以分享一下你日常生活的轨迹是什么样的吗?

王敏安: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受不了各种束缚。我特别理解盖伊德伯这样的语境主义者的口号:“永不工作”。当然,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理想。然而,与其他工作相比,大学是最适合我的工作。如果你没有太多其他的追求,只是觉得读书写作甚至教书有趣,那么大学还是个好地方。我几乎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没有追求,当然不会有轨迹。也就是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就呆在家里时间太多了,我就写了一本 《论家用电器》。

055-79000,作者王敏安,《新思想》|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

新京报:你从90年代中期开始和艺术家交往。在之前的采访中,你也说过:“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在于,他们没有系统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知识约束,靠的是感性和直觉。虽然有单纯的一面,但也有敏锐的一面。因为他们天马行空,艺术家在行动、实践、语言、想象和啃噬现实方面比知识分子更有活力。”你与艺术家的接触、对艺术生产的介入和艺术评论的写作对你的生活、学术思想和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敏安:学生时代,我喜欢看艺术家的传记。比起艺术家的作品,我更喜欢艺术家人生3354的创意和自由的生活。在20世纪的艺术家中,我最喜欢达达和杜尚,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他们的生活是最好的作品。艺术家和大学老师是我接触最多的两类人。我年轻的时候认识了很多艺术家和朋友。他们和大学知识分子很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毫无共同之处。也许是与艺术家的持久接触让我的生活少了些知性。我的学生经常说我不像一个典型的大学老师。当然,我不是艺术家,也不能以艺术家的身份生活。

我写过一些艺术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的合集《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将在下个月出版。写这些文章,当然一方面是接触艺术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理论本身的原因。虽然有所谓的纯理论,但是理论在与其他学科嫁接的过程中一直在发展自己。今天,艺术与理论的关系非常密切。理论的主要兴趣对象也从二三十年前的文学转向了艺术。

在欧美大学,文学理论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流行。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视觉文化理论、影像理论或电影理论。理论总是有探究具体文本的冲动。一些中文系和哲学系的师生也转向了图像和视觉文化的研究。在课堂上,我越来越觉得艺术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对理论感兴趣,而不是中文系的学生。

纪录片《论家用电器》剧照。

新京报:2003年-2014年时间,你一直是《论家用电器》系列的主编。能不能谈谈当时为什么要开始这样的工作,为什么要停下来?它和90年代开设的“知识图书馆”以及此后的“人文翻译”有什么关系?

王敏安:2003年开始编辑《绘画反对图像》,2004年出版第一期。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出一本,出了十四期左右就停了。我的基本动机是介绍国外最新的理论探索。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人们对国外的学术进展还很陌生。我一个人负责这本杂志。工作的时候不喜欢找合作者,也不喜欢开什么话题会来来回回讨论。我只对我的个人利益负责。

在编辑《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的十几年里,我没有为这本杂志开过任何会议,也没有和任何人讨论过选题问题。我自己定题目就好了。那时我还年轻,可以做很多工作。我经常骑自行车去郭图的外文新书资料室查找和复印资料。我把复制的材料分别发给朋友,让他们翻译。然后我把稿子收起来,交给出版社。这就是整个过程,很简单。最后几年,我再也跑不动了。我在网上找资料,让学生借书抄。后来,他们可以翻译它们,这使我的工作容易得多。另外《生产》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它是不可能连续出版的。有几个朋友提供重点支持。虽然现在联系不多,但我一直记在心里。

055-79000,王敏安/郭晓燕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至于为什么停了,我觉得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755-79000十多年前阿甘本、巴迪欧、哈拉维等人开始译介的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没有在国内出版。但是现在这些人在中国很吃香。近十年来,中国翻译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也可以说,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国内外基本没有学术信息:010和31019的差距。国外的学术热点很快就会在国内引起关注,不再需要用书来介绍一本。

《知识文库》和《人文翻译》这两本书性质相似。时间跨度只有20多年。从参考书目中也可以看出理论在发生变化。另一个区别是,我在前者是做出版社的编辑,在后者是和出版社的杨全强一起工作。还有《生产》,我既是主编又是编辑。从二十多岁开始编书太久了,对这份工作毫无激情。我不会再编辑书籍了。现在有更年轻的人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新京报:近年来,在翻译和研究这些国外前沿理论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在当前华人世界对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关注中,有哪些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王敏安:至于现在值得注意的前沿理论,我只能说理论越来越多元化。但总的来说,半个世纪前充满想象力的元理论创造时代已经结束了。法国的福柯、德勒兹、德里达、拉康,德国的海德格尔、本雅明,代表了最后一代辉煌的理论。他们的理论不仅着眼于当下,而且试图超越当下,使之更加抽象和普遍。今天的理论家可能有相反的情况。他们的目光主要盯着当下,试图用更抽象的理论来解释当下,以完善、发展和修复一种更本土化、更专业化的理论。

纪录片《生产》剧照。

“是我此刻的经历促使我开始理论研究。”

新京报:你今年出版了五本书。除了《生产》 《生产(第12辑):事件哲学》(均转载),还有之前时间发表的《生产》和刚刚发表的《生产》,还有你即将发表的《米歇尔福柯》。几本书串起你这几年理论兴趣的变化:身体对应情感,空间对应物质,后现代对应现代。这种兴趣的变化是怎么发生在你身上的?

王敏安:这个问题我没想过。一直以来,我的研究工作和方向都是按照我的兴趣来进行的。我大学的时候是中文系的,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小说,自然就遇到了像卡夫卡、贝克特这些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我很喜欢他们的作品,但不知道为什么。为了理解这一点,我将寻找评论文章。也就是说我就是为了看懂这些小说才看理论书籍。然而,我发现这个理论让我着迷。这个理论比卡夫卡更难理解,但似乎对我很有吸引力。当时我就莫名其妙地被解构了,被符号学吸引了,尽管我不懂什么是解构,什么是符号学。

我大概就是这样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我的研究受周围人影响不大,主要靠直觉和兴趣本身。所以,很难说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学术计划。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样的思维谱系,那可能就是我总是以一种理论化的方式来来回回地回应自己的经历,关于我应该有的文化生活。也就是说,是此时此刻的文化生活,是我此时此刻的经历促使我进行理论研究。虽然我的书中可能没有任何体验场景,也没有我自己。

新京报:20年前为什么开始研究身体理论和空间理论?

王敏安:我只是觉得,如果我想了解这个世界,获取这个世界的相关知识,那么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和我的欲望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尼采、巴塔耶、德勒兹、福柯这些非常强调肉体和欲望的哲学家感兴趣的原因。他们是我年轻时的主要作家。这也可以解释我当时为什么不喜欢现象学的身体概念。比如莫里斯梅洛-庞蒂,甚至受他影响的布迪厄,我在他们身上都没有发现尼采式的欲望。

为什么要研究太空?空间是与身体关系最密切的地方。你甚至可以说,空间和身体仍然是一种组装关系,莫里斯梅洛-庞蒂对此做了完美的阐述。然而,对我来说,研究太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喧闹的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的大规模扩张。——我当时也受到住房问题的困扰,我的空间研究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焦虑有关。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电影剧照。

你看,我虽然是搞理论研究的,但绝对是凭经验。如果你看到我在研究什么理论,可能是因为我对那个理论背后的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简单来说,我的理论研究的变化,其实是想表现生活经验和历史经验的变化。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理论和哲学区分开来。对于哲学,尤其是思辨型的哲学,他们更喜欢传统的概念游戏、哲学家之间的相互反驳以及对哲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等。而哲学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通常被忽略。相反,我们今天一般所说的理论,已经脱离了纯概念思辨的范畴,不断向传统哲学之外的领地渗透,不断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与当下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现代主义的忧郁遍布全球。”

新京报:在《论家用电器》的“后记”中,你提到情感(感觉)和物质这两个主题吸引了你很久。为什么会从“身体”转向“情感”?

王敏安:从身体到影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情绪是身体与身体的感应关系。当然这也和读德勒兹有关。我在2000年左右读了德勒兹的《论爱欲》。那本书太精彩了,可以和海德格尔的代表作《情动、物质与当代性》相提并论。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迷恋德勒兹的。情感是德勒兹从斯宾诺莎那里激活的一个概念。对于德勒兹来说,有两种身体,一种是“无器官的身体”,强调身体的力量,身体的内在性,内力和力的斗争。还有一个与“情绪”有关的身体,是讨论身体与身体、身体与身体外部的关系。

055-79000,[法]吉勒德勒兹著,周颖/刘玉玉译,上合卓远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我们对一个内在的身体感兴趣,也对身体和身体之间的感应感兴趣。你也可以说身体和身体相互刺激的情绪波动。我认为德勒兹试图通过激活斯宾诺莎的情感概念来与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竞争。他在多个场合含蓄地批评后者的身体观过于肤浅。我个人的感觉是,德勒兹认为莫里斯梅洛-庞蒂过于强调感知,而不是内力的竞争和发挥。

当然,现在流行的“情感转向”的理论潮流不仅仅是斯宾诺莎-德勒兹学派,还有一种主要在北美结合了精神分析和性别研究的情感理论。从汤姆金斯到伊夫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这是一种更具经验性和政治情感的理论。然而现在,情绪理论似乎已经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

新京报:《绘画反对图像》,有一部分是讲“事情的转折”。不得不提2007年以来大陆哲学界的一股运动思潮:“思辨实在论”。2015年出版的《生态箱》,你也把主题定为“走向思辨的现实主义”。能否谈谈投机现实主义的兴起,不同的内部线索/代表及其重要性?

王敏安:“思辨现实主义”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名称。他们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跨国哲学研究团体,在网上接触交流,后来在伦敦的金匠学院开会。与以往的哲学流派截然不同,这个哲学群体采取了某种学术策略,即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设计一套清晰的计划和方案,推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是一种新的学术生产方式。其实他们就是这样成功的,他们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所以他们才能够顺利的出版自己的作品。

055-79000,王敏安/郭晓燕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都明确强调了事物/物件的重要性。这也是对过去半个世纪福柯和德里达主导的所谓后结构主义的反驳。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重要的是话语或主体。在他们看来,对象只是话语叙述的效果,没有绝对的对象。正如康德所做的,客体的知识是主体赋予的,客体总是与人和语言相关联的。这就是美亚素所说的关系主义。事物和对象在后结构主义中明显被忽视和压制,或者说它只是一个次要的对象。这是思辨实在论的批判起点。他们想把事物和客体重新纳入哲学的主体思维,从主体和语言叙述中解放出来。这显然是对哲学传统的颠倒。

当然,投机现实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哈曼和梅亚苏。哈曼的重要思想来源是海德格尔和拉图尔。受他们的影响,哈曼主张物(物)应该处于人与物关系的中心。他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诱惑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不亚于人与物的关系。梅思想的来源更为复杂。他的作品揭示了欧洲哲学的巨大传统。他比其他人更激进。他的哲学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复仇,就是试图消除200多年来现代哲学对人的迷恋。除了思辨实在论,对事物的兴趣也开始出现在各种学术潮流中。

我认为,今天强调事物的不同学术思潮正在趋同,这就是所谓的新唯物主义。他们共同的或多或少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营造了浓厚的后人类氛围。相对于对社会问题兴趣不大的思辨现实主义学派,我认为哈拉维、拉图尔、菲利普德索拉、爱德华多维韦罗斯德卡斯特罗等人类学家的研究更值得关注。这些人类学家对自然和生态问题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他们不断发出类似地球末世论的声音。

纪录片《情动、物质与当代性》剧照。

新京报:您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也提到,“如果说身体理论和空间理论是在几十年前的后现代氛围中发展起来的,那么情绪理论和各种相关理论显然是笼罩在当代氛围中的。3354现在后现代这个词很少被提及,人们更喜欢用当代这个模糊的概念来命名这一刻。”你能详细说明这一点吗?

王敏安: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越来越少被提及。我觉得可能有一段时间。太时髦了,看起来像是理论界发明的一个概念,具有学术推广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一直在北美流行。虽然这个概念的流行与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有关,但在欧洲提到的人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甚至阿甘本、巴迪欧等人都很少用这个词,好像只有哈贝马斯用过。

但是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已经淡化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含义被一些口号性的词语庸俗化了:快乐消费主义、真理游戏、跨界、反深度、反本质主义、拒绝宏大叙事等等。这些几十年前定义的世界当然有其合理性,它们描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社会全新的文化状况。当时的西方文化与之前的现代主义文化有明显的断裂,因此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大量北美理论家就是这样解释当时的历史状态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远不能表达当今世界更复杂的经验现实。今天,已经远不是一个游戏、扁平化深度、没有历史感的时代了。我们在世界各地面临着战争、气候危机、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政治斗争、疫情病等等。我觉得至少在精神状态上,没有人会有后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感。相反,现代主义的忧郁遍布全球。这不是安迪沃霍尔或者鲍德里亚所面临的历史境遇,而是本雅明和卡夫卡更早生活的历史境遇。

《尼采与哲学》电影剧照。

“现代性”概念的流行与阿甘本的一篇文章《什么是现代性》有关。但是,现在用现代性的概念来形容,其实是一种权宜之计。我们很难说现代性是否有共同的意义。当代性当然是关于当代的,就像我们用当代艺术来形容今天的艺术一样,我们只能说,用现代性来形容当代绝对不是错误的用法,只是习惯用法而已。至于为什么不用现代性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现代性这个概念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

"第欧根尼是福柯心目中的哲学战士."

新京报:在《当代》一章,你谈到了福柯的生活政治。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也从生命政治和技术政治的交叉视角进行了反思。事实上,生活政治的转向已经构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政治哲学的一种趋势。我也想借此机会请大家和读者分享一下,作为福柯思考权力技术的一个支点,生命政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王敏安:生活政治是最近一二十年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概念。它也被认为是福柯最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福柯在不同的著作中使用过这个词,但这个词的定义意义是不同的。他甚至有一本书《尼采》关于自由主义的发展,但基本上书中很少提到生活政治。人们很难确切知道福柯指的是什么。福柯的生活政治学一般指的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出现的新的政治治理技术,如果一定要用最粗糙的话来概括的话。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结构,以确保和促进全体人口的安全和健康。

20世纪70年代,福柯在最近几年思考了现代治理的历史,尤其是18世纪后期的治理技术转向。他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用生活政治的概念来命名这一转折过程。然而,这种新的治理技术有许多维度、许多对象、许多手段和许多目标。他把它们都归结为生活政治的名字,这是一个很大的词。

实际上,福柯是在动态地思考和使用这个概念。那些年,他不断阅读新的资料,在不同的文本中解释、修正、完善这个概念。如果你不知道他这一时期的全部作品,你可能只是从某个角度或者他的某个文本中去理解人生政治。这种理解当然是好的,但显然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概念的很多不同的解释性应用。

福柯去世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讨论生活政治。生活政治的思想遗产在意大利最受重视。而内格里和哈特在《尼采与哲学》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性应用基本上是误读,他们甚至把福柯生活政治的时间维度搞错了。相反,阿甘本和埃斯波西托的运用和阐发才是最有价值的,我认为他们真正激活了福柯的思想遗产。尤其是阿甘本,早年深受海德格尔和本雅明的影响。然而,只有通过他在《homo sacer》一书中对福柯生活政治的创造性阐释,他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055-79000,王敏安/郭晓燕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新京报:近年来,福柯的后期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世界,这也丰富了我们对福柯晚年学术思想的了解。在“真理与犬儒主义”一章中,你以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另一条脉络:照顾自己与关怀自己/改造自己或自我生活技术(生活方式的哲学探讨)。能否在此背景下简单谈谈犬儒主义在古典思想中的地位?同时,犬儒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

王敏安:福柯在生命的最后四五年开始研究古典思想时间。虽然很短,但他的研究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他的经典研究主要是从自我技术的角度出发,与皮埃尔哈多相似,即强调古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等一系列生命技术问题。

具体来说,哲学不仅仅是对理论或思想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这两种哲学活动同时体现在苏格拉底身上。这种强调理论探讨的哲学被柏拉图继承,并逐渐占据了西方哲学的主流。然而,正是愤世嫉俗者把哲学视为一种生活和实践的方式。然而,犬儒主义者通过实践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留下的著述很少。人们只能从他们记录的言语或行为中理解他们的观点。于是,犬儒主义这种强调哲学人生的传统逐渐消失。

但是,福柯试图重新开启这种被压抑的哲学传统:不仅是犬儒主义,还有欧洲历史长河中犬儒主义式的思想和人物。福柯病逝前,法兰西学院时间的讲座有一半是关于犬儒主义的。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清晰有见地的哲学,但它是如此美好,充满情感。我觉得这是福柯最感人的一章。我没有能力确定哪些是犬儒主义的观点,哪些是福柯自己的发明,但毫无疑问,福柯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犬儒主义者身上。也许,不是苏格拉底,不是尼采,第欧根尼才是他的哲学战士。

纪录片《情动、物质与当代性》剧照。

当然,古典犬儒主义和当今流行的犬儒主义概念毫无共同之处。你甚至可以说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概念。至于古典犬儒主义,今天还存在吗?我想只要人类曾经有过一定的气质和一定的观念,这些东西就不会绝对地从历史中消失。它们可能会在后代的某个时刻突然自发出现。只是今天,如果有一个提奥奇尼斯的人物,他可能不认识提奥奇尼斯。但是,很少见到这样一个以真理为己任,对整个世界咆哮的哲学家。

“有理想的友谊,但没有理想的友谊关系。”

新京报:《生产(第10辑)》这本书过去讨论很多段落时间。在这本书里,你对情欲谱系的勾勒止于“冒险爱情”。我想进一步问你,在你看来,今天讨论情欲的框架是什么?与本书梳理的几个转折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敏安:其实我大概在书的最后提到了这个。今天的爱情是由资本主义市场原则主导的。资本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一切货币化和商业化。爱情作为一种情感,从根本上反对市场原则,这是19世纪兴起的浪漫爱情的冲击。然而,这种独立的浪漫爱情现在也开始服从市场原则。好像都是人自己选择伴侣,还自称真的爱。但是,今天所谓的对一个人的感情上的爱,有时候很难和对这个人经济地位上的爱区分开来。与浪漫的爱情相比,爱情和婚姻又一次回到了古老的交换形式,但这种交换形式越来越隐蔽,因为它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以至于人们不认为它与家庭利益主导的交换形式有任何相似之处。

事实上,浪漫爱情的个人情感是普遍的,但它的实际历史很短。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浪漫爱情都处于萧条状态。今天的特别之处在于,浪漫的爱情并没有被压制,但交换的爱情也以隐蔽的形式弥漫在资本主义市场。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被混合在一起,使人们难以识别。但是,我不想说这是一个爱情分析的问题框架。实际上,我的书没有讨论色情的实际或历史实践。我写的是一本,一本关于爱情观的理论书,而不是一本,一本关于情色实践的历史书。

055-79000,作者王敏安,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新京报:我不满的一点是,这本书《生产(第10辑):迈向思辨实在论》涉及的家谱是男性哲学家写的。然而,女性主义哲学家在情欲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从“裂”的角度,Iligree把女性说话的经验重新发展为:我对你爱,我是你,你是我,主语和谓语不指定。法规的缺失意味着差距,男女可以面对面。在夹缝中,才有可能面对真实和爱情。

王敏安:是的,我在书中没有提到很多女性哲学家。我在写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意识到这一点,也许我会增加一章。要知道,一个人写作,总是有自己的思路和线索的。我是按照这个思路组织材料的,不能把所有与情色题材相关的观点和作品都纳入写作范围。那将是一项无限庞大的工作。我这本书的讨论脉络是从古代开始的,但只是古代男性哲学家的著述。不过,虽然是男性写的,但这些关于爱情的作品并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事实上,彼得拉克和但丁的作品都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他们视女性为男性的老师。

你可以说我的书没有讨论女性哲学家的作品,但毫无疑问,这本书没有任何男性中心的观点。这些男性哲学家都是从爱的关系,而不是男女的性别关系来讨论爱情的。也许女权主义哲学家是从男女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爱情的。

我看过Illegaly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她强调了男女身体结构的差异。对她来说,特殊的身体结构是情欲力量和情感的重要基础。这是男性哲学家很少关注的地方。男性哲学家只是把爱情的两面看成两个抽象的主体。像康德、黑格尔这样的男性哲学家在爱情关系中特别强调平等和认同,这当然也是女性哲学家的诉求,但女性哲学家会更强调差异。对他们来说,平等也是维持他们差异的平等,而不是男性哲学家所强调的消除差异的平等。

055-79000,[法]露西伊利格瑞著,张念译,三惠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新京报:无论是《渔业阴谋》还是《红色沙漠》,都有“友情”的部分。而在更早的文章《生命政治的诞生》中,你提到:“友谊是颠覆性的.对福柯来说,友谊是彼此给予对方的快乐的总和。”我很好奇,你的理想友谊是福柯和布兰查德式的吗?

王敏安:相对于婚姻和恋人之间相对固定、排他的关系,友情的关系要灵活、自由得多,这就使得友情有了多种形式。一个人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朋友,而每份友谊都是独一无二的。福柯和布兰查德的友谊也是一种被创造的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特别、罕见和感人。但是,没有一种友谊模式是一定要模仿的。

我觉得有一种理想的友谊,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很默契,很幸福。但是没有唯一的理想友谊或友谊模式。

纪录片《帝国》剧照。

作者/青

编辑/小青

校对/杨

为您推荐

美术类校考2021公布的所有学校(2020中国美术学院校考题目)

目前我国承认美术统考成绩的高校已经非常多,也有少数有设置校考资格的院校近几年承认了美术统考成绩。那么现在还有哪些院校有美术校考呢?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近两年有美术校考的学校名单,想参加校考的美术生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些院校。一:8所独立美术学院(

2022-12-14 15:43

为什么缺乏耐心(缺乏一定的耐心)

《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著,冯晓霞 译,中信出版社2022年11月版。早期的耐心可以预测未来生活的积极结果俗话说,好东西会留给能等的人,但等待并不好玩。无论是等待烤奶酪三明治达到完美温度还是等待投资的成

2022-12-14 15:42

电影票如何改签时间(别让电影票退改签成老大难)

□ 本报综合报道买了电影票后突然没时间或不想看了;跑错电影院,耽误了观影要重新买票;提前买好的票,当天却遇到了急事儿无法观影……不少消费者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购买了电影票后,临时有事不得不取消观影计划,但想退票的时候却发现,部分影票只能改

2022-12-14 15:42

北京电影学院专场|“就业向未来 建功新时代”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网络招聘月活动

尊敬的用人单位:您好!首先感谢贵单位多年来对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战略部署,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我校与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就业向未来 建功新时代"2

2022-12-14 15:41

“横漂”三个月 9岁女孩参演20余部影视剧作

赵楚梒:不想做流量小童星,想成为真正的“大演员”赵楚梒剧照一个九岁的孩子此时大多在家上网课,而沈阳女孩赵楚梒却变身小报童,她穿着破烂的衣裳,扎着两个羊角小辫,在“大上海”的街路上叫卖报纸……怀揣着对表演的满腔热忱,今年9月,赵楚梒在爸爸的陪

2022-12-14 15:40

赴一场音乐的盛宴(欣赏了一场音乐盛宴)

各位小伙伴光明君又来给大家发福利啦“光明之声”交响音乐季之记忆中的旋律演出票话不多说赶紧来看看怎么能获得福利抽奖活动活动开奖时间为11月16日中午12点中奖者的小伙伴(30名)将获得 “光明之声”交响音乐季之记忆中的旋律演出票一张看看如何获

2022-12-14 15:39

加载中...